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西南"主要包括巴和蜀。汉晋时期,"西南"区域概念正式确立,包括巴蜀和西南夷地区。唐宋时期,狭义的西南是指唐、宋王朝疆域内的西南地区,即唐代的剑南道、山南西道、黔中道,宋代的川峡四路;广义的西南还包括疆域外的南诏(大理)以及其它一些民族和王国。明清时期疆域内的"西南"出现了三种主要观点,较之前代范围有所扩大。近现代的"西南"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包括国家疆域内的西南各地。"西南"概念及范围受地理方位、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还有民族、边疆、政区、经济等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2.
已经“去语境化”的“新疆”是现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省级政区专名。但在传统时期,各类汉文文献中所载“新疆”则另有所指。福柯认为,话语是决定我们知识、权力以及伦理的规则。本文试从概念史的角度,梳理宋代至清末近千年中“新疆”的时空分布及其意涵,试析曾经作为一类政治地理概念的“新疆”在传统叙事中所处的定位,并结合晚清洋务著述中“新疆”的错置现象,重新审视近代“新疆”“故土新归”意涵之说,从而丰富对“新疆”这一古老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民初的历史语境里,中国传统的“文明”和“文化”概念先是大体经历了一个摆脱轻视物质、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形成内蕴进化理念的新的现代“文明”概念——广义的现代“文化”概念,再从另一维度部分地回归与“武化”、物质化相对的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的关键内涵,进而获取新的思想资源、重建一种新的狭义“文化”概念的过程,最终复构成了一个广、狭义内涵并存的、带有矛盾性的现代“文化”概念结构。这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人运用它们进行社会改革的实践过程。戊戌时期,现代“文明”概念已经在趋新士大夫中逐渐流行开来,并携带一系列现代性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维新运动得以全方位展开不容忽视的思想依托;而狭义“文化”概念的出现及其与广义概念的合构,则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清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习惯上被划分为“沙田区”和“民田区”两大区域。这两个区域,不但土地的自然形貌有明显差异,在生态环境、聚落形态、产业结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分。从字面意义来说,珠江三角洲的所谓“沙田”,指的是在沿海地带由江河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土地,①所谓“民田”则指按照民田科则征纳田赋的土地。这两个概念,从字面上看,并没有相对称的意义,②却被用作两类田地以至两种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分类概念,这一事实本身,已经反映出这两个概念包含了比它们字面意思更丰富、更复杂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句哲学概念出自《老子》,实际上是取象于天和地的具体事物。天就是看得见的日、月、五星等天体,三运行的定则或轨道就是天道。其周而复始,行道天圆。地分四方与四隅,有四季、八节(后来演为廿四节气);人(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和合为仁)法天与地就是人道。天地是有道(规则)的,道(规律,运行)又是法于自然的。所以天上有日(阳)、月(阴),人间有父母(乾坤),子女配夫妻。  相似文献   

6.
由墨林 《神州》2014,(15):123-123
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古音到今音,汉字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豆”字从本义礼器,到取代“菽”,表达植物“豆子”之意,其中演变值得探究。从音韵学的语音演变角度出发,可以为“豆”字假借为“菽”表达“豆子”的意思找到证据。  相似文献   

7.
也谈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地子”、“地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赋税制度受唐两税法的影响,征收户税即“突税”与田亩税即“地子”。此外,“地子”可能也被称为“突税”。归义军政权承袭吐蕃统治,赋税制度是唐制与蕃制的混合,向民户征收“地子”即田亩税,征收的“地税”则从吐蕃时期的“突税”演变而来,其性质还是户税。归义军政权赋税制度中的“地子”和“地税”是两种不同的税目。  相似文献   

8.
试论明代“水西”的政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明一代,在今贵州境内,大、小土司数以十计,其中,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是当时著名的“四大土司”。历史上的所谓“水东”、“水西”,是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分界的,鸭池河以东一片谓之“水东”,鸭池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则谓之“水西”。不过,“水西”的概念后来起了变化,演变为一个特定政治区域的名称,即彝族安氏贵族统治的区域。“水西”之地,大抵在今大方、水城、六枝、纳雍、织金、黔西、金沙各县及毕节、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的一部分,因前八县地是“水西”的本土,史称“水内”,而后  相似文献   

9.
当今,表示地理方位常用“东”“西”“南”“北”,但在古代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常用“阴”“阳”“左”“右”。为便于学习古诗文,特对古诗文中惯用的方位词“阴”“阳”“左”“右”的性能解释如下: “阴”,在古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常指水之南,山之北。如在某水  相似文献   

10.
利润和税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利润是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成果,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税收则是国家凭借国家权力,无偿地、强制性地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经济分配形式.由于两个不同概念的模糊,人们往往把利润和税收混为一体而并用,以显示企业收益好、贡献大.故“实现利税”便成为常用词.这种提法既不规范,也不科学,还给弄  相似文献   

11.
“南国”与“南土”是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南土”或为周王直接控制的位于王畿南部的区域.在其南部边城地区甚至设有“侯”之类具有军事防卫职能的长官。而“南国”却位于“南土”之外,远离王畿,王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强弱视王朝的实力而定。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概念是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对区域开发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当今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作为二次大战后,经济上迅速掘起的联邦德国,其实际的区域发展过程如何?区域政策又是怎样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一过程的呢?本文把区域发展理解为一种空间过程,首先简要介绍联邦德国应用较广的几种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其次分析和描述联邦德国空间结构实际的演变过程;最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就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落后地区的开发与抉择,人口合理流动及农村地区城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的文字,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难字颇多,不易识读,致使一些出土文献资料不能为各有关学科所充分利用,以往的研者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综合探讨楚国字体的演变规律远较薄弱,本文打算以楚国金文“月”、“肉”、“舟”及“止”“止”“出”的演变为例来探讨战国时期楚国金文字体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众多矛盾时,人们时常使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明显的歧异。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把贯穿整个近代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称为“基本的矛盾”.把中日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的矛盾”。这里,他对“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这两个概念是区别使用的。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却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15.
英国保守党是当今英国的两大资产阶级政党之一。该党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托利党演变而来的,这个演变过程被称作是保守党的“重建”。国外历史学家们对“重建”的评价莫衷一是,因此对保守党形成时间的意见亦很分歧。概括地说,他们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保守党是在19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即罗伯特·皮尔任党的领袖时期。这就肯定了“重建”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以研究19世纪初英国政党中和罗伯特·  相似文献   

16.
李雷波 《历史研究》2023,(1):99-123+221-222
“华中”是在近代中西学术互动中出现的新区域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沿用传统“长江”名义指代华中地区,并分立长江局与北方局、南方局。全面抗战爆发后,因长江局的名义及建制难以适应日益纷繁的战局,“华中”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对战场形势的分析中。随着“发展华中”战略出台,中共抗战军事行动及话语对“华中”语义作了深度重塑。“华中”区域概念在战争中不断得到运用和发展,逐步开启其建制化进程。在皖南事变前江南新四军整体北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以华中局名义统摄长江南北敌后作战区,标志着“华中”概念建制化的成型。自此,“华中”逐渐从概念融入建制,成为中国现代区域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中心观”与“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的各种世界史体系范式中,“中心”是一个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结构范式,世界史体系又无法回避“中心”概念。当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不同范式的世界史体系时,无论是否直接表述,“中心”问题都蕴含其中,并以此支撑起各自的阐释系统。不过,在以往关于世界史体系的讨论中,“中心”的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于汉字“历”和“史”,汉字词组“历史”之字源、词源,及其意义之演变的考订,对“历史”的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历”字之初形初义,以足行经过禾间,表示有序有度的时间经过;“史”字之初形初义,以手持猎具表示事情。“历史”一词的初义,是历代史书;近代以来,发展出学问、教学科目、过去了的事情之过程等诸种意义。汉字“历史”一词,可以规范成为关于历史和历史学的恰切的文字表述,其所表达的时间、事情、空间和人的意义,已经大体上涵盖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这就为史学史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也包藏着建立汉字系统的历史学理论之深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尸变”故事在清代志怪小说和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清代社会中盛行的“停柩浮厝”的独特葬俗是“尸变”故事得以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故事本身则从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死、灵肉、人鬼等概念的分类与理解;也揭示出清代社会“停柩浮厝”与“入土为安”两种相冲突的观念给人们带来的文化张力和社会压力。“尸变”故事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在面对逝者时普遍存在的怀念、不舍与厌恶、恐惧两种本能情感间的人性冲突。  相似文献   

20.
唐晓华 《神州》2014,(17):48-49
“天”、“地”两个基本概念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渗透了丰富的内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许多分歧之处,与科学、宗教、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本文通过对“天”、“地”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在中西文化中的引申含义去探究对中西两种语言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