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波  龚振中 《神州》2021,(1):9-11
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文化.资源的稀缺是家庭"和"文化产生的根源,而古代赋役制度是家庭"和"文化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田租"、"户调"、"徭役"三个有代表性的古代赋役制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代南洋华侨教育所呈现的家国情怀,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又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唤起了华侨华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与认同。南洋华侨教育的灵魂支撑是传统的家国意识,就其创办历程来看,经历了"家"情怀到"国"意识的转化。这里所说的南洋华侨教育主要指南洋华侨在侨居地创办的南洋华侨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法族规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对家法族规的重视,对于研究、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介休市张兰镇马家是一个有着延续六百五十余年历史传承的大家族,世代以做官和经商维生。对其族谱、族  相似文献   

4.
日本住友家业源于婿养子从生父家带到妻家,此后十七代都以男性单子传承为主轴,其间有过养子、婿养子继承。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住友家的这一继承模式是日本家业传承的典型模式,与中国传统的"诸子均分"以及家产、秘方、绝技"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社会风俗,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系统梳理住友家业历代的传承情况,旨在从中探寻日本人的家业理念,以此为研究中日文化的同人提供一个反观中日家族企业文化差异的新视角。同时,对中国家业走出"富不过三代",改变传统的继承观念与习俗也许有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张军 《黑龙江史志》2011,(20):16-18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地方志事业最核心的要素。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也必须要依靠人才。地方志人才队伍是从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编纂的地方志书作为全面系统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地方志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行业,地方志...  相似文献   

6.
技术传承可分成标准性传承与经验性传承。西方在16世纪就开始了木船的标准性传承,而中国历史上的川江木船制造技术则一直是一种经验性传承。我们把川江木船制造技艺先进与传承途径落后的巨大反差,概括为"川江案例"的概念,以便于反思中国传统技术的传承问题。川江木船技术先进与川江特殊的河流环境和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川江木船技术传承落后的原因则较为复杂。为此本文揭示"川江案例"在技术传承上存在"文本化式弱"和"文本精度弱"两个问题。中国传统制造技术文献更多是一种主观的事功文化总结而非制造蓝本,中国传统图像感性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造成中国传统木船"文本精度弱"的重要原因。川江木船制造技术"文本化式弱",一方面在于巴蜀社会传统重义理之学而轻应用技艺之学、手工业集约化弱而规模小、国家介入程度低,另一方面在于川江木船技术独特性和功能区域性不仅使木船在区域内丧失了文本化的主观诉求和客观需要,而且使川江木船对区域外影响力很弱,以致在全国性木船文本化过程中川江木船处于"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2])。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重视和做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及其表现方式之一的地方志事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方志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与光荣使命。在强调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松鸣岩区域是"南乡花儿"的大本营,更是"花儿"在中国西北的一个流传中心。在清末文人诗词、《歌谣周刊》《花儿集》等前人文献中,都记载有松鸣岩区域的"花儿"传承。通过与当下的传承现状相比照,可以发现:松鸣岩区域的"花儿"传承,呈现出稳定的代际延续特征。时至今日,"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传承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受众广泛,传承有力。民众的文化自享决定了"花儿"能够在松鸣岩区域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9.
嘎拉哈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明并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嘎拉哈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并与同期文化形式结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未解之谜;嘎拉哈叉是民族的、地域性的.既是民族精神的塑造形式,又是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游戏形式的嘎拉哈,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子".其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研究.故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嘎拉哈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它们是支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0.
地方文献是中华历史文化资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大量的地方文献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收藏家手中.广大学者想要查找研究往往比较困难。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南京出版社近年来陆续整理出版了40余种南京地方文献。  相似文献   

11.
纪进凤 《黑龙江史志》2013,(11):333-334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内涵与外延,即"古孝",来引申出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今孝"的内涵与概念。从文化内涵的古今传承和变化中,寻找到现代社会保障问题的精神根源和经济基础,结合科学统计数据的论证,总结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需要做到即传承又摒弃和发展新的孝文化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在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渐进式社会养老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2.
正6月16日,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西藏拉萨·阿里象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拉萨,共同研究、保护、传承象雄文化。会议中,专家学者从"一带一路"与社会经济发展、语言与文宇、考古与艺术、历史与文献、宗教与文化、藏医药与历算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交流。涉及到历史文献、岩画、原始苯教、古藏文、象雄语、丧葬习俗、象雄"宣"舞等研究成果,会场还展出了与象雄文化有关的相关珍贵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献在地域文化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合理确定收集的范围,灵活采用收集的方法,及时对收集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充分对社会开放地方文献资料,全面发挥地方文献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磊 《岭南文史》2014,(4):I0001-I0001
正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持续不断的状况是罕见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我们的重要使命。这桩任务不仅关乎文化强国的实现,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社会越向高层演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益发凸显。正如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自觉意识,BMW秉承"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理念,于2007年正式发起"BMW中国文化之旅"系列活动。在中国,BMW始终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与社会包容作为对中国社会的长期承诺之一,并致力于将中国的本土文化推向世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BMW中国文化之旅"启动七年来,先后以"溯源丝绸之路""品鉴京杭  相似文献   

16.
赵锋 《神州民俗》2009,(10):77-78,87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自隋唐发轫以来,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对中国社会结构、国家管理、官吏体系、人才选拔、教育发展、文化传承促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深刻影响。科举制度自上世纪初以来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批判,被视为扼杀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本世纪初后,不少学者也开始为科举制度“呜冤叫屈”。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褒贬进行反思与辨析。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柏松、水流、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佛经文献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佛经翻译对古代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对佛经文献的需求推动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通过中外僧侣往来和各种途径,使佛教文献大量流向海外,对我国与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佛经文献经历代抄录刊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它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化、文献的版本和目录的类型提供了佐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佛经文献与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对佛经的大量需求的驱动而发明了印刷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使佛经文献与印刷术技术一起向海外流传。  相似文献   

19.
梁淑英 《神州》2013,(3):24-25
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兴旺,就必须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就必须大力弘扬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有着较强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出版编辑是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出版编辑并没有真正的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所以,明确出版编辑的作用且充分的加以发挥,就显得尤为必要及重要。本文针对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入的探析了出版编辑在传承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希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谱牒文化研究,充分认识谱牒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积极推动谱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促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一、谱牒文化及其重要价值谱牒是记载家族世系的书籍,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家传等。以谱牒编纂、收藏保存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