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除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这一主观原因外,是否还有别的因素?笔者认为,国民党实行新的“剿”共方针,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能忌讳这样一个事实,即国民党从第四次“围剿”开始,采取了一套全新的方针,这就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由于种种  相似文献   

2.
费恬 《文物》1964,(10)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游击队员们留下的一些文物,这些文物形象地说明了当年游击队员的艰苦斗争。1930年初,全国的革命形势有了猛烈发展,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1931年前后,对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大规模的"围剿"。1930年10月,湖南反动当局成立伪"平、  相似文献   

3.
杨永泰(1880-1936),字畅卿,广东茂名人。1913年加入国民党。次年4月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1918年后任广州军政府财政厅厅长、广东省长。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1932年随蒋介石赴武汉参加对豫鄂皖边区第四次“围剿”,其间,具体阐述了“攘外必先安内”理论,提出“安内”(即“剿匪”)必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主张,得到蒋介石的赏识。1936年被暗杀。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2020,(6)
正苏区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企图以此围困、"剿杀"苏区军民。因此,苏区军民既要与敌人进行残酷的战争,又要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进行各业生产建设。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改善军民生活、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春耕生产运动。在运动中,瑞金武阳区及其所属石水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此,毛泽东亲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  相似文献   

5.
第四次反“围剿”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根据地内部物资供应更为紧张。为了摆脱困境,党和苏维埃领导苏区军民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经济问题。一方面组织各种合作社,鼓励商人到根据地做生意,另一方面组织政府的经济工作人员深入到白区收购物资,开辟货源。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干部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想尽一切办法把一批批物资从外面运回根据地,维持根据地军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6.
给夏衍等老同志的致敬信尊敬的夏衍同志并参加过左翼电影运动的老同志们:当我们隆重举行中国左翼电影运动60年纪念会的时候,使我们想起30年代,正是血与火交炽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进行生死搏斗的年代。那时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6,(10)
榆林窟又名尤佛峡,是我国有名的石窟群之一,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榆林窟在甘肃省安西城南山区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由于大汉族主义,长期的对少数民族施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造成了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仇恨,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蒙受  相似文献   

8.
张薇 《贵阳文史》2006,(5):6-11
1933年秋,蒋介石经过半年多的准备,调集了百万大军,200驾飞机,自任总司令,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兵力达50万人。鉴于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更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围剿”方针,在政治上进一步实行法西斯统治,在军事上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依托堡垒,逐步推进,压缩红色根据地,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中央根据地的目的。1934年4月10日至28日,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等人的直接指挥下,进行了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因寡不敌众,在伤…  相似文献   

9.
1932年夏天,国民党集中了十几个精锐师对位于大别山地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经过反复较量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向陕南川北转移。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豫鄂皖三省“剿匪”军中路军指挥官卫立煌率部占领鄂豫皖根据地的军事政治中心——金家寨。这一“辉煌胜利”令国民党方面大喜过望,蒋介石亲自前往慰劳,国民党政府则颁布命令,宣布以位于大别山区豫皖两省交界处的金家寨为中心建立一个新的县治,并命名为“立煌县”。在国民党军队中获此“殊荣”者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0.
1927年,正当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制造“四·一二”“四·一五”和“七·一五”事件,中国革命人民遭受残酷镇压,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时候,以现代农民运动闻名中外的海陆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有力地反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革命的血腥镇压。但海陆丰武装起义三起三落,海陆丰武装起义所建立的红色政权前后只存在了四个月。这是为什么?笔者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其成败的主客观原因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死了     
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相似文献   

12.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战略决战阶段进行的其他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节力,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强大攻势下摇摇欲坠,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面临着全面垮台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海军官兵慑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攻势,何去何从,必须做出抉择。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解放区军民和爱国民主人士开展了深入有力的争取工作;促使了国民党海军中的广大官兵,特别是一些在国民党海军内部派系斗争中受到排挤的官兵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到中共领导的解放战争是为人民而战,增加了对…  相似文献   

13.
黄道炫 《近代史研究》2003,11(5):80-113
1933—1934年国共间的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是一次拥有各自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两个政权之间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战争以中共的失利而告结束。中共失利的原因,除广为人知的军事政策的不智外,还和交战另一方国民党方面战略战术的变化有关,而中共军事政策错误本身,除“左”倾主观因素外,也和对手的压力和逼迫密切相关。作为一场国民党方面发动、中共被迫应战的持久消耗战,苏区人力、物力等作战资源难以应付持久消耗的需要,而“左”倾领导下中共政治资源的削弱,进一步限制了中共作战能力的发挥,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战争的最终成败。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所称的1927至1937年的“南京时期”,是国民党政权的形成时期。其整套政治军事制度、思想文化体系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格局,都是在这十年中逐步形成的,此一基本格局对以后的国民党政权有着直接影响。这一时期被国民党称作“艰苦建国的光辉十年”。因此,研究这段历史,对国民党史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这一科学论断,是一九三四年二月,由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二月七日王稼祥在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这个论断之后;朱德、周恩来先后在会上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他们高度概括了政治工作在我军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是在各革命根据地反对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的决战时刻召开的。王稼祥在会上提出了“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阐述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名称,迄今已经三十八年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支军队曾使用了若干与当时革命形势、任务相适应的名称。(一)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1927年8月1日,在国民党右派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惨遭失败的危急时刻,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原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贺龙、叶挺、周士第等部,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检。起义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政治上则以国民党左派的面目出现,发表了宋庆龄、邓演达、  相似文献   

17.
1936年,正当国民党蒋介石反动集团加紧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时,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公开出版了一份四开铅印的《文化报》。报头由蔡元培先生题写,下面印着:“中宣部登记证中字2872号内政部登记证警字5706号”。先后参与这张报纸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总共不过五六个人,  相似文献   

18.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张、杨二将军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还不知道,为配合这次震惊中外的特大行动,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在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震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兰州事变”,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苏区和长征中的文学脉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入中央苏区。中央的决策者们曾经动念要请鲁迅进入苏区主持文化工作。此议虽未践行,但由此一斑可知:在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围剿”中,红色政权迫切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事实上在苏区斗争和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冯玉祥及国民军在1925—1927年的政治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2 5— 1 92 7年 ,冯玉祥在政治方面的进步尽管不大 ,但特殊的政治形势决定其充当了独特的历史角色。当时的中外反动派认为冯及国民军是北方“赤化”的中坚力量而大力围剿。冯玉祥及国民军在政治上一再倒退 ,但最终还是被逼到了国民革命的一方。冯玉祥加入国民党改变了南口大战的性质 ,使其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北方战场。冯玉祥及国民军在大革命的历史中应当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