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郎史研究已成为贵州史学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清代以前的史书均把汉初的夜郎区域走在今遵义地区,如《宋史·沪州变传》就说:“夜郎,在汉属样柯郡,今治州之西,凑、播、珍等州封域是也。”唐、来两代即在黔北设置“郎州”和“夜郎县”、“夜郎郡”。清代开始,贵州史学上曾出现一场关于夜郎和烊柯江的论战,争论区域从遵义、安顺、六枝、兴仁到赫章。有的还把夜郎的疆域划到了桂北、滇东、川南和湘西。迄今为止,夜郎已成为贵州人人关注而又使史学界感到棘手的一个重大学术课题贵州夜郎史研究何以这样困难?笔者认为这一学术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窦贤 《丝绸之路》2008,(6):49-53
神秘夜郎国的诱惑 贵州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但让贵州名扬天下的却是“黔驴技穷”和“夜郎自大”两个成语。从“黔驴技穷”这样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贵州因了十万大山将其置于偏远封闭之地,后人从“夜郎自大”中读出的是夜郎国人的自满与白闭,却很难看出夜郎同人的那种自信与自豪。  相似文献   

3.
《贵阳文史》2009,(1):62-62
谁要说你是“夜郎”,你肯定不高兴。谁愿意“夜郎自大”?可是,湖南的新晃县和贵州的赫章县为了争到“夜郎”这个名份,近来打起了“口水战”。  相似文献   

4.
提起“夜郎自大”这句成语,许多贵州人心里都很不舒服,甚至有点忿忿不平。《汉书·西南夷传》载:“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一州王,不知汉广大。”这里明明说的是滇王先发问,夜郎侯不过步其后尘,后来竟给错戴了帽儿,弄成了“夜郎自大”,受贬的竟是夜郎侯而不是滇王。贵州大部曾为古夜郎属地,所以大家觉得贬夜郎就是贬贵州,于是纷纷发出不平之鸣,力辩其诬。也有人说,这句成语的创造者歪曲了滇王和夜郎侯的意思,人家说“汉孰与我大?”不过是不了解情况的诘问,并不等于说“汉没有我大”,还有人说,中…  相似文献   

5.
“辽人”是明代东北地区的汉族区域群体,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具有边疆特点的社会性格。后金进入辽东后,“辽人”有抗、殉、降、逃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他们的复杂心态。清太祖晚年民族矛盾激化,“辽人”奋起抵抗,组成“岛兵”与“关宁辽军”两大军事集团,“辽军”遂成为抗金(清)主力。清太宗即位后,明、清双方展开了对“辽人”与“辽军”的争夺。清太宗调整民族政策,改善汉族待遇,并以军事胜利为后盾,重用、“思养”汉宫为政治号召,积极争取“辽军”,效果显,终于化顽敌为羽翼,大批“辽人”加入清军,为清朝开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鸿儒 《中华遗产》2008,(2):132-137
作为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主体,夜郎国何时兴.何时亡?历史文献不曾留有详细的记载,出土文物也不足以阐明。但是,它的文化极其特殊,其传承极其悠久,所以至今“夜郎国”仍是全国甚至各国学者极力探索而又不解的谜,惟一清晰的就是“夜郎自大”所饱含的贬义。当历史的风云漫过,让我们拨开迷雾,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或许能找出夜郎人自大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与我孰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郎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可乐,揭开千古之谜一角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三百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千百年来人们在不断寻找这失落的文明。是考古这把钥匙,拨开了这团深锁…  相似文献   

8.
人们习惯以夜郎指代早期贵州,而夜郎文化则是早期贵州文化。探本溯源,尽管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夜郎被视为一片神秘领地,但其文化毕竟是基础性的。学界对于夜郎的见解歧义纷陈,这里,笔者拟对夜郎的民族文化作些探讨。两个阶段的划分夜郎探秘,先要正名。夜郎时期的贵州居民主要是古越族人。“夜”是古越语中的“人”,“郎”是古越语中古越人自称即“骆”的语音讹变,联系越来,夜郎是“骆”人的称谓,将骆人译写出来,就是夜郎。(参见朱俊明《夜郎史稿》)古越人为何要自称“骆”呢?这与他们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方法有关。“骆”指南方越…  相似文献   

9.
《贵阳文史》2009,(1):63-63
打造贵州大夜郎文化圈 云南香格里拉品牌的成功打造和推出值得我们镇宁县的学习。当时的迪庆,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而云南省借用一个美丽的传说——香格里拉,成功地融合在迪庆的身上,经过传播推广之后,成就了迪庆的辉煌篇章。镇宁夜郎文化品牌的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公共关系品牌塑造的角度来看,努力做好,让人知晓,一个以夜郎为中心的大夜郎文化旅游品牌正呼之欲出。镇宁县委、县政府在打好夜郎文化牌的同时,应集中精力打造一个以镇宁为主体中心的贵州“大夜郎文化圈”,创建一座夜郎文化展览馆(我可以代为招商引资),让省内外的游客来到贵州,想要感受夜郎文化时不再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0.
“敖汉”的本义不是“老大”。“敖汉”最初以“鄂托克”名称出现于蒙古史籍里是在 1 5世纪中期 ,“敖汉”、“鄂托克”当时是察哈尔诸鄂托克之一。敖汉鄂托克人当初居住在今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及巴林左旗北部 ,其地为大兴安岭西南段苏克苏鲁山 ,亦即乌桓山 ,敖汉鄂托克依乌桓山得名。对以上说法需要做一番考证。《赤峰地名志》将“敖汉”释作“老大” ,① 大多数敖汉人也以为“敖汉”应释作“老大”。他们的根据是《蒙古游牧记》的一则记录 :“贝玛土谢图 ,子二 ,长岱青杜棱号所部曰敖汉。”② 以长子岱青杜棱号所部曰敖汉 ,作为“老大”的根…  相似文献   

11.
李炳泉 《史学月刊》2004,(4):118-119
汉代“将屯”问题,至今已有多篇论文作了考述,但意见仍不一致;而汉代“将田”问题,因仅在晚出的敦煌悬泉汉简中提供了较集中的资料,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不拟对“将屯”和“将田”问题作全面论述,仅就“将屯”和“将田”这两个既相关又不相同的概念作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12.
“南夷夜郎”两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记载了汉武帝对西南夷措施的变化。“南夷夜郎两县”是指在南夷夜郎的地城中设置两个县。“南夷夜郎”不是县名。这两个县是汉阳县扣朱提县。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它的俚语。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俚语就不少。俚语不一定提供理性的解释,但也可能恰是因为缺乏理性而妙趣横生,透露出某种智慧。譬如,近来总听见某些人用“牛”字来形容另外一些人,“牛”是夸奖他人的,“牛逼”也是,“牛人”则更加无疑是用来形容能力出众之人。诚然,无论是哪个带  相似文献   

14.
杨文华 《攀登》2004,23(5):48-50
本从“以人为本”对“经济人”理性逻辑的批判、对“经济人”人性层次的升华和对“经济人”视阈边界的拓展三个方面探讨了“以人为本”科学理念对“经济人”理论的超越,并以此确证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做”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字,可是在一些报刊以及志书、年鉴中,经常会有使用不当、出现错误的情况。例如:把“作贡献”误作“做贡献”;“作指示”误为“做指示”;“做准备”误作“作准备”等等。《现代汉语词典》对“作”、“做”解释得非常清楚,并列举了由“作”和“做”组成的词、词组以及成语,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不会出现差错。出现差错的情形主要是由“作”或“做”做谓语时与宾语搭配不注意辨析引起的。一般情况下,动词做宾语时,谓语用“作”。例如:作调查、作考察、作研究、作分析、作推断、作介绍、作处理、作…  相似文献   

16.
詹雪龙 《风景名胜》2010,(10):74-77
杭州运河的夜景照明有着不矫揉造作的“美”、让人品味和感受的“富”、收敛而不张扬的“秀”、以及带点节制的“亮”,为运河最南段谱写了一个舒缓、优雅、美妙的乐章。  相似文献   

17.
二千年前,云贵高原上有一个由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夜郎国。夜郎立国数百年后,适逢汉武帝拓边开疆,夜郎归汉。再逾百年。到了西汉成帝年间,由于夜郎与同为汉朝属国的漏卧、钩町交战,不听中央号令,遂至国灭。夜郎从此成为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神秘的文化现象,留在了汉文献有限的记载里。然而千百年来,夜郎国在人们的记忆里并未消失。不仅因为大史家司马迁在他的不朽著作《史记》里,对夜郎国作过记载,也因为在华人世界里流传甚广的“夜郎自大”的成语。  相似文献   

18.
"丘"非"乡"而为"里"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海燕 《史学月刊》2003,(6):123-124
~~ 名称 ?笔者认为 ,此处“丘亭”与“乡亭”的说法有类似之处。“乡亭”之名屡见于《汉书》 ,“乡”为地方行政组织的名称 ,则“丘亭”之“丘”是不是也可以作同类解释 ?故顾炎武《日知录》在此条下云 :“又必有人民 ,如今之镇集。”即顾氏以“镇集”释“丘”。再以息夫躬的情况而言 ,他为食邑千户之宜陵侯 ,虽被哀帝遣就国 ,怎能住到一个“空亭”、“野亭”之中 ?因此此“丘亭”之“丘”应为当时一级地方行政组织之名称。另外 ,还有一条史料也可以为此提供佐证 ,《史记·高祖本纪》云 :“汉王……引水灌废丘 ,废丘降 ,章邯自杀。更名…  相似文献   

19.
周钢 《史学月刊》2005,(9):108-116
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的“林肯县战争”,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牧区战争。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这次长达5个月的流血冲突,是圣菲集团支持下的墨菲派与竞争对手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争夺对林肯县经济和政治控制权的必然结果。战争结局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分赃,确保了墨菲家族在林肯县的垄断地位。“比利小子”在这场流血冲突中只不过是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雇用的一名枪手,但在后来的许多传说中,他却成了“林肯县战争”的主角。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比利小子”的历史著作、小说、电影、歌曲和传说不计其数。“圣徒比利”取代了“魔鬼比利”,“林肯县战争”却被人淡忘了,即或有人偶尔记得它,也是从“比利小子”的出场背景中得知的,“林肯县战争”的真相则完全被“比利小子”的传说湮没或扭曲了。  相似文献   

20.
田少游 《世界》2014,(2):20-29
在《爸爸去哪儿》红遍大江南北之后,田亮有了个新名字“森碟爸爸”,叶一茜也变成了“森碟妈妈”,这对让人艳羡的夫妻并不高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