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几件较精美的商代青铜器,未见著录,特介绍于下,供研究者参考。嵌松石饕餮纹铜罍(图版伍:1)高10.8、口径5.8、底径7.2厘米,造型颇端整厚重,制作精工,玲珑可爱。罍方形失盖,宽肩鼓腹,圆形小口,底平而方,且微向里凹入,四角有凸出扉棱。器周四面花纹相同,每面花纹皆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有两道弦纹,下部作一巨大饕餮纹,在其面部中间,自上而下有一条直棱,作为中分界线,从脱落松石的部位看,嵌槽甚深,线条遒劲有力。现存松石  相似文献   

2.
商代青铜器的出现,为玉器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提高了玉器制作工艺,扩大了其制作规模和表现领域,从而使玉器制造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将开封文物商店收藏的两件商代玉器介绍如下:1:玉戚:纵12.3厘米~14厘米,横20.8厘米~21.3厘米,厚0.1厘米~0.25厘米。此玉戚刃部宽,内端窄,呈梯形。内端三分之一处有一圆穿,戚身上中部5.7厘米长的一段略高于边线,刻有棱牙数道。戚身和内部无明显的分界。玉色青灰,大部分被浸染成灰白色。内右上角有一黑斑,戚身有三处“缺料”并有数道绺纹。(图一)该器出土于郑…  相似文献   

3.
首都博物馆近年来征集了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有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除已有专文报道的以外,现将六件商代铜器介绍如下。 (-)"?"鼎 1982年张效彬先生捐赠。通高20.1、口径15.8、腹深9.9厘米,重1.65公斤。双直耳,平口外折沿,圆敛腹,圜底,三柱足(图版柒:1)。直耳外侧饰一组目雷纹,腹  相似文献   

4.
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3月在甘肃省平凉县的废品回收站拣选出1件铜镜。这件铜镜保存完好,圆  相似文献   

5.
湖北枣阳发现一件商代铜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7月,枣阳新店村农民修小水坝取土时,在距地表1米左右深处发现铜尊1件。铜尊大喇叭口,平沿,束颈,折肩,斜直腹,近底折收,平底,高圈足。颈下部饰三道细凸弦纹,肩部均匀地饰三牛首,牛首之间各饰一小鸟。腹部饰三组雷纹作地的饕餮纹,间以三个扉棱。圈足上有二道弦纹和三个(?)孔,下饰三组雷纹作地的饕餮纹,间以三个扉棱。通高53、口径48.5、肩径32.5、圈足高15厘米(图一、二)。  相似文献   

6.
涟源市出土一件商代铜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8月,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水洞村村民在该村石山上平整土地时,于一土坑中发现一件铜卣。涟源市文化局、文物管理所闻讯后迅速赶往现场,使这件青铜器得到很好的保护。卣为扁圆体,直口,斜肩,宽垂腹,纵向提梁,平底,圈足。盖与身锈死,通体蓝锈,略有浅绿。器盖由二个兽面组成,纹饰直通盖口,上有四道扉棱,纽顶做六瓣形,每瓣有蝉纹图案,两耳呈纽形,上翘。提梁做绳索状,两端为  相似文献   

7.
商周青铜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钢钺是商周时期的武器之一。这种武器,目前考古发现的数量不多,与戈、矛相比,颇为悬殊,前者少而后者丰。然而,文献上对钺的记载却比较突出。在商代墓葬中随葬钺者往往与戈、矛共存,迫其源流,发现钺又不像戈、矛那样为后世所习用,仅限于商代比较流行。因此,铜铖作为一种武器,似乎有它特殊的意义。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铜铖的出土资料作一汇集,井对它的用途作一综述。一、铜钺的出土情况铜钺的出土地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有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九个省市。  相似文献   

8.
江西遂川出土一件商代铜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7月13日,在遂川县泉江镇枚江乡洪门村公路施工中,一民工于地表下发现一裸露出一半的铜器,挖出见是一件完整的青铜卣,当即送交县文物保管部门收藏。铜卣器身断面椭圆形,色泽碧绿,纹饰庄重(图版捌:1、2)。有盖,盖口用子母口紧紧扣合。盖顶部有一蘑菇状纽,分六瓣,每瓣饰阴蝉纹;纽下施扉棱四条,呈十字形排列,扉棱中间饰云雷纹地饕餮纹;盖下檐一周有二扉棱和二空心竖耳,与盖面上扉棱相应;扉  相似文献   

9.
安徽六安出土一件大型商代铜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勇  顾岩 《文物》2000,(12)
1999年3月,安徽省六安地委党校教学楼施工工地出土一件大型青铜尊,我馆接到报告后即派员前往现场。这时铜尊已被抬离现场,出土区域已基本挖到生土层,坑内尚散落部分陶器残片。现介绍如下。六安地委党校位于六安城区西北郊,南距城区0.5公里,西距淠河0.5公里,北距汉代白沙城4.5公里。由于出土地点破坏严重,清理后呈一不规则长方形,两端窄中间宽,最宽处1,25,东端宽0.58、西端宽0.54,底部距地表1.65米(图一)。据民工介绍,出土前铜尊横卧在土坑东端,周围有部分陶片,土坑西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太仓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铜戈,为1961年太仓城厢镇长春村小西门河附近农田出土。铜戈出土后被农民交售至城厢镇收购站,后转交文博部门收藏。南京博物院闻讯后曾派员前往调查。铜戈为銎内式,略有锈蚀,刃部残损,援中段有一横向裂纹。无阑,无胡,有脊,援面及刃均较薄。内前端近援处为椭圆形銎,后端略宽,有一近方形框,饰有虎首形兽面纹。戈正反两面形制、纹饰相同。通长22,援长15、援后宽6,内长7、后端宽4,銎孔长径3,厚05厘米(图一、二)。此戈的形制与1984年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的銎内式戈基本相同[1];与《中国青铜器》中列举的舌条形銎…  相似文献   

11.
<正>斤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生产工具。商代青铜斤见于著录的不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铸有铭文的,达观斋却收藏有一件商代铭文铜斤。该铜斤全长11.8厘米,弧形刃宽6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七年,河南省襄城县文化馆征集到虎形墨书行草诗文瓷枕一件。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件彩陶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6月,我们在洛阳市北郊的洛阳木工厂发掘西汉砖室墓一座(属烧沟汉墓区),墓内出土一件较为珍贵的彩绘陶壶(编号:道北M10:46)。该壶的形制为直领、束颈、圆腹、假圈足,腹上部两侧有对称铺首,盖作覆盘形。  相似文献   

14.
1981年8月6日,巩县(今巩义市)芝田乡稍柴村农民挖红薯窖时,发现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该墓共清理出土文物40余件。其中,卧羊铜灯造型别致,制作技艺精湛,是一罕见珍品(见图)。这件卧羊铜灯,重0.8市斤,长14、高11  相似文献   

15.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件青铜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年7月,在江苏省江宁县横溪公社许村大队塘东村出土青铜铙一件(图一)。这一带土丘起伏连绵不断,处于宁镇丘陵的西南部,出土地点即在塘东村后面一座土岗的顶部。据实地调查了解,铜铙在离地表40厘米处发现,周围未见其他遗物。铜饶重32公斤,呈铜绿色。通高46、柄长19.5、柄端直径5.5厘米。柄与器身内  相似文献   

17.
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收藏有一件青铜铙,无明确出土地点,入馆时间亦不详,应为收集品。铜铙呈绿色,通高37、甬长15、铣间宽30厘米,重6公斤。甬上有旋,甬与器身内腔相通。甬部顶端原应有銎,现被后人附加一铁帽,帽上有铁丝环(图一、二)。铜烧器身表面有磨损痕迹,有些地方已光滑发亮,除舞部无纹饰外,其余部分均有纹饰。钲部中间以雷纹为中线,左右两侧各饰一鸟一蛇,除鸟蛇纹外,整个钲部填满雷纹,鼓部和甬部及其旋也满饰雷纹,纹饰繁密精细。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1月,巩县(今巩义市)文管所文物钻探队,配合陇海铁路电气化工程进行了文物钻探,共探出汉墓十五座。其中六号墓出土文物最多,达四十余件。特别是赭釉钱纹两耳罐尤为典型突出,高23厘米,口径为12.5厘米,腹围72.5厘米,底径为11.5厘米,口沿厚0.65厘米,颈短而口外侈,肩部有两横系,饰三道弦纹。烧造时,可能置火口处,一侧釉焦黑,在腹部有其它器物倒置口沿粘结痕。钱纹陶罐,通身施釉,釉下印“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19.
一件诡秘怪谲的商代神人兽面铜头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四百余件青铜铸品中“,有一件双面神人兽面头像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在巫术宗教与神灵崇拜之风极为盛行的殷商时代,这一类神器和面具,无疑沉淀着极为深刻的社会与宗教内涵。双面神人兽面铜头像(标本67),原来我们一般称之为“双面人头形神器”,也有称“双面人神器”②、“双面人头器”③,还有的简称“银神像”④,出土于格室南侧中部偏东处,为一空腔双面青铜铸像。其造型特点是,扁平长脸,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圆突目,中空,眼眶深陷,大耳耳上呈尖前状,肥鼻突起,有双孔…  相似文献   

20.
北京拣选一组二十八件商代带铭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8月上旬,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北京铜厂领导和工人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从三十多吨废杂铜中拣出一组商代青铜器。这组器物虽多有残损,但仍可清楚地看出类别和器型,十分难得的是大部分器物铸有铭文""(举(?))二字,表明出于同一个作器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线索。这组器物经过北京市美术公司师傅们精心修复,共有二十七件已经复原;另有部分残片未能恢复器形,但也保留铭文。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 铜方鼎两件。一件通高17、口宽11、口长13厘米。另一件通高17.4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