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成立于 1 980年 ,其前身是华侨大学华侨史研究室。 1 986年升格为华侨研究所 ,1 995年改名为华侨华人研究所 ,是直属于学校的科研机构。现任所长为蔡振翔副教授。华侨华人研究所的研究范围颇广 ,涉及到华侨华人的历史、现状、经济、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 ,但是教学与科研的工作重点 ,则一直是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与海外华文教育两个方面。多年以来 ,华侨华人研究所先后讲授了《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专题》、《海外华侨华人史》、《海外华文教育概论》、《侨务政策研究》、《台湾社会研究》等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课…  相似文献   

2.
自 1 9世纪以来 ,槟城的华人社会便以福建 (闽南 )人和广东 (广府 )人为主 ,尤其是前者。客家人的人数 ,一直都只占华人人口的 1 0 %左右。本文将讨论客家移民———戴欣然的奋斗和事业及其牵引出来的方言群关系。本文的一个讨论重点 ,是探讨戴欣然在槟城的慈善事业和领事任内的活动 ,进而讨论槟城华族方言群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主编,张禹东、庄国土和游国龙副主编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一书,于2015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报告对海外华人在周边国家的生存现状加以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华侨华人在周边国家关系中的角色、华侨华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生育率变化、华文教育、华人慈善捐赠、华  相似文献   

4.
为使华侨华人媒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有一个经常的阵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界》双月刊,自1998年第2期起开辟了“海外华文传媒”专栏,到1999年底已刊出论文12篇。该刊系中国新闻学核心期刊之一。所刊有关华侨华人媒体的论文以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为主,宏观的如《?..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发表了周正的《评近年来我国华侨史著述中的一种倾向》一文(以下简称“周文”),其中例三部分提出有些研究海外华文报刊的著述中存在着史实不够准确的问题,并列举了前后矛盾。名称错误、时间混乱等事例。笔者愿就此进一步的讨论。作为华侨史研究一部分的海外华文报刊研究,近年来成果丰硕。1989年以来在我国发表的有关专著和工具书等,笔者见到的共有八本,①涉及报刊在1800种以上。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许多专文和回忆录。这些,向国内读者第一次展示了华侨华人为争取自身出版权利而单路蓝缕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20日,由华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9)》发布会暨海外华人文化传承现状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同志、华侨大学有关领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有关领导和人员、《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9)》研创团队成员以及特邀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华侨华人研究报告》是华侨大学精心打造的涉侨研究高端智库品牌,旨在“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从2011年开始,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每年连续出版,迄今已出版九部。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于 1 999年 5月正式出版。但该卷资料大多截止于 1 996年底 ,时过数年 ,现情况已出现了不少新变化。拙文拟对该卷海外华侨华人报刊部分稍作点滴补充 ,并予回顾和展望。华侨华人的各种新闻媒介和其他出版事业中 ,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华文报刊。 1 81 5年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ChineseMonthlyMagazine) ,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刊物 ,也是海外华文报刊的鼻祖。从那时开始 ,尽管有曲折、反复和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但总的讲 ,海外华文报刊由发芽、扎根到生…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作用、机制与政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中国软实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至今未见有从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视角系统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论文着重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影响机制及面临的挑战。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开展民间外交、中国国情和发展模式的宣传介绍以及对中国国家政策和行为的理解、支持和解释等方面,而机制在于通过华侨华人的个人行为和方式、海外华人传媒、华文教育以及华侨华人社团等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华侨与华人的不同身份对中国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如何在新时期开展侨务工作,笔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华文教育的定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华文教育涉及诸多的学科、政府与民间部门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各国社会状况、教育文化政策等,我们应对以上诸多因素给以全面、充分的重视。本文据此提出,华文教育应分属海外华人的民族文化教育、政府的侨务工作、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华侨华人研究等几个领域。同时,华文教育自身的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低龄学生人数增加、华文学校功能进一步扩大、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更加统一以及华文教育社会化并逐步进入所在国主流教育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荷兰华侨华人生活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华人社团的类型、功能、运作方式及其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认为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人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拟村落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空间。他们凭借着原有的历史经验和记忆,将社团当作村落来经营和管理,在社团内进行博弈和地位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在移入国的边缘化感受,缓解了因失落而对主流社会的抱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对抗。由此可见,荷兰的华侨华人社团不同于专业化的行业组织或政党组织,有着多样的、综合性的社会属性,是一个村落式的我群社会。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的反思:东南亚历史研究的视角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的讨论围绕三个层面展开 :华侨华人研究 ,东南亚 (华侨华人 )研究以及笔者个人对槟城—吉打州华人商业与权力关系的研究。争论的实质是这样一个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 ,即华侨华人研究应该分别被视为某一孤立的主题研究领域、区域研究和学科研究方法 ,还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结合整体的问题。本文并非企图为华侨华人研究确立一个标准 ,而仅仅是呈献一个实例 ,即把个人的研究视角和经历 ,结合大的结构、进程、理论和方法论的关怀等问题 ,进行情景化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张研 《安徽史学》2005,1(1):24-35
本文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乡规"、"乡例",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权属,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所有权属的多重性,以及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实情的土地所有权属的认证与土地所有权属转移的确定.  相似文献   

13.
以雷洁琼1931年的硕士论文为原始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论述了芝加哥学派对早期华人华裔研究的影响,华裔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种族压力下的华人家庭生活、华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历、在就业上所受到的歧视以及渴望返回中国的心理状态。提炼出一个观点:在美国族裔关系中,只要整个华人族群的地位低下,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就无法摆脱“外国人”的阴影;华裔青少年在语言、思维、生活方式及社会举止上的美国化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社会认可的美国人;在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里,文化上的美国人不等于是种族上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4.
以宋蕴璞《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一书为主要研究材料、槟榔屿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华人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宋蕴璞笔下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及其中的知识分子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在发起、推动和参与建设学校、发起书报社、筹办报馆、参与社团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他们漂泊海外的情感归依进行了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15.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精英以辛亥革命为资源、以双十国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救国宣传和社会动员,发表政见和救国主张,在激发侨胞爱国情怀、增强侨众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过程既强化了辛亥记忆,传承了革命精神,也使辛亥遗产成为华侨参与抗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路径--读《中国乡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清良 《史学月刊》2002,(8):23-26,53
由于史料过于零散、缺乏,乡里制度本身缺乏规范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同赋役制度、宗法制度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的深化,有待于在研究的资料、视角、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一书,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却留下了不少遗憾和可供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是对四件附着有硅酸铜钡颜料的中国古代器物的研究。其中三个样品是彩陶颗粒,来自甘肃省张家川马家源遗址,它属于战国晚期(474-221BC)。另外是对山东章丘威山汉墓壁画上的(206BC-8AD)单个晶体的单独研究。一个彩陶颗粒样品和单个晶体表明有中国深蓝(BaCu2Si2O7)存在,这是一关于硅酸铜钡的新发现。相对于已知道中国蓝(BaCuSi4O10)和中国紫(BaCuSi2O6),这种BaCu2Si2O7成分被称为中国深蓝,该彩陶颗粒的颜料层也含有中国蓝中国紫。还运用了SEM和EDX对其表面形态的分析和通过拉曼光谱对中国蓝、中国紫元素成分的分析。x射线对单个晶体的分析知道了BaCu2Si2O7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现代仪器的综合分析研究,推断前期硅酸铜石英相谱图,白色Ba2CuSi2O7成分,仅有很小的可能性在历史遗迹中找到该颜料。  相似文献   

18.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1931, liberal and conservative Christians debated the possibility of replacing Bible Study with a comparative religions course for elementary-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regula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de possible by the ecumenical and indigenization movements within Christianity, this debate intersected with multiple issues: Western accommodation to the ris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Christian resistance to growing secularization in the West, including elements of the social gospel; and clerical responses to child-centered pedagogies. Furthermore, liberals also promoted religious studies as a method for increas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world peace after World War II. While previous scholars have situated government registration of parochial schools within the ris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this article asserts that missionaries in the 1930s viewed children’s religious educ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oth Chinese indigenization and global se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20.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极为广泛,汉字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礼仪、制度、风俗、艺术,而且通过汉字记录的汉语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