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神信仰是贵州一个独特的神明信仰,在明清至民国期间兴盛达近六百年之久.其以唐代将领南霁云为神祇,并建庙宇忠烈宫祀奉之,其中影响卓著者首推贵阳忠烈宫.因贵阳忠烈宫在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黔省近代文教重地达德学校,故有必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之进行探究,从而明晰当地黑神信仰的源流、嬗变及其实质.藉此可知,在明清时期,黑神信仰通过官方引导、民间自发两种途径传播与兴起,积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进入近代,达德学校作为忠烈宫的后继者,在对黑神信仰所彰显的传统美德予以传承的基础上,以科学民主教育对黑神信仰进行了超越.是故,贵阳忠烈宫无疑在过去数百年间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皮场大王信仰起源于北宋东京,本为土地神,因邻近皮角场得名。其原型是毒蛇壁镜,因"灰药救疾"而被奉为医药神,进而被附会为雅驯的古神农等。南宋时,临安礼部贡院之皮场庙成为士子应试祈祷之所,江浙地区成为信仰中心,受多种因素影响,至明清盛行不衰。明清时期,以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市场安国县为中心的信仰圈,异化为邳彤信仰。以开封为中心的信仰圈,多讹传为裴昌、皮匠等。在国家礼制、地方社会、移民群体等影响下,皮场大王信仰从起源、异化到地域扩展甚广,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环境、民众祈求与国家礼制关系的互动,是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中祠神变迁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3.
关公庙楹联试析张淑霞关羽是三国时一员名将,后来居然由人到神,由神到圣,又由圣到帝,成为与孔子齐名的武圣人、关圣帝君?其因何如。出于对关羽的崇拜,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聚集之地都建有关公庙,对关公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庙的楹联上。“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  相似文献   

4.
正关公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伴随着武圣崇拜,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而形成。一千多年来,"关圣崇拜"与"关公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广泛,影响了东亚、东南亚数个国家的民间信仰体系,同时也是海外华人华侨最崇拜信奉的神圣之一,成为中华民族信仰体系中独一无二的特殊信仰和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马当上水府、采石中水府、金山下水府统称为长江三水府,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方性江神信仰,五代至宋盛极一时。历史上长江三水府的"水府"得名源于道教,五代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促进了这一信仰的形成。宋代长江三水府神因在战争中屡次显灵获得国家加封赐号,成为保国护境的水上神灵。此后长江三水府神职范围不断扩大,在庇佑国家社稷与水上交通之外增加了司雨职能。明清以后长江三水府信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刘宝全 《民俗研究》2010,(4):132-140
明朝万历末年,随着抗倭援朝的明军进入朝鲜,关帝信仰也传到了朝鲜,关王庙在汉城等地多有兴建。以各地关王庙的建立为依托,关帝信仰逐渐在朝鲜各地传播开来,并最终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关羽作为忠义大节的伟人、财富的代表,受到朝鲜士大夫乃至普通百姓的崇拜。朝鲜官府通过制定关王祭祀仪礼等形式加强对关王庙的管理。至1920年前后,韩国创建了名为"关圣教"的宗教团体。  相似文献   

7.
蔡襄论忠孝     
<正>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碌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天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不  相似文献   

8.
陈豪 《北方文物》2020,(1):79-88
高平圣姑庙是晋东南地区宝贵的早期建筑实例,庙内碑刻众多。关于圣姑信仰在长时段下的发展策略和变化情况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学界多根据碑刻年代认为高平圣姑庙为元代建筑,对建筑空间的讨论亦不多。在厘清其为蒙古国时期建筑的基础上,关注建筑空间与信仰变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从唐宋至明代帝国对西南一些地域或族群联盟首领给予"鬼主"称谓,对此进行辨析和思考,可以理解西南地区历史上的国家化过程,并可探讨西南地域的"圣权制"及其治理文化。圣权制是一种有别于王权制的治理形态,关注人们与自然共处的观念体系、社会和谐的知识与认知体系,以及治理民俗知识体系,包括宇宙观、伦理价值观、神判制度、仪式信仰等等。历史上西南地区的治理文化偏向"圣治"与"理治",有别于三王之治以来儒家的"礼治"与"文治"。西南地区"治事之俗曰理"的理俗与儒家礼俗亦有不同,更多包含了民间的治理智慧,而非国家推崇的制度。从政治人类学来看,圣权制是一种人类早期重要的治理制度,从酋邦(国家)一直贯通到基层社会,由于历史上长期为帝国蔑用"鬼主"等概念定位,因而容易忽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0.
"神的标准化"一经问世就成为民间信仰研究中强有力的解释工具,但胶东半岛妈祖信仰的发展实践表明,"神的标准化"有其局限性,不能适应于所有地区。因为神灵信仰势必要与传播地的文化相融合而实现本土化,而本土化是对标准化的消解,这就使得神灵信仰不能实现彻底的"标准化",而只能是一种"半标准化"。  相似文献   

11.
杨鸿光 《民俗研究》2023,(1):137-145
南霁云为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的殉国唐将,因乞师断指留有忠义之名,殒后受到朝廷封赐,且长期作为张许二公“双忠信仰”的配祀存在。明代以降,南霁云逐渐独立成神,其庙曰“南将军庙”或“黑神庙”等,其神职为救火禳灾、启梦捉凶与护境安民。该神在贵州奉祀最谨,这是“父代子荣”、讹音误传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此外,湘西、川东、江淮、陇地亦有黑神信仰分布,这与移民迁徙、故地情怀及国家敕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真武,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也是道教所奉之神。据《云麓漫钞》卷九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避讳,始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时(998—1022在位),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1]。学界关于广东真武信仰的研究,历来多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相似文献   

13.
三界神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神,其信仰最早可追溯到两宋之交的冯姓始祖,但当时尚未有“三界”的提法,从有关文献记载推测,此时冯姓祖先还停留在巫觋的阶段上;从传播范围看,大约也仅在冯姓的家乡贵县一带有所传播,尚未形成在广西的大范围扩散。各种史料表明,只是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冯克利被封为“游天得道三界真人”之后,三界神的影响才越来越大。因为从明弘治年间开始,  相似文献   

14.
明代武举由正统年间考试选拔京营、镇戍将领的政策发展而来,是军制与武官制度演变的产物。武举会试、乡试俱开设于天顺八年,最初以荐举的名义推行,成化末年始有武举之名。因将领选任资格和职业户计制的限制,武举长期只能发挥从卫所武官中选拔将领的作用。嘉靖中叶以后选将资格放宽,户籍限制也被突破,武举方成为军民进身为将的重要阶梯。明后期的武举在录取规模与任用规格两方面达到了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顶峰。武举依赖政策保障,在出身主导的低级将领选除中超过了世职,但在功绩主导的中高级将领升迁中仍逊于世职。明季过度重视武举,任用大批缺乏练兵作战经验的人员为将,是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信仰是晋东南地区独特的信仰之一,其信仰是围绕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展开,该信仰发源于隋唐之前,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晋东南地区存留了大量的三庙,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承载三信仰的村落的真实面相。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透视出信仰圈中存在的神亲关系,以此来更加深入了解晋东南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三嵕信仰是晋东南地区独特的信仰之一,其信仰是围绕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展开,该信仰发源于隋唐之前,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晋东南地区存留了大量的三嵕庙,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承载三嵕信仰的村落的真实面相。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透视出信仰圈中存在的神亲关系,以此来更加深入了解晋东南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病逝后,柳州百姓自发地为其立庙祭祀,尊为"罗池神",并由此衍生出诸多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这些尊神行为没有触及儒家的礼制,得到了地方官员的默许。但柳宗元贬官的身份以及唐代严苛的地方祠祀政策,使其只能以"民间之神"的身份存世。同时唐后期政局动荡,中央对地方的文化控制力大为减弱,也使得柳州的"罗池神"信仰得以保存延续。  相似文献   

18.
正祆神楼坐落在介休市城北顺城关大街的东尽头。是附属于三结义庙的乐楼。据清嘉庆重修《介休县志》卷三载:"三结义庙在东关文潞公祠之右,旧为元(玄)神楼,万历年间知县王宗正改建。"庙除乐楼外,还存有大殿五间和殿前的三间献亭。大殿、献亭、乐楼构成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据碑记:明万历时知县王宗正改建的三结义庙,在清康熙初毁于火,现存大殿和乐楼均为康熙初新建的。有乐楼正  相似文献   

19.
张柏惠 《民俗研究》2020,(1):49-59,157
汉景帝神是滇西腾冲地区的重要神明,它象征着中原王朝入主西南以前云南本土政权的存在。自明代以来关于汉景帝神的身份便有多种说法,入清后官方与民间围绕着汉景帝神的身份更是展开了"论辩"。在论战中,地方士绅将汉景帝神与中原"正统政权"建立起联系,使之成为掌控地方资源及话语权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这种论战同样发生在滇西其他地区乃至整个西南,体现了在国家开发地方的过程中当地人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国家展开互动,更是区域历史观念与"国家"历史观念之间的博弈。与汉景帝神祠建立关联的娘孃庙则展现出在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地方对于"不同来源"的文化的接纳与"本地历史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后土"人格化是土地崇拜到土地神信仰的必经阶段。《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赤鹄之集汤之屋》中,"后土"受帝命作祟致使夏后患病,表现为有具体行为的人格神。这是"后土"人格化早期形态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