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秦国、秦代的家臣群体,是新贵族制和官僚制的产物,又带有王制向帝制时代过渡的鲜明印记。其中,卿爵给设"家啬夫"一职,其来源可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对一定爵位者可接受门客和庶子的制度。战国末秦国拥有五大夫以上爵位者可有"家吏"。至秦代,这一给设资格已收缩至卿级以上爵位者。进入汉代以后,继续收缩到列侯以上。而简牍所见"吏舍人"、"新地吏舍人"等,反映了战国秦国和秦代舍人范围的广泛性。国家通过对主、舍关系立法加强管理,并通过推动舍人本身的吏职化以及鼓励举任等,将舍人吸纳到官吏体系中,同时对敌对贵族势力中的舍人进行严厉打击。随着官僚制度的完善,官方供备体系进一步完备,秩禄体制下的"吏舍人"群体逐渐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2.
张云 《文史月刊》2005,(12):52-5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是自秦代以来的官僚帝国调控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官僚权力的一个相当有效的途径,是巩固至高无上的皇权、制约官僚权力的自主性扩张、严厉打击官僚腐败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轨迹,揭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纵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中国封…  相似文献   

3.
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巨变,战国秦汉时期的农官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在官吏择任上,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渐次被官僚制度取代;在体制方面,国家重农体制确立并逐步消;在体系构建上,则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管理体系。农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既是秦汉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与秦汉农业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孙华 《南方文物》2015,(1):125-128
<正>中国西南地区地处高原地区和高原前沿,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崎岖,河流众多,交通困难,古代中央王朝难以立即设立建置城市、派驻官员实施直接管理,往往采用委托当地土著首领及其子孙代理中央王朝实施治权的方式,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并存、直接统治为主而间接统治为辅的独特的政治制度架构。这种古代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治制度,学术界将其总结为"封建王朝中央政府对边境少数民族大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的土司制度,其特征是"世袭其官、世长其民、世领其地"。土司制度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魏晋至两宋时期,这个时期中央  相似文献   

5.
王凯旋 《史学月刊》2006,(6):114-116
秦汉两代封建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统治职能,因而对各级封建官吏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并相应以法权的形式对各级官吏在执行公务和履行职责、为政自律等方面的过失和犯法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和法律条文。一秦代惩治官吏的法律战国末年,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曾说,“明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萌芽阶段。从总体上说这个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人事制度,但已经有了萌芽。在官吏的选拔方面,夏朝开始产生官吏,商朝实行“亲贵合一”,西周建立“六官制”。上述这些官吏群,大多采用世卿世禄制,属世袭制,还说不上是选拔官吏。到春秋战国时,实行军功爵制,按照军功的大小给一定的爵位。“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军功爵制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任官制度,破除了奴隶制时代的等级制度,促进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开始重视对官吏进行考核。周朝的“巡狩”、  相似文献   

7.
郑威 《历史研究》2012,(1):24-35,190
吴起变法前后,楚国封君领地的内部建构发生诸多变化。战国前期封君的领地大小与县相当,其内部包括一个或数个城邑,城内划分为诸"里",城邑之外,环有乡野,乡野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诸"邑",邑的规模和大小也有不同;战国后期,封邑规模受到压缩,常被割裂为两个或数个地区,以设立新的封邑或县邑,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实力,促进了楚国中央权力的加强,为秦汉以后实施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石宇 《沧桑》2008,(6):13-14
汉代察举制度,是两汉时期地主阶级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而建立发展起来的选拔人才制度。作为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察举制度选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大大促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这一制度越来越被官僚地主所把持,成为滋生门阀世族的工具,直接影响汉代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清初,随着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相继成立或扩大,文武百官骤然增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这支队伍是清政府赖以统治全国的得力工具。鉴于明  相似文献   

10.
卢经 《炎黄春秋》2001,(7):78-80
中国封建专制君主政体延续二千多年,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势力和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朝吸取了历朝兴衰成败的教训,强化了这种政体,在18世纪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帝制。这种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皇权的形成和高度发展,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封建官僚制度则十分完备,这种比较完备的政治体制具有其自身致命的缺陷,官吏侵贪是其缺陷之一。官吏侵贪的实质是官僚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乾隆中叶,吏治迅速腐败,官吏侵贪肆无忌惮,成为清王朝逐渐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徐家玲 《史学集刊》2003,1(4):55-61
执事官机构是早期拜占庭帝国官僚体制中极其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且在古今官僚制度中所罕见。执事官拥有广泛的职能,权力触及帝国众多不同领域。在早期拜占庭时期,执事官及其机构是拜占庭专制皇权统治的重要膀臂。  相似文献   

12.
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政治的基本特点,封建官吏是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因此,对官吏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封建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作为封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封建法律,也把官吏立法作为它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这方面,西汉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西汉封建政府,继承秦代“明主治吏而后治民”的  相似文献   

13.
土司统治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在无力进行直接统治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让地方首领世袭自治以统治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推动西南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起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世袭专制自治制度的落后性逐步暴露出来,最后崩溃消亡。宋、元、明、清以来,河池历史与土司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土司制度的出现、发展、全盛、衰落而起着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察举征辟。这是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是入仕的正途。所谓"察举",就是皇帝设定人才标准,要求各级长官举荐人才,被荐举者再由皇帝和有关机构考试,然后量才录用。所谓"征辟",征,是皇帝派专人聘请有社会名望的人到朝中或地方官府任职;辟,是朝中高级官吏和郡县长官聘请社会名人做自己的僚属。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期时期所实行的官吏选拔制度。即在地方各州郡选一有声望者任当地中正官,执掌举贤荐能之事。由中正官将当地州郡士人按其德才分为九品,  相似文献   

15.
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国以来,学界习惯用中央与地方的观念,讨论清季新政内外官改制及其引发的矛盾纠纷,忽略了督抚反复强调元代以来行省并非“地方”的申辩,且多不愿成为立宪政体下的“地方”官吏,以及清廷所颁政令中,直省始终未成为地方行政层级的事实。时人套用外来政体的中央与地方概念观照清代的部院与直省,不仅与清朝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的设制用意形似而实异,且对清季改制及民初省制造成很大困扰,亦长期制约后人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认识。这种观念体制上中西新旧不相凿枘的纠葛,折射了制度兴革与历史文化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也给未来中国的改革设置了难题。  相似文献   

16.
论顽固大臣对戊戍变法的阻碍与扼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征是以皇权为中心,皇权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尖,整个塔身则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阶层,封建王朝藉此组成庞大的国家机器进行统治。  相似文献   

17.
"里耶秦简"揭示出秦代地方"令史"具有"校雠、解释文书"、"监督官府买卖"、"监督物品的出贷和授予"、"巡守‘庙’及堤坝"、"举报官吏的不当和违法行为"、"户籍管理与人口的入籍"等职责,这是前人未曾注意的。此外,"里耶秦简"还记载了秦代地方"令史"的升迁情况,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咸同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咸同时期在地方督抚专权的过程中,清朝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中央财权旁落、地方财权膨胀,以致最终形成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这一新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一方面为清朝中央政府找到了新的财源(如厘金、关税等),使其在农民大革命的洪流中免于覆灭,另一方面又激化了其内部矛盾,尤其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矛盾,严重地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强盛朝代,它强盛的原因与其所建立的较为完备的官吏体制是分不开的。本文从官吏的选拔、任命限制、考课、致仕、监察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了唐代的官吏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打着"公平"旗号而生的科举制,从起点、过程到结果,都是中国古代相对最为公平的人才与官吏选拔制度。但是,科举制本质上并不是为"公平"而生,它只是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需要而运用的工具,一旦科举制不能满足统治者当务之需要,其衰落也就成了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