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不仅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它促使了印度南亚外交政策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危机中表现出伦理关怀,也成为印巴冲突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艳芬 《史学月刊》2008,(11):97-102
1950年尼泊尔与印度缔结的《和平与友好条约》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悠久的文化联系、开放的边界以及密切的经济和政治交往,是该条约签订的基础。从尼泊尔方面来看,在稳定国内政治局势以及发展经济方面求助于印度,是它签订该条约的现实考虑;对印度而言,该条约可用来对尼泊尔国内的政治改革施加必要的影响,进而在地区安全构想方面,让尼泊尔成为其南亚安全框架的一部分,并借此抵制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这是它此时对尼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其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 ,这是中国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大体来讲 ,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国际格局变迁、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这同时也和中国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变化有关 ,大致以 1 0年为期呈现阶段性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 50年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阶段变化 ,剖析其基本内容 ,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印度高僧指空在中国:行迹、思想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印度高僧指空在中国:行迹、思想和影响贺圣达谈起古代东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尤其是印中之间的文化交往,指空是大有功的人物。在14世纪的数十年中,他都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后来又去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复兴了禅教。因此,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和东方文化交流史上,...  相似文献   

5.
二战时期中英关系再探讨:以南亚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战时期中英两国关于西藏和南亚问题的争执,反映出丘吉尔的英国政府对于蒋介石插手印度内政的极端猜忌和不满。当时为欧洲战事所困的英国政府,无力阻止战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逐渐向印度和南亚殖民地推进,因而谋求在西藏和中国西南划界问题上予以反击。另一方面,英国对中国势力南进所采取的“报复”举措,则被国民政府视为传统帝国主义对华野心的明显证明,并另谋反击。中英两国皆以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权安危作为处理印度和西藏问题的最大考量,然而就在中英双方皆以国家政权安危为出发点来面对南亚问题的同时,两个盟邦之间本来就不稳定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却也一点一滴地被消蚀了。以英国作为一个观察例子可看出,在近代中外关系的互动过程当中,中国并非永远只是西方列强冲击下的被动接受者(recipient)。战时中英两国在印度、西藏和南亚次大陆等问题上的争议,清楚地反映出一个西方强权因疑惧中国力量的崛起,而欲对中国展开有效的反击。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朝贡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探索中国外交文化的路径。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历史里,探清中国在东亚范围内的地位及作用,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东亚历史,而且可以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中国在当前世界形势中遇到的一些诘难。而深入了解中国的朝贡制度,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对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政治地位都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及其政治功能,正是本文旨在探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建交谈判、参加日内瓦会议、与印度和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亚非会议、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活动,以及邀请外国政要、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来华访问参观等官方和民间外交活动,将和平共处外交政策付诸实践,成功地"自塑"了新中国与各国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同时,中国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政要交往、国际新闻及个人叙述中"他塑"了"中国是真心诚意希望和平共处的""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中国已被普遍承认是一支国际力量"及"从长远来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中国"等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江翎 《黑龙江史志》2013,(19):176+178
奥巴马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高调重返亚洲,把东亚尤其是中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心。美国不断加强同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关系;遏制中国的崛起;力图重新确立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这一政策助长了日本的右翼势力;打破了东亚的平衡、影响了东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界定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印度教民族主义特征,并梳理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战略利益的全球性决定了它与苏联之间的冷战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之下,冷战初期,美国对尼外交政策就必然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战略目的.美国不仅希望在英国殖民撤退后在南亚扩张势力,而且力主保持尼泊尔的主权独立和政局稳定.同时,美国也希望尼泊尔朝民主制方向发展,并向西方靠拢甚至与西方集团为伍.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通过及时给予外交承认、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及与印度进行合作等方式,对尼泊尔施加影响.从结果来看,美国仅实现了其有限的战略目标,与其预期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1965年印巴战争不仅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矛盾和冲突发展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这还是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大国关系在南亚地区变化的直接结果。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之后,美国决策者把遏制中国作为其南亚地区政策的核心,同时以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作为实现其南亚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但是,美国的政策中存在着援助印度对抗中国与同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同盟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就是以不介入及以停止援助作为迫使印巴接受停火的压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巴基斯坦发展同中国关系的惩罚。美国的政策实际上丧失了对印巴两国施加影响的渠道,这不仅使得苏联在调停印巴关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也导致苏联在1965年印巴战争后大力援助印度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巴基斯坦发展和密切同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迅速减退。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表明,以对外援助作为实现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和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12.
本稿具体地阐述了鄯善古国木雕家具图像的文化来源。认为尼雅与楼兰遗址出土兽腿形椅腿主要受到古希腊罗马影响,同时带有波斯文化因素,尼雅出土木桌图像分别源于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尼雅采集柜门图像兼有印度和波斯文化因素。这些家具图像反映了南欧、西亚、南亚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情况,这一过程应该发生在西域,而不是西北印度犍陀罗。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间,借印度总理辛格访华的东风,印中两国媒体分别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和"印度热"。其中,不乏倡导"Chindia"或呼吁"中印大同"的声音。无论"Chindia"还是"中印大同",都是希望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一种放眼全球的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亚洲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西藏等地方与南亚国家山水相依,互为近邻。中国与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东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来中国传经,并在河南洛阳兴建了白马寺;南北朝时期,印度另一位高僧达摩也来到中国传授佛法,开创少林寺;唐太宗时期,中国僧人玄奘赴天竺(古印度)学习求取佛经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从文化认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在南亚唯一唐人街及华人社区生活的加尔各答华人多元化宗教信仰。通过对其宗教信仰中“中国传承”和“住地创新”两方面内容的归纳分析,揭示出在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社区内,独特的中国及印度元素兼备的华人多元化身份特征及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介绍了民国时期留美生博士论文的出版情况,并从美国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文献资料价值突出、结论和主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三方面充分肯定了留美生中国政治问题研究博士论文的学术影响。民国时期,留美生撰著大批中国政治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涉及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及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政治问题等丰富内容。其中相当一批论文以原文英文形式公开发表和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广泛传播和积极评价。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留美生对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都是美国政治学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积极用西方话语剖析中国政治,将现代政治学理念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或设计国家自强民主之路,或为外交出谋划策,展现中国新面貌,谋求平等独立大国地位。同时,留美生以其研究中国政治问题的不懈努力和显著业绩,推动了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学术的海外传播,推进了中美间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甘地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杰出领袖,印度现代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主张宗教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为宗教服务,其宗教思想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宗教角度研究甘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印度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而把甘地置于具有自身特点的印度社会的具体历史环境中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甘地作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71年南亚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整个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关系到中、美、苏、印、巴五国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外交—军事多重博弈。可以说,1971年南亚危机以及第三次印巴战争既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生死较量,也关系着中美苏三国围绕南亚次大陆展开的斗争。中美两国极力推动的战略接近亦通过此次危机得到检验,并为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方国瑜与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是方国瑜先生史学研究的起点,并贯穿其整个史学研究生涯。方先生不但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奠定了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坚实基础,还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中缅、中越界务问题,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民族联系与政治关系,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及南亚的交通、经济和文化关系,是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论文梳理了加拿大华人和印度人政治地位的变迁历程,以2015年和2019年两次联邦大选为观察对象,比较分析了加拿大的华人和印度人在选举参与和政治融入方面的状况。研究发现,加拿大的华人和印度人的参政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在最近两次大选中取得可喜成果,这与移民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比较而言,华人的政治代表水平、政治融入程度和政治影响力与印度人存在较大差距。族群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是导致两者参政效果差异的核心变量。华人缺乏熟谙选举规则和竞选话语策略的政治精英、高效动员力和宗教凝聚力的族裔组织、较强政治效能感的族群成员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准确把握和运用,这些因素制约着华人有效参与加拿大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