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洛林时代早期的三部史书《弗里德加编年史及续编》、《丕平膏立记》和《法兰克王国编年史》中,有关丕平称王的历史叙事充满了种种疑团和分歧,这些分歧显示了加洛林王朝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和权利而产生的各种政治诉求。《弗里德加编年史及续编》的叙事模式,侧重于凸显丕平称王事件中法兰克传统军事和政治仪式的色彩,反映了丕平为巩固王位和新生王朝而试图借助于法兰克政治传统确认其王位及加洛林政权合法性的诉求;《丕平膏立记》对膏立仪式过程的浓墨重彩,反映了丕平去世前后,加洛林王朝内部各势力为争夺王位而试图诉诸宗教神权来确认王位继承合法性的诉求;《法兰克王国编年史》则反映了进入承平时代的加洛林王朝美化其家族历史、淡化丕平称王事件的政变色彩、伸张其取代墨洛温王朝之合理性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2.
敕令是研究加洛林政治、军事史极为重要的史料。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864年颁布的《皮特雷敕令》被誉为加洛林敕令的顶峰。本文从解读该敕令的文本结构和内容出发,进而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历史传统、制度文化和执行成效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以期透过该敕令,来了解西法兰克国王在稳定社会秩序、管理政治事务、军事防御建设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王室法兰克年代记》系加洛林时代大年代记的滥觞,也是当时最为主要的史乘之一。"官方史书"、原创性、引领性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是这部史著的主要特征。从其所涵盖的时间、记载的内容和编纂体例等各个方面而言,这部文献无论是对加洛林时代的法兰克社会历史加以探究,还是对加洛林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与变革予以梳理和考察都是一部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虽然西方学界对此著述业已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然仍有继续深入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界关于加洛林时代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即围绕着多达所撰著的《人生指南》一书所展开的持续探讨。该文献对于中世纪史、中世纪文献学以及西方女性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史料价值。本文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此文献的发现、整理和研究的历程,并从史料学角度就其对中国学界关于加洛林时代历史研究的一些启发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清末新政废科举,儒家思想在此期间以社会主导思想的面目出现,直至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人的政治行为仍然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因此分析儒家思想对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而提出相应措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书》时代的思想文体是一种礼仪化的政教空间。"天子"可能是周人创造的最具想象力的政治符号。"天子"的发明,让周人距离天较之商人更近了一步。对天子来说,听诗知民意。由此构成一种"天高天子近"的原初制度设计。只有《诗经》才能以想象的方式召唤民众到场,或者直接对民众发言。"六经皆史"似乎使周朝的官书文诰具有了某种事实性的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190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晋京期间曾就是否向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下跪等礼仪问题,以及是否允许直接奏事或与驻藏大臣会衔上奏西藏政教事务即所谓奏事权问题与理藩部、外务部等中枢机构官员发生了激烈争论。前人已就基本史实及后续政治影响等作过探讨。本文立足于清末民族国家建构这一宏观背景,认为礼仪之争的本质是朝廷通过达赖喇嘛跪叩等肢体操演,对外宣示达赖喇嘛地方性首领的政治地位与西藏地方隶属清朝的政治主题;而朝廷否决达赖喇嘛的奏事之请,目的在于通过赋予驻藏大臣奏事垄断权以维护其政治影响力,贯彻政教分离的"西藏新政"原则。这些模仿西方民族国家的"政教分离""政治体制一体"等原则的举措,虽然未能弥合分歧,但却开启了边疆治理现代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在法兰克加洛林时代,一批以大年代记为主体的历史著述前后相继,接踵问世,构成了一种独具风格且纵贯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历史叙事系统。其中《圣伯丁年代记》占据着一个独特的地位。它以相当翔实、相对权威和比较丰富的内涵,记述了9世纪中叶前后半个多世纪加洛林王朝,特别是西法兰克的各类重要史事,实为加洛林时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现代史学认识、重构9世纪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史料。西方学界对这部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辨析、解读和研究,其学术成果十分丰富,值得中国学界借鉴,进而推进中国学界对西方中世纪早期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9.
"千年之变"或"封建变革"是由乔治·杜比率先阐发,经P.图贝尔和P.博纳西等人发展的一种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生成与演变的解释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社会诞生的年代学,将西欧封建变革的关键时期放在公元千年前后到11世纪中期;认为封建制度的产生是加洛林国家解体、公共权力蜕变为领主私人统治权的结果;在封建化造成的暴力和混乱之中,传统的社会关系被重构并形成新的社会阶层。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这种变革论受到多方面的批评,批评者强调千年之变是对当时新的书写文化的误读;千年前后的社会演变不是与加洛林秩序的突然断裂;变革派关于封建混乱的理解,是透过现代政治的棱镜观察中世纪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针对元、明、清时期西藏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争议颇多。总体而言,中国历史学界照搬了中世纪欧洲"政教合一"之说。但这一说法没有从西藏地方历史的实际情况出发,真实反映元、明、清时期西藏地方政教关系的实质。尽管宗教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仍未达到"合一"的程度。就其政教关系而言,"政教联合"一说更能反映西藏地方政教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公元5世纪至9世纪末的500余年,为西方社会演变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段,随着匈奴、日耳曼诸部族的大迁徙,西罗马帝国统治的倾覆,蛮族国家建国,法兰克人崛起,墨洛温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更替,查理曼帝国建成与分裂,新兴的世俗王权与罗马教权的联盟,基督教世界东西两大教派的分离,穆斯林的扩张,诺曼人南下侵袭,封建制度萌发及形成,"加洛林文艺复兴"等众多历史变故,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种结构性的巨大变革,并且一种以"基督教一欧罗巴"取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文化认同逐步定型;此外,西方社会在同拜占庭帝国、伊斯兰穆斯林世界以及北方诺曼人、东方斯拉夫诸部族等周边地区的交往上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思考董小川18世纪末期,刚刚独立的美国通过立法确定了政教分离制度。作为欧洲文明的继续和发展、欧洲文化的亚文化,美国没有实行欧洲传统的政教合一制度而实行政教分离,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事实证明,美国人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美国政教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古西方修史机制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古西方修史活动受教会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古西方修史活动仍为私人史家所为.本文认为,这两种学术观点均与加洛林时代实际修史状况有所出入.在加洛林时代,尽管教士和修士占史家多数,但教会并非修史活动唯一组织者,加洛林王/皇室也曾组织过官方色彩的修史活动并对私人修史活动提供赞助.当时存在的是一种王/皇室、私人、修道院、主教区皆得参与的多元化修史格局.  相似文献   

14.
商周时代的礼容可以单称容,也可以称作颂或威仪,《诗经》等传世文献多有记载。由于礼容较为繁盛,商周时代形成了掌管礼容的世官世家,青铜器铭中的木羊册册、木工册册、木见齿册等就是这些家族的族徽。《洪范》九畴的第二畴"五事",是殷商时代的礼容,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与八政、皇极等组合为九个范畴,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孔子将商周礼乐统称为"文",表明以礼容为重要元素的礼乐,其实质在商周两代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阿方斯·多普施(Alfons Dopsch,1868—1953)是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社会经济史家、维也纳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著作主要关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各个行省的历史,后转向中世纪早期经济社会史研究领域,1912年出版了《加洛林时代的经济发展》(Die Wirtschaftsentwicklung der  相似文献   

16.
<正>一"政治"发覆源于希腊语的政治(politics),原本为城堡之意,后来指城邦制下的公民参与管理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页)。汉语中,"政治"一词,其来尚矣。《尚书》的《周书·毕命》篇便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之表述。不过,中国古代的"政治"并不是一个词,是"政"与"治"的组合。"政"指一个王朝或国家的制度、秩序与施政方式,是静态的呈现;"治"则为动态,原本为动词的治理之意,指施政活动,并引申为治理结果的良好状态,所以《周礼》的《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的说法。后来成为一个词组,也是体现主  相似文献   

17.
<正>《民族语境下的政治思想史》(欧洲思想史译丛),达里奥·卡斯蒂廖内、伊安·汉普歇尔-蒙克编,周保巍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该书为斯金纳教授主编的"语境中的观念"丛书中的一种,主要探讨了欧美各主要国家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及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学术传统。该书作者致力于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语境中去理解欧美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演进,有助于中国学界反思并重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未来取向和学术特性。  相似文献   

18.
高帆 《黑龙江史志》2013,(15):125-126
雨果·格老秀斯(1583—1645)是荷兰人文主义法学家,因其开创了"以国际法来制约国家间的战争"而被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在1609年发表的《海洋自由论》是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第一份以"海洋"为主题的严肃思考。本文从格老秀斯生活的时代、荷兰与葡萄牙海战纠纷来分析《海洋自由论》产生的起因,并对其内容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1月30—12月3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河北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石家庄学院承办的"中国秦汉史暨石家庄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市召开。一、区域文化研究。区域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卜宪群以"六国后"为例,阐述了区域政治文化与秦汉之际国家治理的关系。彭卫从汉代风俗入手,论证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李振宏提出区域文化需要学理性思考。张功与王  相似文献   

20.
英语出版界普遍认为加洛林史学的崛起是加洛林法兰克人史学创造力提高改善的结果.本文则拟从书写材料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加洛林法兰克人主要使用的书写材料——皮纸对于他们保存历史记忆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皮纸材质的不易腐烂,使得加洛林法兰克人建立在“加洛林文艺复兴”基础之上的史学成果——原创性的史作和誊抄的前代史作能够以较大的数量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