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秦汉经济史中有关财政、税役这一领域 ,早年日本学术界的加藤繁、宫崎市定、浜口重国、吉田虎雄、平中苓次等教授曾作过研究 ,1 993年 ,山田胜芳先生出版《秦汉财政收入之研究》。可以说 ,这是日本战国、秦汉史学界比较重视的一个领域。近年来 ,随着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新出史料的显著增加 ,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更加丰富 ,日本静冈大学教授重近启树先生的新作《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一书的出版 ,使得这一领域又添一部难得的佳作。《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1 999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出版 ,全书由“序章”和七章以及二个“附论”组成。序章“秦汉的…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8月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调查研究》一书 ,这是刘宝辰先生继 1993年出版《花冈暴动》一书之后 ,在研究二战时期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问题的又一新成果。近年来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掳役华工的问题 ,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吉林大学陈景彦所著《二战期间在日中国劳工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一书 ,就是有代表性的力作。该书主要是用日本方面的有关文字资料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强掳和迫害华工罪行的学术专著。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  相似文献   

3.
1587年至1592年4月壬辰倭乱爆发前的这段时期内,处于朝贡体制圈内的朝鲜王朝,对圈外日本的交往政策则出现了由"蔑视疏远"到"与日互通"再到"与之决裂"的复杂变动,这一政策变动不仅加剧了壬辰倭乱爆发,更造成了明鲜关系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4.
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朝鲜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1537—1598)统一日本,遂于1592年4月进攻朝鲜,势如破竹。应朝鲜政府之请,明军自7月起陆续入朝抗倭,并于1593年1月赢得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5.
元军两次征日都以遇到台风失败而告终,这是长期以来史家的定说。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首先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1958年6月,他在《日本历史》杂志第120期发表《文永之役不是因台风而告终》一文,第一次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受到一些人的反驳,1960年7月,他又在《日本历史》杂志第145期发表《就文永之役始末答诸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刘晓东 《历史研究》2013,(1):68-83,191
《虔台倭纂》是基于对嘉靖 "倭患"的深刻记忆,面对万历时期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现实危机,编纂而成的一部以 "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私人著述。通过对该书编撰群体及成书过程的分析,不难发现早在 "壬辰之役"之前,江西地区就已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关于 "日本"与 "倭寇"的地方知识储备。这部分来源于嘉靖年间曾任职于 "倭患"猖獗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量江西籍官员,对"倭寇"相关问题的介绍与传播。江西籍官员对东南沿海地区平倭御寇斗争的参与,极大强化了两个地域间的内在精神联系,也成为其塑造、强化自身地方荣誉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本为 "倭患"地区自身的历史经验,也日渐成为某些"非倭患"地区予以认可、接受的一种共有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7.
一、湘军被歼人数三河之役,湘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但究竟被歼多少,一直众说纷纭。已故郦纯先生之《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认为不足3000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稿》、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均持6000人的观点。当时清方大员之语,更是大相径庭。官文称此役湘军损失精锐万余,曾国藩认为近6000人,胡林翼认为三河、桐城两役共损失5000人。史载三河之役湘军被歼人数竟如此悬殊,不能不令人瞠目。本文拟从湘军营制这一角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6,(7)
1974年12月,风台县粮食局建筑楼房,挖掘地基至1.2米深时,发现铜官印六颗。地基周围土色灰暗,并杂有碎瓷片、牛肋骨及宋"崇宁通宝"钱一枚。这六颗印是: 1."万户之印"一颗。长、宽各为7厘米,左侧刻"壬辰年四月日",右侧刻"万户之印",上侧刻"汤字号"(图一)。 2."汝阴县印"一颗。长、宽各为6厘米,左侧刻"汝阴县印",右侧刻"壬辰年三月日造"(图二)。 3."提控之印"一颗。长7.5、宽7.6厘  相似文献   

9.
《建文朝野汇编》收录的建文忠臣亲族在"靖难之役"后遭受迫害的史料,极具价值。这些史料记事明确,包括被祸者间之亲属关系、姓名、家财变价解院及全家充军等情况,弥补了正史及其他史籍记事模糊、缺乏细节,从而引发争议的缺憾,证实了靖难后株连"九族"以至"十族"的迫害确实存在。这对于深入认识建文、永乐之交历史,尤其是"靖难之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1.
壬辰战争的失败和清朝的统一意味着日本在军事层面扭转中日落差行动的破灭,但明清鼎革给江户日本带来了"华夷变态"的直接反映,为日本在文化层面扭转中日落差提供了契机。然而,中日之间悬殊的文化落差毕竟是日本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以古学派为主的江户学者认为,朱子学把佛老思想引入儒学的严重后果是中国在文化上的"由华变夷"。江户学者通过对《大学》和《中庸》的新诠,将其去"中国脉络化"而建"日本脉络化",其重点不再阐述"格物穷理"、"天道性命"、"人心道心",而着重论述"人伦日用之道",并以政治而非道德为中心,"伦理意识"逐渐让位于"政治事功",进而在文化层面上实现日本的"脱夷入华",为日本文化的中心主义提供学理支撑,初步完成了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义"的建构,对其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有明一代277年历史,以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为界,前八十余年为上升时期,这一阶段经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休养生息、建文帝时靖难之役,到汉王朱高煦叛乱被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渐趋消弭,明王朝的统治步入正常轨道。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至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时期(1425—1435年间),全社会终于出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明史纪事本末》作者谷应泰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4,(1)
<正>中村不折(1868-1943)是日本国久负盛名的美术家和文物收藏家。尤其是他创建的书道博物馆,素以收藏古本文献和书法文物而著称于世。在中村氏的众多藏品中,《唐人日课习字卷》(简称《日课》)是吐鲁番出土的一件习字作业。王重民《敦煌遗书散录》所附《日本中村不折所藏敦煌遗书目录》介绍说:"0908唐人日课习字卷(吐鲁蕃出土之唐书)。"~①陈国灿、刘安志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著录称:"055唐人日课习字残片,幅约9寸5分,长32尺8寸,隶书。同一字写七八十次,共有三百五六十字之多。据  相似文献   

14.
王臻 《安徽史学》2021,(4):107-116
壬辰战争结束后,作为东亚区域内的两个重要国家朝鲜与日本,他们开展关系的过程并不顺利,体现在:朝鲜对日本讲和与遣使提议的警惕和防范,双方开展通商贸易中的摩擦,双方在外交人员往来方面的争端,等等.朝鲜与日本关系不和谐的深层次根源,一是日本长期的"倭患",导致朝鲜对日本产生历史记忆,积怨甚深;二是日本发动壬辰战争造成的伤害,令朝鲜民众认知深刻,难以释怀.探析壬辰战争后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态势,不仅可以彰显彼时两国具体关系的发展走向,而且通过解读明、清王朝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问题,能够反映出16世纪前后东亚区域外交实况及地区政治秩序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王德华 《文献》1999,(4):41-50
日本金泽文库藏唐写本(佚名)《文选集注》残卷,其中骚类残卷包括卷六十三"骚一",为《离骚》从"小序"至"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部分;卷六十六"骚四"为《招魂》、《招隐士》两篇.  相似文献   

16.
正色役是唐代赋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即已对色役进行了早期探索,敦煌差科簿得以利用的50年代及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更形成色役研究的两次热潮。近年来,尽管随着明抄本《天圣令》的发现,色役的相关讨论再次得以提振,但这一研究领域仍有许多重要问题未能达成一致认识,研究视角也有待进一步丰富。如何总结以往经验,进而推动色役研究走向深入显得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05年粱启超先生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伫一文后,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对郑和事迹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重大问题尚待廓清。关于郑和永乐元年(1403)是否奉使暹罗国的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见仁见智,至今莫衷一是。此事关系重大。本文欲再考辨之,以就教于方家。林松《试论郑和出使暹罗及明皇朝与遏罗国的友好往来》和潘群《试论郑和使日问题初探》州等文,根据《敕封天后志》、《海底簿》与《宁波温州平阳石矿流水表》等史料的记载,认为郑和被任命为正使太监统率庞大船队下西洋之前,在永乐元年就曾经奉命出使过遇罗国。台湾徐玉虎《郑和永乐元年奉使遏罗国之商榷)删一文不同意此说,认为其所据史料均非第一手史料或官修正史,存在着误记的可能,难以令人信服。徐先生还提出两条反证理由:其一,根据云南《郑和家谱》记载,郑和赐姓与任内官监太监均在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永乐元年郑和尚未姓郑;其二。《明实录》、《明史》等官修正史,均未记载郑和永乐元年奉使暹罗国事。这两条反证理由看似有理有据,又牵涉出郑和赐姓与任内官监太监等重大问题,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18.
垓下和垓下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垓下的所在及其含义 垓下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役,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完全结束和西汉时代的正式开端,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垓下在哪里?《汉书·地理志》指在沛郡洨县(侯国),《续汉书·郡国志)谓洨县有垓下聚,《水经注》也说洨县“有  相似文献   

19.
唐前期的杂徭与色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与《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记唐代赋役制度云:“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关于唐朝租、调、役的征敛对象与数额,《唐六典》与《唐会要》都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唯独对于杂徭,却只是一笔带过,未作进一步阐述。两唐书《食货志》与《通典·食货》记唐代前期赋役制度,更是仅及租、庸、调、户税、地税,而不及杂徭。由于上述史籍对唐代的杂徭制度语焉不详或略而不提,故今人对唐代杂徭的认识也就颇多分歧。多数学者认为,唐代杂徭的法定役期比正役长,杂徭的服役对象也比正役广泛。笔者以为,实际情况可能正与此相反。以下试论之。  相似文献   

20.
正清在入关之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两次攻打了朝鲜(指李朝)。一次是在1627年(天聪元年),朝鲜国王仁祖避入江华岛,双方结成了兄弟关系,史称"丁卯之役",朝鲜称"丁卯胡乱"。另一次是在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亲征朝鲜,史称"丙子之役",朝鲜称"丙子胡乱",其结果朝鲜战败投降,国王仁祖出南汉山城,向皇太极称臣纳贡,双方结成了宗藩关系。根据《南汉山城盟约》,朝鲜要岁时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