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陈良军 《文博》2011,(6):56-60
济源市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济源化城寺遗址上发现了一通元代重修延庆化城寺碑。碑文记载了元、宋两代朝迁对天下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保护旨令、宋真宗赐予济源化城寺佛教经典的情况,特别是碑中原文刊录了生于济源的唐代宰相裴休关于建造延庆化城寺的四篇表疏文书。通过对该碑的考证、释义,揭示了唐相裴休与济源、济源延庆化城寺修建的深层关系,认为寺碑是由元代怀庆路范围内名寺院宫观共同参与刻写,宋代朝迁保护宗教场所是因济源化城寺而逐渐波及全国。并推断延庆寺所在地即是裴休年少读书处。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碑是敦煌莫高窟保存下来的两块非常珍贵的碑石,两块碑中都记载有元代沙州路河渠司下的李世荣,而李世荣的身份是画工,《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中央的四臂观音像就是由其所绘,奢蓝令栴所刻。又《重修皇庆寺记》碑所载重修皇庆寺时所绘的壁画及该碑碑阳首上的二龙戏珠图也应是李世荣等人所绘。  相似文献   

3.
昭化寺始建年代及明代修缮情况调查徐建中昭化寺,座落在怀安县怀安城镇西大街路北,是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它的始建年代,历来沿袭民国二十三年修的《怀安县志·建置志》记载:"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982年笔者在整理昭化寺明正统十年立的"赐昭化寺碑"碑...  相似文献   

4.
2014年,北京市房山区灵鹫禅寺修缮工地出土一通元代残碑。残碑所记内容为理清房山地区佛教建筑发展、了解元代大都行政区划及灵岩禅寺寺名更迭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由碑阳所刻圣旨白话文书内容可知,该圣旨颁布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且早在至大年间,该寺已由"谷积山院"更名为"灵岩禅寺"。碑阴记载了颇具规模的寺产地界,以及寺庙建筑名称,为研究元代寺院布局及建筑特征提供了可贵的文字资料;所载"会福院",可能为元代管理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财用的会福院下辖的管理大都附近财产的机构。  相似文献   

5.
1819年徐松游历莫高窟,在所著《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记载"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此碑今存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碑名《重修皇庆寺记》,立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莫高窟第61窟所塑主尊为文殊菩萨,后壁通壁绘五台山图,故又名文殊堂。许多学者依此认为"文殊洞"即为第61窟,进而推断甬道壁画为元代重绘。本文考察相关资料,认为徐松所载之"文殊洞"乃今之第94窟,皇庆寺碑至迟到清代还立于该窟内,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才搬离此窟,因此徐松所记的"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不能作为探讨第61窟甬道壁画年代和风格的依据。同时,根据此碑所在的位置,本文对皇庆寺寺址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雷震 《沧桑》2013,(2):9-12
元朝初期,山西曲沃县高显镇的许氏家族,是晋南地区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许氏家族显耀四代,以许国祯为代表,亦医亦官,曾对元初社会的政治、医学产生影响。笔者主要是通过叙述许国祯在为官方面的才能和在医药方面的著述,从其家学渊源、个人品质和忽必烈维护统治的需要三个角度来分析探讨许国祯亦医亦官受到元代统治者重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开元一宗是元代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它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刘晓首先对它进行了研究。据新发现的《住持无为懃公道行之碑》拓片,懃公曾在元统二年接替损庵洪益继任大开元一宗都宗摄,是一位被遗漏的大开元一宗都宗摄。通过新发现碑刻和方志的记载发现,中条山竹林寺、辉县天王院、齐河县慈恩寺、真定东天宁寺等都是大开元一宗寺院,元代在与邢州临近的中书省南部、河南行省等地应分布着许多大开元一宗的寺院。分析大开元一宗的宗派归属,它可能是曹洞宗的分支。  相似文献   

8.
伊阙佛龛之碑和潜溪寺、宾阳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龙门石窟的研究工作中,几乎都肯定地把位于西山北端第一所大窟——潜溪寺(亦名斋祓堂)开窟造像的年代定为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其中,日本关野贞博士是持此说最早的一位,而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与塚本善隆在他们的《龙门石窟的研究》一书中,再次引证并对这种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肯定:"关野贞博士依据伊阙佛龛碑,由于把它(指潜溪寺)当作魏王泰的造像,就断定是贞观十五年营造的,我认为这是最稳妥的解释。在伊阙佛龛碑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这种观点,对我国龙门石窟的研究工作颇有影响。在一些著作中,就以伊阙佛龛之碑作依据,把潜溪寺开窟造像的  相似文献   

9.
<正> 释迦寺位于蔚县城南关,据清代《蔚州志》记载,寺元代为庵,明洪武中周房建寺,关于寺史无更多资料可考,寺内碑刻已被改作它用,内容多不详。寺座北面南,现存前、后,中三殿及部分配房,三殿在形式上很有特点:中殿系单檐歇山顶(图版二、1),前殿为单檐硬山顶但后檐两山各加二柱作出翼角与中殿相呼应,后殿前檐亦采用如上作法,整体仍属硬山顶(图版二、1)。三殿之中年代最早、最重要者当属中殿,现将对其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1997年,满城县文物管理所在县城东北约1公里处的城东村一座石桥上发现元韩昌墓碑,遂拆取庋藏于该所。此碑撰文者孛术鲁(?)、书丹者康里(?)(?)、篆额者郭贯三人乃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碑主韩昌名虽不显,但其子若愚却有名于时。碑中不仅详载元代满城韩氏一族世系,亦对显官韩若愚  相似文献   

11.
章毅 《安徽史学》2015,(3):129-134
文章利用《汪氏渊源录》和《回岭汪氏宗谱》以及相关元代文集为主要参考资料,研究了元代徽州路的军功家族群体,尤其是其中的典型个案———婺源回岭汪氏。作者认为婺源回岭汪元龙、汪元圭兄弟在宋元易代之际,因为归附蒙元及“保障乡里”之功走上致身荣显的仕宦之路,他们不仅自身建立了可观的权势,而且有效地将之世代传承,以与元朝统治相始终,最终使婺源回岭汪氏家族成为“朱紫满庭”的“新安巨室”。在元代的徽州,类似的军功家族分布广泛,人数众多,深具影响。他们的出现,与元代统治者重视“根脚”的政治铨选原则紧密相关,与那些在蒙元征服战争中出现的“汉军世家”具有相似的来源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鲁明善是元代著名的农学家,生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后迁居内地,著有《农桑衣食撮要》一书。此书流传至今,在中国农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在认真研读元人碑刻及其他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就鲁明善的名号、出生地、为官经历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述,并分析这位畏兀儿农学家的处世态度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元代类书是元人采摭当时或前代文献重新编排而成的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有关政治、经济、科举、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元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元代类书还收载了蒙古字体、译语以及元代避讳用语等内容,保存了元代语言文字的一些珍贵记录,而其中有关元代宗教艺术方面的内容亦为难得。凡此皆可说明元代类书对于元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威 《安徽史学》2015,(4):89-9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袁世凯预判中国政治态势,周旋于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等各派力量之间,一方面以北洋军的强势压迫革命党人;另一方面以革命党人的杀气威胁清政府,最后迫使清朝皇帝退位,促成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袁世凯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官僚,缺乏民主共和思想,他不但没有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反而妄图坚持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又成了阻挡历史车轮的势力。结合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对袁世凯的性格心理及其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于袁世凯本人以及这段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增福财神又称增福神,最早出现在河北、山东等地。元代碑刻记载了增福神的传说和信仰,称该神在五代、两宋得到过朝廷的敕封。元杂剧塑造了增福神的形象,描写了当时增福神信仰的流行情况。增福神的上位神是东岳大帝,因而他主掌地狱各司,也掌管人间衣禄食禄、贵贱高下,故又被称作福禄之神。明清时期增福财神信仰已流传到华北各省,多地志书都曾记载过增福财神庙会。清代以后,随着五显、赵公明、关公、比干等财神的兴起,增福财神逐渐被取代,只是信仰并未消失。河北曲周县相传是增福财神李诡祖生前任职、死后葬身的地方,信仰氛围一向浓厚,今天仍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16.
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虽有《石屏诗集》传世,但遗逸正复不少,历年来有过几次辑佚之举,但都不能称为尽善。《诗渊》是宋诗的辑佚渊薮,此次利用《〈诗渊〉索引》,将其中包含的戴复古集外诗全部加以辑录编排,并指明《诗渊》及《索引》的摘录、编录错误,同时纠正前人利用《诗渊》考佚所得结论中的失误,以彻底澄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革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历史朝代。元朝所推行的行省制度、驿传制度、屯田制度、土司制度等统治政策不仅将全国所有地区置于统一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还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以汉族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并对后世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政治体制的变迁,以及民族地区统治制度和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松雪斋集》是赵孟頫宦游经历、诗文词赋、书画题跋等文艺作品的汇集,反映着赵孟頫个人诗文的风格特色、书画的艺术传统和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其中凝结着元代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声音,因此又成为展示元代文人生态图景的一个窗口。本文拟从《松雪斋集》成书这一动态过程切入,分析赵孟頫文学创作展开的时代背景,考察参与和推动其创作的社会动因,借以认识赵孟頫文化形象树立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文化传播机制下《松雪斋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蒙古汗国是在兼并草原诸部的基础上 ,按游牧民族传统建立起来的 ,具有浓厚的家产制政治特点。这体现在国家分封制结构和汗位继承方式上。忽必烈虽然打败了阿里不哥 ,但作为全蒙古大汗 ,他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全体宗亲的承认 ,拖雷系与窝阔台系以及拖雷系内部的阿里不哥裔、蒙哥裔、忽必烈裔之间此伏彼起的斗争 ,也说明蒙古汗国分裂的事实。进而认为 ,元朝是从蒙古汗国分裂出来并经过扩张后建立的国家 ,与西方蒙古四大汗国建构历程相似。四大汗国与元朝并无宗藩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traces the deeds and evolving images of Liu Mengyan (1219–ca.1295), the top candidate in the 1244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who was later promoted to Chief Councilor of the Southern Song (1127–1279) in 1275.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collapse, Liu joined the Yuan (1271–1368) government and continued his career as a high official. In contrast to the prominent Song loyalist Wen Tianxiang (1236–83), who enjoyed excellent posthumous fame, Liu Mengyan was repeatedly denounced upon his death and even became an icon of disloyalty.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is image of disloyalty was forged from the late-thirteenth century onwards. It suggests that the way Liu’s contemporaries and later literati interpreted and portrayed his deeds depended 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is in turn related to the ideal loyalist prototype by which they considered Liu, as well as o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yalty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non-Han “barbari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