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外流失文物数量巨大,而能够成功回归的相对较少。实现海外流失文物回流的主要途径有回购、捐赠、利用国际条约与跨国文物追索诉讼等。回购与捐赠途径难以满足提高文物回流数量与效率的需要,利用国际条约与文物追索诉讼等法律途径,在实践中亦面临法律障碍。通过对实现文物回流途径及其存在的问题与法律障碍进行分析,结合目前我国海外流失文物回流现状与实践,从加强文物保护,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文物信息管理、建立文物追索机构和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文化遗产交流平台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个多世纪来,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调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国际博物馆协会称,中国出境文物总量约一百六十四万件,分布在四十七个国家的两百余家博物馆[图一]。中国文物学会据此提出另一组数字,认为从中国流出的文物总数达一千万件,是博物馆藏品的六倍。由于涉及文物定义和信息不易获取等诸多困难,准确统计流失文物的数量其实是一项"不可  相似文献   

4.
赵晓红 《丝绸之路》2007,(10):11-13
流失海外文物,与跌宕的中国近代史联系在一起,也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见证中国古老文明的文物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  相似文献   

5.
戴叶君 《收藏家》2008,(2):86-88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骗购。鸦片战争以后,国势衰弱,一次又一次的战败和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文物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浩劫。列强在战乱中直接掠夺,外国团体或个人非法挖掘、盗窃,低价骗购并贩运文物数以百万计。第二种,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的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其回归的常见渠道有三种:回赠、回购和讨还。虽然我国已参加了四个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但回归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仍然阻碍了我国流失文物的回归。纵观研究状况可知,对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正>6月30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正式宣布建设全国首个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为更多的海外流失文物打通一条绿色回家之路。该市场基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境内关外、免证、保税的政策优势.通过保税展售、交易会、拍卖会和文物出入境科学检测、鉴定服务等多元模式,面向国际文物经营机构、携带中国境外文物的归国人员,搭建海外回流文物展览展示及交易平台,为其提供文物鉴定保护、保税存  相似文献   

8.
云冈石窟规模宏大 ,造像繁多 ,流失海外者数量不少 ,希望这些流失文物能公诸于世 ,以利于云冈文物之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但凡涉及中国考古史、文物史、收藏史等研究领域,"金村文物"—一组出自洛阳却流失海外近百年的中国古代珍贵文物,总是令人魂牵梦萦,情愫万千。"金村文物"让人欢喜让人忧,更有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提及"金村文物",一个人和一家博物馆始终无法绕开:怀履光[图一]和  相似文献   

10.
关山 《中华遗产》2011,(4):82-89
曾经有国外的文物专家访问中国时,听说中国政府正进行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表示难以理解,“文物放在西方的博物馆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能传播中国的文化,这不是更好吗?”  相似文献   

11.
究竟有多少殷墟文物流失海外? 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试图调查殷墟海外文物的收藏情况,如梅原末治编成《欧米·储支那古铜精华》(1933)、陈梦家编成《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1963)、李学勤、艾兰编成《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1995),但这些工作都只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遗产》2007,(10):152-152
失落一个半世纪的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之一的铜马首近日被全国政协委员何鸿先生以6910万港元的创纪录价格购得,并将其捐赠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火热,流失海外的文物开始回流。那么,对于这些拍价高昂的中国流失文物,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它回到故土呢?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一条宽带即可联接起世界的两端。流散在全球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在通过数字技术在虚拟世界重聚。藏品数字化的日益成熟,使"数字归还"的概念进入各国视野。"数字归还"是什么?它是真正的归还吗?它是否可以在中国实施?中国是文物流出大国,流出文物数量巨大,途径复杂(详见本刊十七期《他乡遇故知—面对流失文物你痛不痛》)。多年来,"追讨流失文物"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追索文物的诉求屡屡引  相似文献   

14.
徐惠林 《收藏家》2014,(3):79-82
近年来,关于“文物归还”的争议冲击着西方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一方面令文物现拥有者忧心忡忡;一方面令这些争议性文物的原属国在迅速增长的政治、经济实力的支撑下重拾文化自信。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物拍卖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同时,也令国人对文物价值作出重新判断。而追根溯源,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海外,除了西方冒险家的大肆搜掠,更与国家动荡时期的文物交易商脱不开关系。而其中最有争议的文物商人——湖州人卢芹斋又再次从这段历史中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又一批海外流失文物历尽艰辛,回归祖国。从当年的战后文物追索,到如今的拍场较量,流失文物归途漫漫。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追索流失文物决不放弃”,另一方面是19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声称“拒绝将文物归还原属国”。文明本该以最文明的方式展示与传承,让每一份文化复归完整,理应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良知与责任。  相似文献   

16.
资讯     
12月1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06期中国文物,你们在他乡还好吗? 各国博物馆保存的中国文物有百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是这个数目的10倍。真正有可能回归国内的只有民间的海外文物。在海外,民间流传的中国文物一部分由古代的交易和近代的掠夺所得,收藏家们获得中国文物的途径除了祖传和交换,大部分还是通过艺术品市场。第一级市场是古玩市场和商店,香港有两条著名的中国古董街中环荷里活道和上环的摩口罗街,内行者可以从这里淘到售价仅为拍卖价格1/4的古珍。纽约曼哈顿的46街则是囊括世界各地文物的古董街。纽约和伦敦每年举办亚  相似文献   

17.
2006年4月底,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项目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流失海外近百年的青铜瑰宝、商代青铜重器子龙鼎成功征集回国。子龙鼎的成功回归,是我国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是海外中国文物回归史上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流失海外及港台地区文物中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因其数量大、学术性和艺术性强,一直以来为社会和学术界所重视。但中国青铜器流散在海外及港台收藏区域广、藏家流变多,著录信息难以检索,实际上又很难被国内社会乃至研究者所了解。笔者多年来关注流散中国青铜器收藏与研究,写作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为概述目前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各收藏及展览的基本情况,关注收藏者及其藏品著录、以及基于藏品的研究情况,为读者对流散中国青铜器收藏作一个轮廓性阐述。  相似文献   

19.
淘宝之旅     
杨循 《收藏家》2009,(10):92-92
2007年春,由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组织一行四人赴日本,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淘宝之旅。此行中拜访了日本各大城市的古玩市场、各大拍卖行以及日本民间的中国古董收藏家等。  相似文献   

20.
因为寻访圆明园文物,他的古稀之年充满传奇横店要重建圆明园,徐文荣声称,回购流失海外的全部圆明园文物,至少需要5000亿元。但是,张永年知道:哪怕追讨一件圆明园文物,也谈何容易! 75岁的张永年,充满睿智,也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