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1):118-131,159,160
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一直没有与意大利建立外交关系。直至1969年初,中意两国关系正常化才迎来了转机,其原因主要是:中苏两国从结盟走向对抗、西方大国纷纷调整对华政策、意大利国内左翼政党力主承认新中国以及中意经贸发展的驱动。从1969年2月至1970年10月,中意两国围绕建交问题进行了长达22个月的谈判,最终于1970年11月6日签署联合公报。中意关系正常化掀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开始破产。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中国意大利文化年。5月22日—6月3日,笔者到意大利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此次学术访问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应邀参加意大利“纪念马可·波罗诞生750周年庆祝活动国家委员会”主办、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协办的“意大利与中国:长时期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国际研讨会”;二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意大利研究委员会签订的合作交流协议,在那不勒斯大学亚洲系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到威尼斯大学和罗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到威尼斯马拉西尼亚国立图书馆和罗马国立图书馆等处搜集有关中意历史文化联系的资料等。以下仅就笔者在意参加国际会…  相似文献   

3.
韩建武  胡薇  刘芃 《收藏家》2006,(4):17-20
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意大利卡萨·马尔卡基金会合作,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协办,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在意大利特莱维索市卡萨德·卡拉雷兹宫举办的《丝路遗宝展》,成为2006年中意文化年的前奏。特莱维索是意大利北部古老的城镇,距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很近,卡拉雷兹宫是当地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现作为博物馆定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展览。在此举办的《丝路遗宝展》成为当地新闻报道的焦点。这次展出文物共120件(组),来自中国的陕西、甘肃、河南、湖南和江苏省,时代上迄西周,下至隋唐。西周玉佩、秦公鼎、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漆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与意大利之间,曾保持过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意大利也曾对华保持过比较友好的双边关系,其在政治、军事、航空工业等方面,对中国有过一定的影响。而斯坦法尼则是30年代前后,意大利与中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对中意关系的认识、贡献及其使华经过,对研究这一时期的中意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圭德·萨马拉尼先生(Guido Samarani)是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东亚系副教授,是一位积极致力于近现代中意关系史研究的专家。1993年4月间,他来华参加山东省主办的“纪念台儿庄战役5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向会议提交了这篇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萨马拉尼先生详细地探讨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墨索里尼及意大利政府对于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的态度,研究了在当时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意关系,介绍研究了作为意大利遣华特使的艾尔伯妥·德·斯坦法尼(Alberto De.Stefani)使华经过及其个人对华态度及对中日战争之观点,对了解及研究中国现代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中意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这篇文章填补了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经萨马拉尼先生同意并审阅,特将本文译出发表于本刊,供史学界同仁参考。感谢陈红民同志所提供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1992年(10月12日)将是哥伦布首次航抵美洲的500周年,东西方世界都重视这一历史事件,将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讨论过这一重大的世界性文化活动,并从文化交流历史的角度,支持用欧、美“两个大陆相遇500年”的提法进行纪念活动。一些直接有关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美洲国家,已进行了多年的酝酿和准备,  相似文献   

7.
清代宫中出现西方文化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宫廷,始自明末清初由传教士东来而引起的西学东渐之时。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世界地图、机械钟表、耶稣圣母像等反映当时西方文化特点的一些器物献到万历皇帝面前,敲开了紫禁城  相似文献   

8.
<正>明末清初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后,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多是颇有学问的人文学者或自然科学家,他们在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国古老的文明带回西方,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学也开始西传。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传教士为了培养中国的传教人员,同时也为了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西方,开始介绍一些年轻的中国人到欧洲留学,以便他们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国时期中国与意大利关系中文研究成果与史料刊布的简要总结;第二部分介绍三种重要的中意关系新史料: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外交部档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并简要说明它们对于中意关系研究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根据陈公博访问意大利的报告书来论述抗日战争初期的中意关系。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新档案的发现已为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拓展民国时期中意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郑曙斌 《收藏家》2014,(12):33-39
<正>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南省博物馆精心策划、组织的"马王堆汉墓传奇"展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为半年。这是中意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遗产与活动部关于促进文化遗产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的一部分,是继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早期中国"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推进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山西文物精萃展”将作为中意文化交流重要项目于1992年11月至1993年3月在罗马万国博览会展出,随后还将在意大利本土和欧州其他地区巡回展出。此项议定书是由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政府在罗马签署的。这次出展的文物共122件(套),内容分山西出土青铜器,陶瓷器,山西古建筑模型和黄河蒲津渡铁牛铁人模型几部分。它不仅  相似文献   

12.
2012年2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使命与经验交流一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意两国的21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国内多家文博单位、科研机  相似文献   

13.
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潇 《丝绸之路》2012,(10):45-46
吸血鬼文化一直是西方大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吸血鬼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惊情四百年》是1992年由著名导演科波拉根据吸血鬼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作《德库拉》改编拍摄,被认为是所有吸血鬼电影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吸血鬼日记》是目前正在全球热播、广受好评的美剧。本文试将两个不同时代的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做一比较。从而梳理出吸血鬼文化在西方大众文化中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许茵 《民国档案》2006,(1):142-143
应意大利威尼斯大学(Ca'FoscariUniversity,Venice)的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于2005年10月10日———10月22日,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参观了意大利国家中央档案馆和罗马国家档案馆,调查了解了意大利收藏中意关系档案情况,现记述如下:一、参观意大利档案馆情况:(一  相似文献   

15.
王珺 《神州》2011,(15):58-61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违背了中国的文化观念体系,使得当时的中国观众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误读。本文从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何以不被当时的中国观众接受,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书院研究成果颇丰。出版普及性著作6部:朱汉民著《中国书院文化简史》(中华书局),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书院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2011年将迎来东林书院创建900周年,文银花编著的《东林书院》(吉林文史出版社)介绍了东林书院的创建、发展、  相似文献   

17.
路献琴 《沧桑》2010,(3):152-153
对"和"的追求是华夏民族的天性。"和"不仅是和谐,还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中西合璧中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它不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同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辅助甚至拯救。在21世纪,若是"和"思维占主导地位,那么中国将是幸福的,世界也将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讲起丝绸之路,总是会说到罗马,提到意大利,其实,清代之前,没有任何文献中有关于中国人到过罗马或意大利的记载。反倒是自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人不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马丁诺·马丁尼为何起名卫匡国1643年夏天,也就是从意大利乘船来中国传教的罗明坚和利玛窦死去100多年后的那个夏天,又一位意大利耶稣会会士马丁诺·马丁尼来到中国,这是第三位为中国画地图的意大利人。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中特别注意科学研究的一支,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许多科学发现与传播都同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马丁诺·马丁尼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9.
王传斌 《百年潮》2010,(6):38-42
1972年11月,我接到外交部的通知,从对外友协调到外交部,将被派往驻外使馆,并限我11月份去参加学习。我按时报到后,才知道将被派往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担任政务参赞。从1973年初到1979年5月底,我在意大利工作了六年多,先后与沈平、韩克华、王国权和张越四位大使共事,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那特殊的年代,也见证了六年间中意关系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20.
2002年3月12日的《文艺报》,发表了蔡德贵先生《解读季羡林的“河东河西”论》一文。这是对杨曾宪先生的回应。杨先生的文章,题为《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吗》,发表在同年1月8日的《文艺报》。蔡先生的意思,大约是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我们学西方,现在轮到西方学我们了。所以,中国人,应该把中国文化送出去,云云。我读了以后,也想凑个热闹,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