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硅于天兴元年(398年)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拓跋鲜卑统一北部中国的步伐和政权的日益稳固,逐步建起了适应皇帝办公、生活的皇家宫殿,到太武帝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宫殿群;北魏平城也建设成为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都市,  相似文献   

2.
砖瓦是北魏平城时期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工作,发现了大量制造精良的板瓦和筒瓦,其中尤以磨光瓦最具特色。文章对北魏平城时期多个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进行归纳和分析,初步总结了北魏平城时期板瓦和筒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魏早期,大量徙民遷往平城,其中一部分徙民以"客"的身份進入北魏政權。爲安置這些"客",平城修建了大規模的客館。客與客館的出現,與北魏平城的發展密切相關。一直以來,北魏平城中的坊都被認爲與中古時期的坊制有密切關係,但通過考察客、客館與坊的關係,可知平城的坊並非坊制,此時坊特指圍牆或圍牆所包圍的建築與區域,平城實施的依然爲漢魏以來的里制,而非坊制。平城中的坊實際具有豐富的樣態,爲安置徙民而大規模修建的客館,即是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北魏在平城地区定都百年,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在平城地区发现的北魏时期墓葬,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铭文或其他标有文字的遗物来确定墓主人族属。本文通过族属明确的墓葬对比分析出鲜卑、汉人墓葬的差异,进而依据这些特点对其他墓葬进行辨别归类,有助于弄清平城地区北魏墓葬的族属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魏平城考古近50年来,不断有新的发现。现存的北魏平城时代文化遗迹,记载着这个王朝百年的辉煌。现暂将平城的考古学文化以北魏太武帝太延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北魏平城时期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汉文化的渗透以及西来佛教艺术的传播,而平城时代,是云冈石窟开凿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平城营建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桑》1995,(1)
平城始建于战国,闻名于汉代,创都于北魏,在中国古都史上居重要地位,今天的大同市即主要因此跻身于全国首选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然而,北魏平城京都的研究却是学术界的弱项,特别是都城建设,由于缺乏考古实  相似文献   

7.
郭晓华  李丽芳 《沧桑》2011,(6):21-24
平城文化是指在平城为北魏都城期间所创造和显现的一种都城文化。它主要包含了以鲜卑文化为主的草原文化、汉文化、域外文化等多种文化成分。胡汉融合是平城文化的主要特征。平城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丝绸之路上的平城作了论述,主要对平城为中心的路线考察,平城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这一时期东西交流的成果,具体从器物、技术、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9.
正目次一沙岭壁画墓、尉迟定州墓、梁拔胡墓与平城时代前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二宋绍祖墓与平城时代后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三平城地区前、后双主室墓的出现及其政治背景四平城墓葬文化转型的动力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始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止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这九十七年间,有学者称为"平城时代"~([1])。由于建都,平城从边郡之地发展成中国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批移民迁入,大量财富汇聚,自魏晋以来文化荒芜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为北朝晚期文化走出低谷、迎来隋唐盛世文  相似文献   

10.
北魏明堂遗址的发现,是大同市平城考古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丰富和充实了平城遗址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平城遗址研究首次提供了有明确纪年的坐标点,为今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羊马城是唐宋时期流行的城池外围防御设施,产生于战国,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普及于两宋,元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字城则是为了加强江河侧畔城池的防御设施,其基本特征是在主城与江河之间修建的一道或两道城墙,主要见于宋元之际前后的南方,明代还有使用,以后就基本绝迹。  相似文献   

12.
论顾成     
顾成是明代功臣,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在开拓贵州边疆中建功立业,并与马烨共建贵州城(今贵阳)。对这样一位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人物,我们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13.
韩凭故事考     
姜生 《安徽史学》2015,(6):49-55
文章通过对韩凭故事原本形态的考证表明,故事的核心应是颂扬韩凭夫妇以生命复贞信,此世不可处,乃相踵讬死赴太阴,终成尸解仙。贞信守节、重义轻死,是汉代死后尸解成仙的标准。汉代画像石和铜镜等出土金石资料,说明韩凭夫妇的夫信妇贞、至死不渝品格所造就的爱情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并引起强烈共鸣。韩凭夫妇殉情而死及死后化作梓树、鸳鸯之说,实际上是汉晋时期盛行的以墓室为"炼形之宫"、经历"太阴炼形"、最终变形而仙的尸解信仰的一种仙话表达。图其形于古圣贤、忠孝、节义、贞烈、英雄之伦,意在示其同臻仙域,藉以讴歌春秋大义。应在汉墓画像的系统配置和更为宽广的汉代思想和信仰背景中去寻求对汉画中韩凭夫妇故事的合理认知。  相似文献   

14.
虞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他曾先后建都于蒲坂和平阳,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都,蒲坂为有虞氏古国的王都,平阳则是华夏联盟的帝都。平阳城为尧所筑,虞舜继尧为华夏盟主后,由蒲坂而徙都平阳。考古发现的陶寺城址,规模巨大,布局合理,从其时代和地望来看,很可能就是尧、舜建都的平阳所在。  相似文献   

15.
《选平点》是黄侃先生众多作中的一部,本就该书中精彩的部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充分肯定了大师对传统化阐释的精深见解。  相似文献   

16.
沈昕 《安徽史学》2010,(5):79-83
祁门善和程氏是徽州程氏宗族的重要支派,遗存文书众多.笔者2008年参与整理了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保存的一批祁门善和程氏宗族文书资料,此次整理文书近150件,分为土地文书、房契文书、赋役文书、商业文书、宗族关系实态文书、社会文书、会社文书七个方面.这批文书具有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关联度强、保存完整、民间性突出等特点,价值较大,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宏 《四川文物》2021,(2):74-81
瓶是常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中的一种器物,出土青铜器中也有若干自名或者被学者定名为"瓶"的文物,但是这些器物要么名不符实,要么形制特殊,并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形制特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青铜直颈平肩器,为解决"瓶"的定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器物的形态、功用以及在墓葬中的组合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证明该类器物应该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瓶"。这种青铜瓶目前所见有16件左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西汉早期以后,青铜质地的瓶走向了消亡,汉代的瓶多以陶质为主,为生活实用器,往往与井、灶等配套出土。另外青铜瓶在青铜礼器中的地位很高,其在形制上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蒜头壶、青铜锺、投壶、等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今山西临汾,古称平阳,相传是帝尧的都城。 这个传说目前虽然还没有得到考古学上的直接证明,但历史 文献的有关记载和已有的考古成果,却间接表明它是有一定 的历史背景的。从帝尧时代的中国社会性质来看,尧都平阳已 不完全是部落组织对其中心居地的选择,实际上已具备了真 正意义上的国家或政权首都的性质。尧都平阳的传说表明,包 括今临汾地区在内的晋西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直接起源地, 是中国历史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9.
程敏政“冒祖附族”说考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济 《安徽史学》2007,3(2):101-108
自程敏政统宗谱刊梓之后,徽州程氏一直就存在着程敏政"冒祖附族"的种种说法,程敏政伪造近祖谱系似不能成立,他主要是用氏族家法构造了远祖谱系.程敏政"冒祖附族"说的产生与广泛流传有其社会原因,这就是徽州程氏的各宗支,为了维护祖先崇拜信仰、宗族凝聚力以及宗族地位,反对程敏政修改其早期祖先谱系.  相似文献   

20.
郭沂先生在《〈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一文中指出,《淮南子.缪称训》除首尾两段为编者所加前言、后语外,其他部分是子思《累德篇》佚文。虽然《淮南子.缪称训》多处引用《子思子》,但其主体部分有很多语句明显是道家者语,不可能全部出自儒家书《子思子》。现有资料不能证明它的主体部分就是《累德篇》佚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