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摘     
卢作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以梁漱滨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滨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郭剑鸣文,《四川大学学报》,2003.5)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提起“用夏变夷”,近年来多为学人指责,其实儒家的这一民族观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狭隘的,应受批判的。因为其与“协和…  相似文献   

2.
旧中国乡村建设的三位探索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就其所设想和实施的具体内容而言,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当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更不能成为乡村建设派所期望的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但是,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乡材建设”理论基础之剖析余科杰30年代中国农村曾掀起过一场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这场农村社会改良运动中,梁漱溟所领导的"乡村建设"被认为是"最有力的一派",并以其独树一帜的乡村建设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梁氏之所以如此独辟蹊径,是同他对中国...  相似文献   

5.
<正>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整体呈现出式微态势,乡村的价值特别是乡村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正逐步被“现代文明”所替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大振兴”的总要求,既正面回应了乡村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  相似文献   

6.
卢国模 《纵横》2009,(11):60-64
为我国航运作出杰出贡献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继创建民生实业公司后,于1927年又致力于贫瘠落后的乡村小镇——北碚的开拓,欲将其作为他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试验平台,其胞弟卢子英是他志同道合的得力助手,历经几年拼搏,取得了惊人的成效。1935年以后,卢作孚去四川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任职并将不少精力用于民生实业公司的发展上,卢子英继续挑起了北碚建设发展的重担,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7.
2013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内外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新发现卢作孚”热潮,卢作孚先生生前的观点,都被一一加以重新研究、探讨,乃至重新认识。这其中,卢作孚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成为这些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视。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名言的深远含义,本刊特约记者贾晓明走访了卢作孚先生的长孙女、散文作家卢晓蓉女士和她的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教授.向他们两位请教关于卢作孚先生与教育之间的诸多话题。  相似文献   

8.
田嘉鑫  赵玲 《风景名胜》2021,(7):0241-0242
乡村振兴本质归属于“三农”问题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三农新工作”。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农村建设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要求,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创新是社会第一生产力,推进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必须通过创新来提供动能 [1]。  相似文献   

9.
“宛西自治”纸币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绍明 《中国钱币》2007,6(2):43-47,69
20世纪20~40年代,在梁漱溟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之际,河南省西南部的宛西地区也在“地方自治”的旗号下,进行着一场“以自卫促自治,以自治达到自富”为目的的区域性现代化实验。这场变革活动具有强烈的自救、自保意识和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宛西自治”的倡导者们为积累其自治所必需的资金,在所辖区域内设立了“农民借贷所”和“合作社”等地方金融或经济组织,同时还发行了地方纸币。  相似文献   

10.
乡村危机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爆发的具有意外性、聚集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的危机.乡村危机实际上并不是乡村本身的危机,它是近代以来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下所造成的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衰退危机,其“发展危机”的特性十分突出.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而导致的传统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破解后,乡村社会走向边缘化、贫困化和失序化的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城乡背离化”发展所导致的乡村危机,与传统社会以土地或财富集中而形成的“两极分化”全然不同,整体上呈现“普遍贫困化”的态势.20世纪30年代,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乡背离化”趋势的负效应累积已达极点,加之其他因素的推助,乡村危机猝然爆发,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国际知名的平民教育专家,他提出的“开发民力、建设乡村”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及实践上教育兴县的“定县模式”,开启了民国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初尝试;在农村的发展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其理论与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绥边区开展的“二流子”改造运动,既是中共加强抗日根据地基层社会治理、增加农业生产的一大措施,亦是在革命话语下动员民众改变陋习、洗涤封建残留的一次尝试。加强对“二流子”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流子”对根据地乡村社会的侵扰,增加了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减轻了普通民众的负担。然而“二流子”改造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改造过程中“二流子”范围的扩大化,以及过度“怀柔”。这都显示出“二流子”改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不仅改变着“二流子”这一社会群体的命运,亦改变着传统乡村社会的管理模式。而现代政党权力的强力干预,更使得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迅速向现代化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3.
李萱华 《纵横》2010,(11):41-43
1936年春,经国民政府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设于北碚。经过卢作孚等的努力,北碚规模日益完善,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乡村建设模范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碚被划为“迁建区”。小小的北碚,迅速迁来的国家机关、学校、单位、机构达200余个,人口从6万激增至10万,社会各界精英3000余人也纷纷来此定居,因此被称为“小陪都”。由于其地位的重要,引来国民政府首脑以及外国领导频频前来视察,但他们视察的目的确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攀登》2021,40(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乡村道德水平是治理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我国乡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在乡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稳步推进乡村道德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卢国模 《纵横》2009,(2):20-23
卢作孚1925年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1927年2月又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峡防团务局局长。在承担了嘉陵江三峡地区航务安全护航和维护地方安宁的任务之余,他有志在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开展乡村建设,试图将此作为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侨乡建设的成就及未来侨乡建设面临的新使命,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了侨乡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侨乡建设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侨乡的形成、发展与形态转变,是现代化在中国乡村实践的一种类型。中国的侨乡建设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表征,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缩影。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包括侨乡在内的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卢作孚对民生公司的有效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作孚(1893—1952)是中国近代最具特色和实绩的民族企业家之一,有“中国船王”、“中国科学管理专家”之称,曾被毛泽东称誉为中国民族实业界不能忘记的四个人物之一,说“搞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民生公司是1926年卢作孚在家乡四川省合川县集资创办的,当时只有一艘70吨的小轮,行驶渝  相似文献   

18.
陈李剑  杨君 《旅游纵览》2016,(4):152-153,155
本文主要依托深甽镇优美的自然和乡村景观建设,通过创新生态农业文化发展形势,让乡村旅游时参与结合城镇旅游产业发展,践行美丽新农村的建设中实现农村一体化的生产加工模式,更推进农村产业化旅游进程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托乡村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带动城镇局面的旅游热情,由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自然风光已经被现代化的钢筋和水泥所取代,因而乡村中的很多自然风光更能吸引城镇局面观光和旅行,享受自然风景和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借助感  相似文献   

19.
彭南生 《史学月刊》2001,4(1):60-66,142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结构的瓦解,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突发式”的产生,以及乡村棉织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时期,棉纺织业成为跨手工业和民族机器工业的“两栖”行业,成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二元模式的典型。二元模式中既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互补,但互补构成两者间关系的主导面。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的过渡具有渐进性和渐近性,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住这个规律,坚持走移植与嫁接并举的二元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魏欣 《旅游纵览》2023,(12):60-6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我国城乡关系深刻变革和乡村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对当前和未来“三农”工作重心的重新布局,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结合我国乡村民宿的发展形态,阐述乡村民宿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分析当前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乡村民宿发展经营策略,以促进乡村民宿为代表的旅游消费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