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疆三部志书对“汉归义羌长”铜印和“李崇之印□□”铜印两枚古印在出土时间、地点、内容、形制都有不同表述。本文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这两枚古印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资料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并谈了志书资料考证的四种主要方法:书证、物证、人证、理证。  相似文献   

2.
赣右尉印考     
1975年冬季,在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南塍村下雉湾富水河边的石矶夹缝中,发现了古印一枚,此印现存阳新县博物馆。印为铜质,印面正方形,尺寸为23×23毫米,通高23毫米。纽为覆瓦形,纽高13毫米,印文为篆书、白文,治有“赣右尉印”  相似文献   

3.
一“天赐”年款铜印的发现最早见于金毓黻先生的《东北古印钩沉》,该书辑有“都统府弹压印”一方,背有“天赐二年”款。60年代以来,在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又相继发现几方天赐年款铜印,见于报导的有: “宝坻监判官印”,1965年5月发现于河北省丰南县柏各庄农场;“都统府印”1966年发现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南韩村;“万户之印”,1974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克力代公社教来河边;“都统府弹压印”,1976年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公社大平房大队;  相似文献   

4.
《文物》1988年第6期刊载韩自强同志《安徽阜阳博物馆藏印选介》,我读了以后,深受教益。但又感有些印的国别与时代,韩文所说似可商榷。今撰此文,着重分析战国印的分国规律与制度,望能对古印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正铜印历史悠久,大致源于东周,盛于西汉,古亦称"金印"。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汉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诸司﹑宋六部以下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也有极少数的棱形和圆形铜印,印钮的形状变化较多,印文内容可分为官印、人名印、图案印、收藏印、宗教印等。青州市博物馆(原益都县博物馆)自1959年10月建馆以来陆续征集到一批古印,主要有官印、肖形印等。现择若干官印及有关佛教内容的印章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6.
北票黑城子古城址出土一枚元代官印1980年,北票县黑城子公社方城内出土一方古印,现为北票市文物管理所收藏。黑城子方城址为辽、金、元三代设的川州城故城,该印出土于城内西北部。该印铜质,印面呈近正方形,朱文刻二行四字,印文为汉文九叠篆“万户之印”。长7....  相似文献   

7.
1981年6月,三原县高渠乡西秦砖厂在掘土时发现一方古印,现为三原县博物馆征集。该印铜质,印面为正方形。朱文刻三行10字,印文为“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图一),印文为九叠篆。长5.4、宽5.2、厚1.5厘米。有橛纽。带纽通高4.6厘米。印背以纽为界左右各阴刻铭文四字,右“天圣五年”,左“少府监铸”,印纽顶部阴刻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昭乌达盟发现的一批古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乌达盟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在近十几年来发现并收藏了古印一百余方,其年代自秦汉至明清,以汉、辽、金、元四代印居多,保存都较好。除少数印文目前尚难确认外,绝大多数为历代各种不同形制和文字的官印,也有戳记和花押印记。本文现就这些古印作一综合介绍,并略  相似文献   

9.
巴蜀铜印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符号,学术界争论较大,或称巴蜀图语,或称巴蜀文字,或谓巴蜀图腾,从说纷经,所以说巴蜀符号,是迄今仍未解开的巴蜀之谜。巴蜀符号,主要镌刻在巴蜀墓葬出土的铜兵器(如戈、剑、矛、铱)、铜乐器(如钟、5享于、怔)、铜工具和生活用具(如瓶、罐、壶、)器物以及铜印章上,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铜印上的这种符号。中国的古印,是指秦以前的官私势印。目前传世的古印,则大都是战国时期的遗物,它是当时政治关系的凭证和经济交往的信物,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中国过去研究古印的主要是中原地区,对一些边睡…  相似文献   

10.
1976年6月21日,朝阳县大平房公社大平房大队社员王忠生在铲地时发现一方古代铜印,后送交文物部门,现由朝阳地区博物馆收藏。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3、边高1.2、通高4.1厘米。长方梯形钮。印面篆刻九叠阳文“都统府弹压印”六字,印背右侧阴刻“天赐二年”年款,左侧阴刻“弹压”二字(见图)。都统府弹压印,过去很少发现。迄今为止,仅金毓黻先生在《东北古印钩沉》里收录一方,印文亦为“都统府弹压印”,背文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我曾在旧书地摊上买过一本《武昌两日记》的书,据此书版权页介绍,此书为中华民国元年出版,三十五年二月再版。作:咏簪(即龚霞初)。发行为湖南翊武中学。印刷:新潮印书馆。封面上“武昌两日记”是黄兴的题署,下面有黄兴的白印章。右下有一朱印章,比黄兴的印章小一些,也是正方形的,不知为何人之印。  相似文献   

12.
咸阳市杨陵区出土的一批秦汉印章与考释李朝阳,马先登1989年以来,咸阳市杨陵区文化馆文物组先后在古邰国遗址附近征集到七枚秦汉时期的印章,这批印章已移交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现将这批印章作如下介绍和考释:一、李博士印:瓦纽,铜质,印面为正方形,边长1...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年,阿城县旧物市场的同志在回收废铜中捡出一方铜印,交县文物管理所收藏。该印为正方形,边长6.4、厚1.3厘米,长方钮,钮顶平面长3.4、宽0.9厘米,印通高3.7厘米,重1市斤。印面为汉字阳文篆书,其文为“天字号行军万户所印”九字(见印模)。印背无年款,左侧镌楷体“万户印”三字;印钮有一“上”字,以示印的倒正。原来这是方百年前已发现的古印。据《宾县县志》记载:“(宾县)城南八十五里松峰山,清光绪初年道人赵玉德掘得古铜印一方,方形,铜把,酷似今县政府印状。其印文近中国篆书,细辨中末两行确为‘军民万户印’五字,馀不可识。背上刻中文‘万户印’三字,人莫知何代也。惟道人珍藏,其秘虽故相识不与出示,谨印具模型附后”。又云:“考《金  相似文献   

14.
“寳侯之赆”印考赵彤1987年我市进行文物普查时,传闻一教师收藏了一枚古印,由于多种原因未能与收藏者联系上,今年初始访得收藏者,即原雅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实验小学)一教师。在洪老师家我见到了印物,并听他介绍了印章发现及收藏过程。1972年夏,一位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咸阳市区出土了一批古代玺印,有官印、姓名私印、吉语印和单字印等。这批玺印,无论历史价值或书法篆刻价值都很重要,很有研究参考价值,兹介绍如下。 一、汉魏官印 1、伏波将军章:1981年咸阳市东三十里窑店镇出土。铜印龟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厘米,边长2.2厘米,龟昂首爬行,印面篆书阴文“伏波将军章”五字。(图一)。伏波将军之官职,始于西汉,从西汉到北周,  相似文献   

16.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近几年来在市郊附近征集到金代时期的官印八颗。这批官印均有出土地点(图一)。对研究金代末年中京洛阳的战争,是很珍贵的实物资料。(一)总领之印1981年11月,孟津县送庄公社营庄大队社员吕遂旺,在该村东地挖蓄水池时,掘得“总领之印”一颗。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7、厚1.4厘米,重675克。上置长方形印钮,钮高3厘米。印面阳文九叠篆字“总领之印”。印的左侧阴刻正书“总领印”。印背左边三字“总部造”,右边四字“天兴  相似文献   

17.
谢天锡 《南方文物》2003,(2):123-124,121
我家祖传的遗物中,有一枚铜质古印,柱钮方形,印面刻有阴文篆书“耀明”二字,一侧边款刻“亮工”二字。清代乾隆年间,由谢氏祖上吏部左侍郎谢墉从周亮工家中征集“叠山先生遗印”时,将这枚“耀明”印也同时转让过来了,在谢氏家中保存至今,只知道已有几百年了,但不知是历史上何人之遗物。显然,在当时周亮工是知道,周氏后人在转让时也介绍了此印的主人是谁,并表明其意义,否则谢墉是没有必要同时也收下这枚铜印的。  相似文献   

18.
邹涛 《收藏家》2009,(2):77-80
用石料篆刻,有认为自元代王冕(1310—1359年)始,黄宾虹(1865—1955年)在《古印概论》说:“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石章。又有寿山石,出闽之侯官县,亦发明于元明之间。”当然,更多的则认为始自明代文彭(1497-1573年)。周亮工(1612-1672年)在《印人传》中写道:“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在“书文国博印章后”一节中,  相似文献   

19.
我们把用玺印盖压在陶器上所形成的印样,称之为“印陶”。这与印章加盖在泥土上形成的印样被称为“封泥”一样,均是古代用印的一种方法。郑州商城遗址东北隅附近发现大量的印陶,这对于探索夏文化及研究郑州商城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这批印陶,绝大多数是“毫”字单字印陶,也有极少量的“毫丘”双字印陶,“毫”字单字印陶当是“毫丘”双字印陶的省简。在地名中省却第二个字而留最重要的第一个字,在战国印陶中是不乏其例的。把郑州所出的“毫”字印陶,定为地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史著,大药成书于战国初年。这部史著记事周详、体例完备、叙事生动,历来为史学家、文学家所称道,直到今天仍闪耀着诱人的光彩。《左传》记事以时间为序,这种方法起源于原始社会结绳、契刻记事。古秘鲁印加印第安人结绳记事,每发生一件事就在绳上打一个结,各地有专门使用和讲解绳结的人员。解放初,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些尚未学会使用文字的少数民族也以类似的方式记载本部族历史,他们有一根记事的木棍,发生大事,刻一深印,发生小事.刻一浅印,循着这一道道印痕,即可讲出一部生动的历史。民族学调查所反映的这些情况,在我国古籍中也有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