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平定南宋后,即诏令设立太史院,改治新历,以在全国疆宇内统一历法。太史院为了取得实测数据,派员分赴全国各地举行"四海测验"。其测验中的南海,既是选定先测的六个测点的起点,又是位于以大都为中心的南北子午线的南端,故显得特别重要。元世祖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特敕令郭守敬亲抵南海测验晷景。郭守敬通过实测得来的一些宝贵数据,成为我们今天考定当时南海测点、地理位置的重要科学依据。按其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推算,当时的南海测点应位于北纬15°12',东经116.7°,也就是今天我国的西沙群岛一带,在当时测量技术较为简陋的条件下,误差一度系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元代把南海作为"四海测验"中最南的一个测点、进行测验的史实,说明当时的西沙群岛就在元朝的疆域之内,元朝政府已对之行使了主权和管辖权。  相似文献   

2.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主持了“四海测验”,这次测量共设有27个观测站,“南海”是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由于有关历史记载简略,地理位置尤不具体,因而,这一观测站的具体地理位置究竟在何处成为研究南海史地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从而也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关于“南海”观测站所在具体位置的说法大致有4种:即(1)广州;(2)林邑;(3)西沙群岛;(4)黄岩岛。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上述4种说法进行考辨,认为“西沙群岛”说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3.
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璜的定义与历史概况 玉璜是古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玉礼器中“六器”(壁、琮、圭、琥、璋、璜)之一。 关于玉璜形状的描述有:《说文》:“璜,半璧也。”《太平御览》卷十四玉部引《搜神记》载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若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郭宝钧《古玉新诠》:“朝时日出,晷景在西,  相似文献   

4.
《泉志》的《永乐大典》本校文及整理札记(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永乐大典》本《泉志》评价在阅读完校文之后 ,可以说 ,《永乐大典》本是目前能够知道的最好的《泉志》版本 ,好在哪里 ,下面分类说明。一是可以解决钱币学中的疑难问题。景和钱 ,通行本《泉志》仅著录一品 ,钱图一枚 ,上“景”下“和”。但在清代 ,最早出土的“景和”钱却是右“景”左“和”。于是争论遂起。刘喜海怀疑左右文的“景和”钱是伪品 ,蔡云认为《泉志》著录为上下文是错误的 ,初尚龄则认为左右文、上下文两种都存在② 。今按大典本“顾曰”下有“景和钱有二等 ,其一等景在上和在下 ,其一等景在左和在右 ,文曰 (‘文曰’…  相似文献   

5.
走西口     
长歌 《中华遗产》2013,(10):90-103
西北民歌《走西口》,在晋、蒙、陕、冀交界处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它以朴实的语言、悲怆而缠绵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西口”究竟在何处?人们为何要舍命走西口?一段悲壮的移民史就在《走西口》里上演。  相似文献   

6.
一、乾陵地宫臆测 千百年来,梁山主峰下面的乾陵地宫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谜。它究竟是何形制,有多么大小?它究竟埋有多少宝藏,藏在何处?这都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五代史·温韬传》载:“至乾陵,风雨大作,未竟”。言温韬盗墓未成。野史有黄巢起义失败,箭射乾陵,使地为壑之说。民间更有许多“乾陵的钥匙”、 “喇嘛盗宝”等传说故事,生动离奇,颇具想象力。但是地下宫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至今不得而知。一代学者郭沫若,也因未见“幽宫重启”而成终生憾事。至于墓内宝藏,或说有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或说墓内金壁辉煌,雕龙画凤,奇珍异宝,  相似文献   

7.
唐宋八大家之一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灸人口的精粹短文,但是刘禹锡的“陋室”究竟在何处,至今众说纷坛。一说在定州(今河北定县),一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一说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还有的说“陋室”似乎是虚构的。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不妥。“定州”之说,不能成立。持者认为《直隶定州志》以为“陋室”在定州“南三里庄”,然而刘禹锡虽自言出自中山(唐时属定州),但他一生并未到过定州。所以“陋室”就不可能在定县,《历阳典录·古迹篇》①指出:“按定州亦有陋室,亦有铭。铭,(唐)崔沔作。此别一事,与此无…  相似文献   

8.
庄子楚人考     
庄子楚人考孙以楷《史记》云:“庄子者,蒙人也。”没有说明庄子的国籍,这就引起后世的许多纷争。关于庄子究竟为何处“蒙人”,今人或曰今河南商丘,或曰今山东曹县,或日今安徽蒙城。而莫衷一是。刘向《别录》云:庄子为“宋之蒙人”。《史记·集解》云:“按《汉书·...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东波”之后,国内出现了要走回头路的声音,重提阶级斗争,反对“和平演变”,不再提改革开放。海内外都在关注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此时,《解放日报》头版连续发表了4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耍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和《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一石激起干重浪,关于中国社会走向的争论风起云涌,直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才一锤定音。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12,(6):13-1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  相似文献   

11.
日晷,由晷面安放的位置不同,可分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晷面平行于地平面的叫地平日晷。此拓“地平日晷图”,刻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宽34、高14厘米,半球形晷面上刻有一圆心以安装晷针,晷针与晷面呈倾斜状指向北天极。晷面上下都刻有刻度不均匀的十二时辰,以取影记时。晷面左右按当地地理纬度刻制13条晷线,随影指示所处的节气。图右下钤“曾藏罗叔言处”,罗叔言,即罗振玉。图左落款“修政历法远西汤若望创制”。  相似文献   

12.
晋代所置暨阳县治究竟位于何处?《沙洲县志》未作具体说明(张家港市前身为沙洲县)。新编《江阴市志》则直书为:“即今长寿莫城”,仅在地脚用小字注云:“旧志一说在杨舍”。近一年来,笔者围绕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资料,进行了一些思考,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3.
张同胜 《民俗研究》2006,6(3):164-170
不少学人把张岱的《陶庵梦忆》作为吴越民俗风土的历史记录,这是不无道理的。例如“扬州清明”、“二十四桥风月”、“越俗扫墓”、“绍兴灯景”、“龙山放灯”、“目莲戏”、“闹元宵”、“西湖香市”等都是江南地区明末民俗的历史资料。陈平原在《“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中,就认为张岱“对于民俗文化与都市风情的理解和把握胜过了史书和方志”。林邦钧在《梦醒寻梦-张岱及其小品文》中也认为,“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殆同一幅全景的明末风俗画”。潘承玉认为《陶庵梦忆》是“史文”,并论证了它的历史性1。其中的《及时雨》一篇…  相似文献   

14.
“黄木湾”一词在古籍中并不多见,从现有的确切史料看,最早提到也是后来学者们广泛引用的材料,应该是至今还保留在南海神庙内的唐朝韩愈所撰《南海神庙碑》一文,此文提到“扶胥之口”和“黄木之湾”,一般认为,这里的“黄木湾”指的是当时南海神庙前的港湾,为珠江的支流东江汇入珠江的河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馆臣据朱熹致赵师渊八封书信,认为《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托门人赵师渊所撰。首先发现“八书”的是宋末王柏。据《朱子大全》及《朱子语类》等,可以证明所谓的“八书”包括“纲目凡例”是伪作。朱熹亲自撰《纲目》初稿,并作过修改,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修改任务  相似文献   

16.
据《玉烛宝典》等古藉记载,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夏商周就有的夏至节,夏至后炎热多雨,毒虫滋生,瘟疫流行,被认为是“恶日”,就有“驱邪除恶。祈求平安”的祭祀活动。南方沿海和河湖密布的古越人,断发文身,自称龙子,特别崇尚龙舟竞渡。由此沿袭发展到战国后上升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全国性端午节。而福州地区还融人本地的民间信仰、风土人情特点,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福州龙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据《汉书·高帝纪》,汉高祖十二年(前195),诏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南海王织的领地南海国位于何处,由于史乘不详,史家揣测不一,至今未成定论。本文试作一考。  相似文献   

18.
冯夏 《成都文物》2006,(4):38-40
“后陵永庆院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犹当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此为南宋诗人陆游寓居成都期间,所作的《剑南诗稿》卷八《后陵》诗序。诗序中所谓“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即指1942年发掘于成都西北处的永陵(俗称王建墓)。而诗序中提到的“太后墓”究竟是谁的墓,它又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9.
续志不但要记载断限内的自然与社会各方面的资料 ,还要对前一部志进行补遗、纠错。《漠河县志》关于夏至日看北极光的记述 ,就先后使《黑龙江省志·林业志》、《大兴安岭林业志》、《图强林业局志》、《阿木尔林业局志》以及《祖国的北极———漠河》等受到影响。这几部志书将《漠河县志》关于夏至日看北极光作为资料引用 ,使错误越传越远 ,越传越广。由此可见续志纠错 ,不使错误再传的必要性。《黑龙江省志·林业志》第八篇第五章第一节二目“漠河北陲旅游区”中写到 :“夏至前后 ,此间晚霞连着黎明 ,黑夜不黑 ,每年此时都有不少国内外旅游…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人足迹和地理知识的北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四海测影所的“北至”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过全国性的日影观测科学实验,设立了大都测影所和全国26个地方测影所,以编制《授时历》。其中的北海测影所何在,一些著名学者认为在今北冰洋拉普捷夫海与喀拉海交汇处的海滨,约在北纬77度。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元初测影所分布图》1就把北海测影所明确标在泰梅尔半岛北端北纬77度43分的切柳斯金角上,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2则把北冰洋喀拉海标注成北海。但也有学者认为,北海测影所所在的北海不是指北冰洋,而是指北纬51度半至56度的贝加尔湖3。的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