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与生活密切相关,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热点话题。目前气象科学的教学主要是以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在应用以及参与度上存在着不足,开展气象科学通识教育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人文视野,增进入文关怀。在中国古代流传着众多神话传说,从夸父逐日到后羿射日再到大禹治水等等,探寻其中的气候情况,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的气象知识。从熟悉的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入手,以此渗透大气科学知识,以探究视角来分析探讨历史记载和气象原理,进行参与式的气象科学通识教育,并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禹治水从《山海经》神话传说,最后从考古、出土之物,浮出水面是真人真事。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从屈原《天问》到明清诗歌,虽所赋不多,但字句闪亮发光,铮铮鼎言。大禹治水寻河追源,从日月山起至积石州(今贵德)、循化(积石山)、民和(喇家遗址),区域全在黄河上游流域,完全符合"河出昆仑""导河积石"的历史记载。鲍义志的《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与笔者《大禹治水:历史与现实的面面观》不仅是传说,还是真实;不  相似文献   

3.
古轿春秋     
轿子是我国独有的交通工具,古往今来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远古的轿子称作“檋”。《史记·夏本纪》中曾提到:大禹治水时,行路翻山,渡河逾池,利用四种交通工具,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棒”。但这种远古传说中的轿子,究竟是什么样?还尚待继续考证。 商周时代的轿子虽末见于文献记载,但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古轿的构造已趋于完备。1978年从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漆木质轿子,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轿形象(图一,.1)。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  相似文献   

4.
正国际考古专家白礼昌考察孟门得出结论:大禹治水凿开黄河蛟龙石壁第一门在今柳林孟门。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主编论文专著《孟门天下黄河第一门》一书。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柳林孟门是大  相似文献   

5.
古城河州     
古城河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在这块七千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代生活居住着回、汉、东乡,撒拉、土等民族。相传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极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另有《河湟赋》写道:“维雍州之西陲,壮矣哉,得地势之形胜!”生动地描写了河州壮美俊秀的山川景象。河州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各类古文化遗址相继发现。河州还是有名的“彩陶之乡”。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珍藏的国宝《彩陶王》就是聪明智慧的河州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  相似文献   

6.
记者:随着民和县官亭镇喇家遗址的不断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其他生活用具,尤其是在这里出土的黄河磬王、巨型玉刀更是震惊世界。您据此推测治水英雄大禹是它们的享用者的依据是什么?鲍义志:从看过喇家遗址发掘现场起,我就将这处人类灾难遗址与大禹治水联系在了一起。原因有四:一、《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出于西羌”,而西羌最活跃的地区是如今的甘青地区;二、喇家  相似文献   

7.
一直从事中医研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陈飞松,对“万人网上签名反中医”一事十分关注,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记者:这次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征集网络签名活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得到了上万人的响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反中医”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屈赋《天问》号称古神话渊薮,其中变形神话尤其值得探研。变形神话产生极早。早在前图腾主义时代,就存在着“泛灵信仰”和“泛生信仰”,前者相信宇宙万物都有一拟人格的精灵存在,后者认为宇宙自然中遍布一种非形质的超自然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或谓之魔力)无论在人在物,作用相同”①。可以这样说,“泛灵信仰”和“泛生信仰”是产生原始变形神话的最早基础。到了图腾主义时代,变形神话更十分活跃,大量涌现。《天问》神话很多都是变形神话。变形神话,简而言之,即甲物变成乙物,甲或乙可以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自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前后,王国维使用“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参证的方法,为中国古史研究开辟了一片充满生机的崭新天地”。而中国的神话学,也受其沾溉不少,因为中国古史和中国神话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常常享用着共同的资料,像王国维考证出的王亥故事,固然是商史研究的重要发现,却同时也为神话研究指点了迷津。  相似文献   

10.
正玉帛之路第十次考察活动的第一站是渭源县。《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在鸟鼠山疏导渭河,鸟鼠山就在渭源县西南。早上8点,考察团准时出发,爬上渭源县西南的秀峰山,站在山顶的五竹寺,向北方远眺,胸次间顿生层云,造化钟神秀,霞光中,眼前的山峦虽烟霞缭绕,但阴阳明暗,脉络分明,前面是笔架山,此后是三危山,还有首阳山、露骨山和西秦  相似文献   

11.
闪淑华 《收藏家》2000,(10):3-7
随着中央电视台对北京地区老山汉墓发掘现场的直播,使这一西汉王侯级墓葬的发掘情况备受关注,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西汉王侯级的墓葬结构有哪几种?“黄肠题凑”是什么意思?老山汉墓发掘的意义何在?本刊就以上几个问题采访了原北京考古研究所所长、现北京考古研究会会长、研究员齐心。齐会长就老山汉墓及其周边已发掘的西汉墓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2.
满族的古老神话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几乎完全被神话学界遗忘了。由于数百万满族人较早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较普遍地使用了汉浯,所以在学术界广泛地形成了一种印象,以为满族的原始神话早已消失了,甚至在一些研究者的私下谈论中,有人还断言“满族无神话”。 许多事实往往给上述印象提供了佐证。自十七世纪以来,满汉文献资料档案中虽然有不少满族古老信仰仪礼的记载,但是有关满族原始神话的记载,却几乎找不到。仅有的一则天降神鹊送朱果给天女佛库伦,吞而生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的神话,最早出自《满文旧档》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年)五月初六的口传记录中,讲述人是布库里山地方的百姓穆克什克。以后  相似文献   

13.
“洪水滔天·人类再生”神话,是世界上古神话宫殿中闪烁着光辉的珍品。在我国,尤其丰富多彩。不少学者已作过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很多问题,还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有的学者根据“洪水滔天·人类再生”神话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的兄妹结婚的情节,说它们产生于蒙昧时期,是“血缘结婚的意识反映”。就笔者看来,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神话产生于“血缘结婚”时代之后,那时怎么可能会有“洪水滔天·人类再生”神话呢!如果  相似文献   

14.
子夜凌晨,在象征着地位和财富的东方广场,郗慧林收拾好文件,走到停车场, 坐上心爱的宝马,奔驰在寂静的长安街上。回到家,郗慧林一边用指尖揉着太阳穴,一边看着手中的报纸,思考着下一步的集团战略。这,就是郗慧林的“夜”生活。7月15日晚,记者按照约定走进了郗慧林的办公室,以为又将听到一个成功故事。然而,当记者结束了这次采访,才发现她并非只是手拿利剑、头顶光环的雅典娜女神。郗慧林有着自己的神话,同时也有着普通人的性情,用郗慧林自己的话说: “我希望自己是个美好的女人。”的确,郗慧林有自己的激情与抱负, 同时也有孤独与彷徨,她的成功并非来源  相似文献   

15.
华夏视野     
项羽烧没烧秦俑坑? 据《史记》、《水经注》等一些文献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但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秦俑学术讨论会上,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对项羽火烧阿房宫和秦俑坑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六点依据:一是没有发现项羽大军的入坑口;二是没有发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没有破坏者造成的陶佣一个压一个的叠压现象;三是没有发现兵马俑身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神话”和“历史”总是被人们当作一对完全对立矛盾的概念。神话,即非真实的虚构;历史,即过去存在的事实。然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却不断出现将此二者并置观照的现象,所谓“想像的真实”、“虚构的历史”、“非真实的真实”等成为时兴一时的话语。本文通过剖析“神话”和“历史”这两个概念互动和认知的转移过程,说明神话/历史从意义层面上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随着学科视野的整合,相反,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建构性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日本广播协会记者在1990年8月采访张学良时提出:“你与蒋介石的分歧是何时开始的?”张学良答:“从开始我们两人就存在这方面的分歧意见,但没有后来这么尖锐。”“我同蒋总统存在政见之争,就是蒋总统主要是安内攘外,我就主张攘外安内。”沿着这一线索我研究了这个大家较感兴趣,然至今尚存  相似文献   

18.
突地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考察沙州、新疆发现的吐蕃写本简牍时,我们经常遇到一个与地亩有关的概念“dor”。那么,什么是“dor”呢?把这个时期的汉文文书与已有的藏文文书译本对照研究,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个概念背后存在着有待探明的事实。早在1956年,山本达郎先生在刊布斯坦因汉文卷子中若干有关地亩的文书时,就使人们注意到一个与地亩有关穾的“”字。近年,池田温先生将此字转写为“突”,并认定它就是吐蕃文书中的“dor”。这个发现是十分重要的。最近,王尧先生又据包括1973年新发现与“dor”有关的简牍在内的全部现存新疆藏文简牍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这些,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有关文书极具启发。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秦代的史料中,偶有科学技术成果的片言只语,熠熠泛光。但是,长期来却为人们所熟视无睹。不知科技界、史学界为何漠视它?既是“奇趣异闻”的记载,何尝不属事实?若果“海客谈瀛洲”的定性子虚,岂非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否需要航母,会不会建造航母,西方一些人为何要无中生有地替中国“造”肮母?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和著名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先生。记者:国防科工委日前发布消息,肯定中国有能力建造航母。您认为中国具备了哪些制造航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