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西南边疆田赋虽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不大,但关系国计民生,事涉边疆安全与稳定发展。清廷对其财政治理主要表现在应对灾荒与战乱的田赋蠲缓、减轻民众赋税负担的普免积欠和整治田赋征缴积弊。1799-1911年清廷蠲缓云南田赋总额近乎免除该省17年田赋之额征,其中荒田赋额占蠲缓总额的95%,且历经多年未能规复。户部认为外省田赋征缴积弊严重,清廷因此加强财政治理,在西南边疆推行钱粮征信册制度,但受多种因素困扰,实行十年收效甚微。尽管地方官员多否认田赋征缴积弊,但西南边疆普遍存在土地清丈未行、册籍缺失不实、制度执行走样、例荒例灾捏报、官吏因循疲玩等弊端,且延续至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2.
王喆 《沧桑》2010,(4):115-116
制度是国家正常运行的最有力保障。在晚清封建皇权专制加强,"人治"在国家治理中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的背景下,荒政体系出现了制度失位、应变不力、变革滞后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仓储、漕运、蠲缓制度的败落。这些制度的衰落使荒政赈济、蠲缓两项最重要的救济手段遭到严重削弱,整个荒政制度因此而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对晚清荒政败落的制度性原因探讨既有助于厘清晚清荒政制度衰落的深层原因,又对当今的灾荒救济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光十三年水灾是一次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深远的重大灾害事件。灾害发生后,清廷全力实施救灾。所有赈济开销,除无法纳入计算的口粮、籽种、官民捐赈等各项,明确可考的支用为2 657 509.731两白银。本年用于水利上的开支不低于450万两白银。各省蠲缓3 101 080两白银,蠲缓后少征600万两白银。大水对清朝的关税与盐课收入也造成影响。综计此次水灾所造成的财政损失超过1370万两白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3以上。道光时期大水灾频繁发生,“癸巳大水”是其中的关键一例。在连续灾害的重压之下,清王朝已是沉疴在身,呈江河日下之势。  相似文献   

4.
清康乾年间,漕粮与耗羡蠲免以及蠲免政策、制度更趋完善。当时虽有"漕粮例不蠲缓"之说,但漕粮的蠲免有因灾蠲免、逋欠蠲免、缓征、普免等几种类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实例。"耗羡归公"以后,耗羡的蠲免也被提上日程。至于蠲免佃户之租,康熙年间的有关蠲免规定主要是针对"灾蠲"而言,乾隆即位以后的有关蠲免规定主要是针对"恩蠲"而言,因蠲免事例不同,导致了蠲免佃户之租的差异。同时,在康乾时期,蠲免分数的变动、勘灾的规定及违例处分、报灾期限的规定及违例处分、蠲免钱粮与由单刊发的结合等问题同样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汤象龙等学者整理的清代抄档数据,为目前最为重要的系统性财政类史料。其中抄档援引的地丁税数字,其含义、背景与史源尚未有人专文说明,笔者结合近来开放的朱批奏折及上谕档,试图厘清地丁税所有原始奏折大项间的统计关系,及归纳其蕴含的复杂核算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容易致误的蠲缓、带征的实际操作形式,提出使用抄档数据时一些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遗址保护涉及资金动辄数十亿,融资方式成为决定大遗址保护行动效果的关键因素。相关财政制度研究十分缺乏却非常必要。财政制度研究应遵循资源特性—事权划分—支出责任—经费来源逻辑路线。通过全面分析美国考古资源保护财政制度在其文物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说明针对考古资源这类珍稀而脆弱的历史遗产,联邦政府承担主要保护职责,既有"专职垂直管理"体制,也有"兼职部门管理"体制,均得到多渠道联邦公共财政制度的有力保障,体现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倡导的可问责理念。与其相比,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财政制度存在着事权与支出责任严重失衡现象,建议区分不同遗址保护模式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宋代提举常平司的沿革与财政体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举常平司是宋代一项独有的制度,始设于王安石变法时期,常平司的设立打破了北宋初年以来三司转运司主管财政的格局,从此宋代财政体制进入了分司理财时期.由于王安石新法影响,常平司经历了多次兴废.本文试图通过对常平司建置沿革的考订,对王安石变法以后宋代财政体制的变化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是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法律制度安排。在中国古代财政史上,唐代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唐代前期实行的"统收统支"体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制规范相当齐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唐代后期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地方财政收支挂钩,成为真正意义的一级财政主体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唐代前后期实行的不同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财政竭蹶的北京政府承袭清政府清理财政的思路,进行以国地税划分为基础的财政体制变革。依附于皇权政治的赋税观念的崩溃、省制的纠缠、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对立、持续的财政危机等,都对两税划分形成严重的冲击与破坏。改革的无效与财政形势的急迫逐渐滋生对制度变革本身的怀疑,在规复旧制的倡导声中,北京政府最终取消国地税名目,放弃两税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一直广受关注,近几年虽然有所好转,但随即而来的土地财政等问题却不容忽视,县乡财政风险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讲,笔者认为其主要形成原因分别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和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造成的经营城市行为。并提出从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官员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构建财产税三方面来解决其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1.
营业税是民国时期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现代税收制度,随国家政治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作为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民国时期营业税税率经历了从北洋政府时期的定额税率向南京政府时期的比例税率的转变。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分税制体制下,地方营业税税率设计存在差别比例税率和单一比例税率两种模式。抗战和内战期间,国民政府逐步统一及大幅提高营业税税率以增加财政收入。营业税纳税人实际税负的增加是税率因素与非税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国时期营业税在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的同时,也给工商业经济和普通民众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  相似文献   

12.
马淑红 《攀登》2005,24(5):86-8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连年高速增长,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增加财政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扣缴义务人不能依法履行其代扣代缴的义务,税收征管手段落后,征管效率低下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及税赋公平.因此,应对个人所得税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聚集财政资金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法与私法在性质上截然有别,所以决定了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公法的极大的局限性。私法上多为任意性规定,公法上多为强行性规定,法律规定的就必须严格遵守,实行严格的法定主义;而诚实信用原则在于补充法律的不足,因此若将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公法,必然会破坏公法的严格性,为公权力的扩张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宋代桑税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树国 《史学月刊》2006,(11):31-35
宋代桑税肇端于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除与桑蚕业、丝织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以外,唐宋之际两税法制度的变迁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宋代赋税体系内,桑税是国家正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征税方式北方以桑功计量,南方则依据桑地征收。桑税的出现是土地作为征税对象进一步细化的结果,也是宋代两税区别于唐代两税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何建民 《旅游科学》2013,27(1):29-40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重要改革方向。上海已经开始试点,试点范围将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厦门和深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并将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未来,营业税改增值税很可能向旅游服务业推广。在上述背景下,需要研究下列前沿性理论问题:我国旅游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机理是什么?我国旅游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状况是什么?本文运用不同税收特点及影响分析理论,探讨了我国旅游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上海典型旅游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特点与影响状况。针对我国旅游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特点与状况,提出了我国旅游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税率与存量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方税制是国家税收制度的组成部分 ,国家进行税制调整常引起地方税制的变化 ,税制调整又与财政体制的变化相关联。由于地方税制是以中央与地方分财权为前提 ,因此确立什么样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直接决定着地方税制是否存在 ,以及地方税制的存在形式。财政体制发生变化 ,地方税制必然随之变化 ,税制调整和财政体制调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文章在回顾与总结我国税收制度发展和改革历程的基础上 ,探讨了地方税制产生和发展以及运行的一般规律 ,并对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 ,使地方税收活动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农业税制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实行的农业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一直实施到本世纪初.其后又在农(牧)业税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契税、屠宰税等.除此之外农民还要负担"三提五统"等费用.与此相并行的是统购统销所带来的面向农民的隐性税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现实,中央首先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并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先是取消了农业税以外的额外负担,然后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最终于2005年底彻底废止了实施近半个世纪的<农业税条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张家山汉简》所出汉初法律条文着手,对汉初户赋和户刍的性质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二者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户税,具有税率很轻的特点。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汉代户税的演变过程,认为文景与武帝时期社会状况的变化是导致汉代户税不断加重又突然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西汉前期工商业主通过授田制度获得山川林泽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以“占租”的方式向国家交纳定额税,走上富贵之路。而授田制之下的农民,则因为实行按户按顷征收以货币形态为主的定额田税(租)制度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工商业主的兼并对象,走上“卖田宅、鬻子孙”的破产流亡之路。税收制度是西汉前期“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Using supervised learning techniques to code newspaper articles on the Minerals Resource Rent Tax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Resources Super Profits Tax), this article analyses sources of partiality and emphasis in media coverage of the issue. It shows that opponents were more successful in airing their views in the opening stages of the debate, but the government's re-branding led to more favourable media coverage. There was a regional bias, however, with newspapers in states dominated by mining interests more critical than newspapers from other states. The only truly national newspaper (the Australian) was notable for having fewer ‘neutral’ article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number of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articles.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meanwhile, had a greater number of neutral articles. Framing remained homogenous over time though variable across publications.

本文使用指导学习技术,对有关矿产资源租借税的报刊文章进行编码,分析了媒体就此话题的报道其中中立性和重点性的根源。研究显示,反对者在辩论的开始阶段成功地传播他们的观点。不过,政府的再推广也达到了有利的媒体宣传效果。当然,会有地区偏差,矿业利益集团控制的州,那里的报纸会比其他州更持批判立场。唯一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大报登载的“中性”文章明显要少,负面和正面的文章都比较多,而《澳大利亚财经评论》倒是刊登了较多的中性文章。总之,格局一直比较单一,但具体到出版物则有参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