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扬州吸引了许多文人来治生。他们的治生途径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依靠自身一技之长,如授徒、出售书画、占卜等取利自养,或寄迹、依托于豪门富室,文人与豪门富室之间形成了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异现象,如一些文人仰富商之鼻息,自损士品,士气尽丧。文人参与治生的原因,或因举业不成,或因生计所逼,或受长辈影响,或观念开始转变,等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杭州的一些文人出于各种原因参与治生或经商,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这些文人治生的途径和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授徒、谋职于书院、卖文、出售书画、刻书、医卜、游幕、业农、经商等方面。他们多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采用一种或两种乃至多种治生手段,以达到自己的治生目的。促使他们从事治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因家贫、厌倦或失意于科举仕途、去职后生活所迫等。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苏州的一些文人出于各种原因参与教育市场,并多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从事治生活动,主要集中在授徒、就职于书院、卖文、刻书和撰稿等几个领域,其中一部分官员在去职后,也加入了治生队伍的行列.一部分文人获利不菲,亦有许多文人仅能维持生计.文人治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与当时的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孙毓汶为清代私人书画收藏家。其整体收藏情况不甚明了,书画收藏活动、收藏喜好,也少有专文论及。1982年,其后人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批书画,大部分钤有孙毓汶的鉴藏印,虽不能反映孙毓汶收藏全貌,但仍不失是一次最大的汇集,从中可以看出孙毓汶所藏偏向绘画,呈现出少书法,略花卉、人物,详山水的特点。孙毓汶的藏品大多重新制作了书画套,其亲自书写套签,并钤盖鉴藏印,印章数量多达七十余方,印文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根据孙毓汶书写的题签、题跋以及鉴藏印,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孙毓汶的书画收藏、整理、鉴赏活动,以及孙毓汶的书画喜好和审美倾向。孙毓汶作为清代官员,其审美价值取向是对正统派"四王"绘画的认同,"四王"推崇"清正雅和"的审美思想,与当时所倡导的宋明理学思想一致,不仅满足了文人士大夫"寄乐于画"的心理需求,还成为维系最高统治者与朝野文人士大夫精神联系的文化传统,对清代正统的审美倾向也产生了影响。孙毓汶对"四王"绘画的认同,就是一种最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书画艺术,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书为文人之艺能,画为匠人之技术,都是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在中国,书画几与文人不可分,为文人之必要技能。由于社会的崇尚,几千年来,高超的书画艺术,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目标,收藏名家书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 书画的构成材料 中国书画的构成材料,主要有纸张、丝织品、各种书画颜料等等。书画用纸常分为宣纸、皮纸、竹纸等,所用的丝织品有绢、绫、帛等,书画所使用的颜料有花  相似文献   

6.
扇面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的重要形制,尤其兴盛于明清之际。扇面作为传统文人艺术载体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交往,这其中有文人之间的"以文会友",也有职业画家与文人之间的社交性艺术。本文将以山西省介休市博物馆收藏的《名家绘箑联珠》书画册页出发,梳理其中的内容,并探讨其中所反映的明末至清中期文人社会的社会交往与自我价值的强调。  相似文献   

7.
陈代文人陆瑜生卒年无传。本文通过对《梁书》、《陈书》所载相关史料的梳理与考辨,认为陆瑜生年不早于梁大同六年,卒年为陈太建七年至八年间,其享年至多为三十七,《陈书》载其享年"四十四"有误。  相似文献   

8.
刘晓东 《史学月刊》2007,(8):96-102
士作为知识与智能的承载者,其治生类型大致可概括为本业治生与异业治生两种。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主要包括耕读传家、医卜杂艺、工贾自食三种方式。由于本业治生途径的狭窄、收益低下与不稳定,中国传统社会的士人形成了"重异轻本"的治生理念。这一理念随着明代社会的变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渐趋深化,并呈现出由重"耕"向重"贾"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士人的生存能力,促动了其社会人格的相对独立。但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士人对异业治生的依赖程度,导致其经济人格的渐趋软弱与社会人格独立的相对有限,并成为影响近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胡旭 《中华文史论丛》2011,(3):369-388,396
"飲中八仙"是天寶初期形成的文人羣體,嗜酒、狂放、風神、才藝等共同特徵,是該羣體得以形成的關鍵因素。其存在時間從天寶元年秋末到天寶三年春初,只有一年又三個月。"飲中八仙"中,除了李適之確實與李林甫有政治上的交鋒外,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賀知章、李璡、李白、崔宗之等人參與了李適之與李林甫的鬥爭。但是,"飲中八仙"的交往,使他們陷入了微妙的政治猜忌,最終被迫解體。"飲中八仙"的解體,對天寶文學的發展走向産生了深刻影響,具體表現爲三個方面:一,開元以來統治集團的尚文傳統在天寶時期逐漸失落。二,文人聚集方式發生了變化,天寶時期普通文人與執政的宰輔大臣之間相當疏離,他們更多散落在各地,形成大小不一、數量衆多的文學羣落。三,天寶文學的内容和題材與此前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相似文献   

10.
徽墨史话     
汪晓东 《江淮文史》2016,(5):124-127
正自古以来,有知识、有涵养的读书人被称为"文人墨客",一声"墨客"道出了墨之于读书人的重要。古之书房里,但见一文人在书案前吟诗作赋,旁边总会有一佳人或书童静静研墨……深谙墨道的书画家们都明白墨,尤其是古墨之于书画的重要性。现代的墨汁作画与研磨古墨所创作的书画,其作品大相径庭。古墨作画历经百年色泽依旧,而用墨汁作画几十年就会出现色差。当年,黄宾虹曾言:"我不负  相似文献   

11.
彭亮 《风景名胜》2008,(9):112-121
体认和表达,是个体面对环境的永恒主题,这对于风景和山水同样适用。如果说古代很多隐士专注于"体认"而籍籍无名,那么中国山水的闻名,更多是来自于文人学者和书画家的"表达"。在不可能实现大规模旅游和流动的时代,中国山水和名胜的长期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其实是诗歌和书画。从  相似文献   

12.
张彬 《收藏家》2005,(6):21-23
明初的文人、画家继承了元人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雅生活方式,寄情于诗文书画,诗歌雅集、书画会友、相互题鉴,风靡一时,这与当时渐趋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无关联。先后出现的文人画家有徐贲、赵原、王绂、谢缙、夏昶、杜琼、刘珏、沈贞、姚绶等人。他们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在笔墨上无不体现出文人逸气,画风高雅,有元人流风余韵。他们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思想意趣、人际往还上还存有元人悠游天下、放浪江湖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3)
正1983年,文化部组织启功、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几位专家,开始对馆藏的中国古代书画进行鉴定。自当年8月到1990年6月,历时八载,行程数万里,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共鉴定61596件书画作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以下简称"《图目》")是这次鉴定的成果之一,全套书共24卷,收录20117件作品,35700幅图版。1986年10月出版第一册,至2001年12月全部出齐。此次鉴定工作的领队谢辰生在《后记》中对此书作出了评价,认为((图目》"是  相似文献   

14.
清末郭人漳赠菽轩刻瓷暖锅造型精美,书画俱佳,是清末文人刻瓷艺术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赠者、受赠者及绘刻者之间关系的考证,再现了当时湖南籍文人诗书酬答、相互提携的交游氛围。  相似文献   

15.
陈小法 《文献》2005,(1):252-264
一、引言 赵秩,明代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籍贯杭州钱塘,居于天津.字可庸,号啮雪,别号鳄水、石门渔者.元代赵孟頫的子孙.因赵孟頫号"松雪道人",所以赵秩也自称"松雪公孙".官至莱州府同知.工诗文,善书画.  相似文献   

16.
收藏与赏玩书画于古代文人是介于经世治国的正事与玩乐之间的一种状态,既有审美的享受,又是件挺清雅的事,不会流于玩物丧志的境地。于是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刚刚走进仕途或小康生活的庶民,无不附庸风雅。每个人其实部有他的审美溯求,不论贵贱,不分雅俗。当然对于从事书画创作的文人而言,他们在观赏真迹方面就有着更加迫切的要求。古代讯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很排斥给汪曾祺贴上“最后的士大夫”这一张标签。汪曾祺为什么会是“士大夫”,还“最后”?书画自娱?文人雅趣?讲求饮食?文笔出众?这些特色一来并非“士大夫”的必要条件,二来哪个时代类似爱好情趣的文人非文人皆层出不穷,哪儿来的“最后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18.
张希 《文物天地》2020,(3):82-87
2019年12月20日,苏州博物馆清代藏家系列展之最后一展"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拉开帷幕(图一),共展出吴门"贵潘"大房一支潘奕隽、潘世璜、潘遵祁、潘志万四世一脉所藏珍品约70件,展品以书画、碑帖为主,兼及文房小品,内容丰富,蔚为大观,可以说纯正地延续了明清传统文人之典雅趣味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齋古寳     
《收藏家》2019,(10)
正宝古斋座落于蜚声中外的北京历史文化名街——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东街63号。这是一家以经营中国历代书画、刺绣为主业的近百年老店。1944年,邱震声先生等十位仁人集资创办了宝古斋。老匾额是请书法家陶北溟先生将同治、光绪两任帝师翁同龢所书"赏古斋"修改而来,成全了琉璃厂老匾额一景。建国后,宝古斋为国家培养了年轻的继承人。他们从画的形成开始,系统学习了书画断代、书画的个体特征与时代特征,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画的“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书画作品由于保护不善受到自然或人为损害,就需对受损严重的书画作品进行修复。对画心缺损的地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补、全色、接笔等修复工序,恢复作品原貌,实现画心完整。1000多年来"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指导着书画修复与发展,使中国的书画保护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我国"修旧如旧"的理念与审美观得到西方修复专家的认同与应用。笔者通过分析"修旧如旧"的利弊,认为我们更应该不能让"最小干预"(最小介入)的修复理念占据文物修复整个领域;鉴于我国有大量尚待修复的书画藏品,笔者建议:将"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相结合,把书画保护修复档案作为书画保护科学工程的需要引入修复工作,完善"修旧如旧"理念,才能实现中国书画修复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