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霞 《沧桑》2008,(3):59-60
文物建筑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科研、美学价值,是属于人类的宝贵财富,同时,文物建筑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当前,一方面是全社会逐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文物建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旅游开发,作者提出了几项值得重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价值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认为,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  相似文献   

3.
郭静 《东方收藏》2023,(1):110-112
文物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可以兴产业、促消费、促投资,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一极。文物建筑在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延续生命、重焕生机,让城市焕发新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本文以青岛德国建筑——水师饭店旧址为例,探讨文物建筑在修缮和利用中重焕生机,让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新时代作用,使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的主要机构,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物的宣传、研究、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以及大量的纪念馆、遗址博物馆是利用文物建筑开展活动的,在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的同时,也担负着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职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所从事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收藏和研究工作及其传承任务。因而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上地下现存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现已有500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多数属于文物建筑的范畴。可以说文物建筑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护与维修工作十分重要,管理和治理好其周围的环境在今天也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文物建筑是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载体,文物建筑监测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相比其他类型的遗产要素,文物建筑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揭示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对其实施科学监测工作的前提。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契机,借助CGB技术,故宫博物院试图解决干预中文物建筑的监测难题:利用GIS来管理建筑组群层面的信息,利用BIM来管理建筑单体层面的信息,从而完整记录此次养心殿大修的干预信息,为今后的保护、管理、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同时,探索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可推广的监测方案,致力于建构故宫文物建筑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中,文物建筑的价值认知是文物建筑灾害易损性、文物建筑灾害损失评估和文物建筑灾害风险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文物建筑价值认知现状,介绍了一些常用价值评估方法;借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文物建筑价值评估数学模型以及各指标求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促进文物建筑防灾减灾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物建筑是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博物馆机构利用最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因而与文博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主要是指文物  相似文献   

10.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科学与动态保护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指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为不可移动文物。它们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这些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中,古代建筑、近现代建筑和暴露于地表的文化遗址是我们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较容易被公众认知和了解,同时也就面临更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首次将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典型风格建筑、教育、卫生、文化景观等20世纪文化遗产纳入普查视野,使文物领域“厚古薄今”的传统思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文物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深化与拓展,文化遗产内容更加丰富。山西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涵盖了17个小类,其中新品类2255处,约占近现代类别总量的36%。  相似文献   

12.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夯土基址的处理与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考古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殷墟宫殿区内发掘的夯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物,是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保护土质文物的原则和要求,经过针对相关样品的分析测试,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的处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定义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明起源与发展史的遗存精华。其中经各级政府公布保护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称为“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先人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成就的具体体现,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定价:88元。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好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它们的内涵,研究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责任。以2007年北京召开"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的主要机构,在文物的宣传、研究、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及文化遗产的概述,对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作用进行阐述,并对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文物普查是通过对文物基本情况及状态的调研普查,判断文物保护性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物普查能够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培养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奠定基础。为了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我国应在以往几次的文物普查基础上完善文物普查及保护工作。本文就文物普查及保护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李小梅 《沧桑》2010,(5):33-34
近年来,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的兴起也为经济较为落后的革命老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旅游经济相结合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依托革命文物发展起来的新型时尚旅游。实践证明,旅游与文物两者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依托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大大促进革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和奋斗历程,重新认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全民保护革命文物的法制意识和行动意识。总之,革命文物与旅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旅游会越来越"火"。  相似文献   

19.
文物普查工作既能完善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又能起到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作用。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与文明,反映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物普查不仅能够有效全面地了解掌握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要充分地发挥文物普查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不可移动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分类"指根据文物的异同,即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目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为依据,首先从政策、学者研究和实践3个方面回顾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历程,然后从文物分类的概念和原则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目前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