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拓技法     
(一)上纸法傅拓碑帖,一般是先把纸折叠好,用清水蘸湿,然后再上在刻石上,等干了再用墨扑拓或擦拓,再等干后揭下,拓本就完成了。山东的拓手,上纸多用胶矾水,此法用胶,使纸容易粘;用矾,可使上墨后墨不浸入字口。这是  相似文献   

2.
谈拓片修复     
文物工作人员把一幅有价值的碑文拓下来,它的文字部分因年久风化(特别是碑脚的文字),造成这部分文字缺损有的只有一个偏旁、有的仅有汉字四角的某一部分。怎样修复这种拓片,使它能作为收藏或陈列展出呢?现单就贵州黔西县李世杰《御祭碑》的拓片修复谈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选纸与用纸传拓铜器、王器、甲、骨等物,以前用六吉棉连纸或扇料纸。现在这种纸很少。有的号称六吉棉连纸,实际是净皮纸,较厚而粗,又有灰性。如用以拓碑帖、刻石,尚可;如拓细浅的铭文与花纹,就不清晰。过去陈簠斋所用的纸最佳,闻系吴(?)斋在南方代为定制,质细而薄。拓铜器、玉器、甲、骨等,宜尽量设法选用旧纸。如购新纸,须选薄而  相似文献   

4.
传拓技术是以纸墨为依托,使用特定工具将被传拓物体上的文字、图样、纹饰等内容拓印在纸上的一种传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拓技艺除了起到提取文献、保存资料的作用,在收藏、展示、教育等文化上的价值也逐渐彰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拓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传拓技术应当以现代审美审视其内容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风格相适应,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材料相融合,将传统技艺与更广泛更多元的社会领域相连接,满足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走现代创新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5.
《语石》一书碑版石刻的研究始于叶昌炽对石刻书法的关注,在对古今书学史融会贯通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南北朝以“书仙”“书圣”为典范的石刻碑版“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隋碑融汇南北书风与唐代书学迁流之辉煌、宋元石刻碑版书学之“榛芜”的石刻学视阈书学史观。叶昌炽书学史观的形成以“汉魏古法”作为评价石刻书法的标准,论石刻之书并没有局限于碑版一系,比起阮元、康有为等对碑版书学的研究在晚清更具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20,(8)
正一、金石传拓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且有别于以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因为它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工艺,且与该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故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传拓技艺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传拓技艺是用传拓工具将纸、墨覆盖于被拓器物,并将其上的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9,(1)
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刻成的《圣教序》碑是近两千年来书法史、美术史、手工艺史上的一件著名杰作。原石保存在西安碑林。但经过历代捶拓,已经屡有损伤了。1972年,在碑林石碑的石块缝中发现南宋时代的整幅拓本,且无论这在《圣教序》的流传拓本中是迄今所见的孤本,即在一般的汉唐碑版中,像这样的宋拓整幅也是极为罕见的。在影印技术还未发明的时候,精美的书法,想要制成复本,只有两途:一是用油纸、蜡纸在原件上把它描下来,这叫作嚮搨(后世多误作響搨);一是把写在石上的字刊刻  相似文献   

8.
碑林生辉     
兰州碑林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峰,主要陈列着从陇原在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汉,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  相似文献   

9.
《文献》2021,(4)
汉石经《鲁诗·大雅》诸篇的诗次是近代以来石经研究者与经学研究者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前辈学者的努力下,随着石经残石的渐次出土,《鲁诗·大雅》中《生民之什》的碑版与篇次已愈发清晰。而通过对《鲁诗》校记残石的缀合,则可进一步复原出汉石经《鲁诗·大雅》"第三什"的篇目与诗次,整个《鲁诗·大雅》的分什情况亦因之而基本明了。在此基础上,结合汉石经碑图复原的阶段与历史,可以发现,上海博物馆藏《鲁诗·大雅》残石在碑版上与新出土汉石经残字相矛盾,观其行款,基本确定此石当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面世后据其碑图排列所作的伪刻。  相似文献   

10.
关中乃金石渊薮,惟传统则往往重唐以前而轻宋以后,这自然是与其在秦汉隋唐间的历史文化地位相关.秦汉去今已远,且刻石之风未尚,然隋唐犹逝逾千年,久远湮沉之碑版,同样如星凤而稀以为贵,故有墓志之出土而不以为奇,但见碑版之重现而注目有加.笔者尝两度访碑澄城,于此三辅之左冯翊名县得见新出唐代墓碑一通,乃睿宗文明元年(684)刻立之<西州司马吴信碑>.  相似文献   

11.
<正> 河北省博物馆存有一批历代拓片,数量较大,但尚未定名和确定时代。为了作好这些拓片资料的登录工作,自1988年开始,我们陆续地整理了2200余份拓片。这些拓片来自全国各地,种类繁多,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书法史的珍贵资料。我们从拓片资料整理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撰写此文,就教于专家及同行。 一、拓片资料整理的意义与要求 何谓拓片?拓片是指那些“以湿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印刷品。”历代的拓片在博物馆藏品中是一个重要类别。拓片种类繁多,包括碑、墓志、摩崖刻石、石经、佛经刻石、经幢、造像铭文、以及刻帖和游记刻石、画像石、画像砖、碣、塔  相似文献   

12.
雒长安  李爽 《文博》2004,(1):12-19
中国古代树碑立石的习俗,远起于三代。当时的碑石用于识时、辨向、栓牲和下棺。西汉之后,碑版石刻逐渐有了一定的形制。“臣之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见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名谓之碑也”(释名·释典艺)。东汉郑玄注《仪礼》:“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13.
河南开封陈留发现北宋二体石经一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10月下旬,开封县陈留公社农机修造厂在基建施工中发现碑石数件。其中一件为篆、楷两种书体的古碑,出土于前陈留专署大礼堂地下墙基部分。这件古碑为北宋嘉祐石经中《周礼》的第一块经石。碑版比较完整,碑面虽有剥蚀、脱落,但大部文字完好。由这块经石可以推想《周礼》经石的规模和碑面写刻的形制。北宋嘉祐二体石经始刻于仁宗庆历初年,竣工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历时二十多年。所刻石经有《易》、《诗》、  相似文献   

14.
传拓,即选用特定的工具、纸、墨把碑碣、金石、竹木、牙骨等质地较硬的器物上所刻的文字或纹饰拓印下来,从而形成拓片。它能客观如实地反应其物质状态,故是文物博物、考古研究、陈列展览、史学运用及书家借鉴等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代影相等科学技术虽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始终难以取代这门古老的传统技术。当重要原碑刻或器物的文字、纹饰被损坏或者失传,拓片不仅成为珍贵的艺术品,而且还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此,传抗在文物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工作。我国传拓技术起源较早,权舆隋唐,盛于两宋,发展于明…  相似文献   

15.
清光绪初年在重庆巴县木洞出土了“枳阳府君碑”,当时书坛引起轰动,学子争相拓摹碑文。 此碑的全名为“巴郡察骑枳阳府君神道碑”。古人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该碑文字部分宽40厘米,高35厘米。碑文7行,每行7字,全文为:“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阳府君之神道,君讳阳,字世明,涪陵太守之曾孙、隆安三  相似文献   

16.
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北京八景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拓碑建亭,将御书的“卢沟晓月”四字刻在碑上,立在桥头。大凡月总和“夜”连在一起,何以卢沟偏以“晓”月闻名?下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7.
《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一部工程巨大的集字碑,它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此碑的艺术价值、内容及怀仁为此碑所付出的巨大劳动,前人、今人都有许多评介,这里不再赘述,只谈谈流传下来的它的拓本之一"墨皇本"圣教序(见图)。 "墨皇本"圣教序近年曾屡见文章提及。张彦生同志在《文物》1963年3期《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拓本概述》一文中列举了许多拓本,"墨皇本"亦在其内,并称:"崇恩旧藏,称墨皇本,白麻纸,拓工精,用墨重,字肥润,可惜经过重装,字口破伤,多出现纸毛"。又,章归在《文物》1979年1期《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整幅的发现兼谈此碑的一些问题》一文中,称"现在流传的最早的宋拓本,要推清代崇恩旧藏的‘墨皇’本。……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经济发发展,纸张和墨等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增加了书籍的需要量,单靠抄写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读书的需求,至唐朝进,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雕版印刷术与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着渊源关系,它是盖印与拓碑方法结合演变的产物。 据史籍记载,私人印章起源于周末,国玺则始于秦始皇、通行于汉代.起初,印章的使用方法是捺泥封,东晋以后改为印色(通常用红色).印章上刻的字,也由凹入的阴文.演变成凸起的阳文,以后又发展为反刻,印下来的就是正写的文字.  相似文献   

19.
(一) 某碑拓本的时代,一般根据碑中某字存、某字缺来断定。但同时必须全面了解此碑的历史、各时代碑文之存佚、前人的考证过程和结论,还要从书法角度看全碑书势,比较各种拓本的纸墨和拓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字体的风格神韵。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本宋拓九成官醴  相似文献   

20.
成洪燕 《收藏家》2004,(12):16-20
清代中期,随着湮没于荒野千年的碑版的出土,书坛兴起碑学之风,出现了一批碑派书家,他们将秦篆、汉隶、北碑的书写技法和意韵融入书法创作中,形成一种异于宋元以来帖学传统的“碑派书法”。岭南书坛的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在阮元首倡碑学后,政治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写成集碑学理论之大成的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倡碑抑帖,发出了振耳欲聩的变革书坛的呼声,岭南书家风从,出现碑学中兴局面,但是一部分书家仍旧坚守传统帖学阵地,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法书作品,正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