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刘基 《丝绸之路》2013,(5):5-5,F0002,1
<正>2011年11月,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甘肃画院调研时指出,敦煌是世界顶尖级的文化资源,画院应该把画家们组织起来,围绕敦煌这个艺术主题,统一策划,在题材、材料、技法、特色、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敦煌画派"。2012年2月,中国美协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甘肃打造"敦煌画派"这一命题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2年3月由甘肃画院精心策划、以敦煌精神为支撑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一年,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敦煌市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化和旅游名片,是甘肃省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甘肃西部重要的门户城市。所有这些条件都决定了今后敦煌市的发展策划和战略设计,敦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提升水平等,都必须站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全球平台的高度,以打造世界超级文化和旅游平台为核心,重新思考敦煌市的再认识、再开发、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甘肃必须抓住的最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甘肃段是集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文化战略平台,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做出打造“敦煌画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是对甘肃省情和甘肃美术现状的客观分析与宏观把握基础上做出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方志工作的职能,探索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与方法。结合围头村的村情村史,从"融入史志元素,提升文化内涵""利用地情资源,展现地方特色""发挥职能优势,助推乡村发展"三个方面助力围头村打造"战争与和平"和"两岸一家亲"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海峡文化交流品牌。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2013,(5):27
2013年7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仪式暨首届丝绸之路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主办,以"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紧密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相似文献   

7.
金蓉 《丝绸之路》2013,(20):50-5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战略平台,建设目标与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产业发达区契合,对其进行旅游形象设计不仅有利于促进甘肃文化产业建设,对旅游产业的升级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萍 《攀登》2013,(2):1-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青海"两新"目标和"三区"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石窟遗迹众多,形成了一条著名的石窟艺术长廊,被称为“石窟之乡”。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研究甘肃丝路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传播优秀的丝路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石窟文化为例,分析和探讨了甘肃丝路文化的学术研究现状和外译价值,提出了甘肃丝路文化对外传播与外译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构想和实施建议,以期助力甘肃丝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语言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做出打造"敦煌画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是对甘肃省情和甘肃美术现状的客观分析与宏观把握基础上做出的顶层设计。敦煌拥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散落于世界各地的5万多卷经书经画,迄今1600多年历史,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美术宝藏。学习、继承我国古代美术大师工匠传世之作,对于创作出更多具有甘肃精神、甘肃风格、甘肃特色、甘肃气派的精  相似文献   

11.
如何精心打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平台,加大其辐射外溢效应,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互鉴,文中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笔者认为,文博会应始终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引领,共商共建共享,倡导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文博会的议题设置及高端论坛选题应常论常新;应深化文博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应更多地举办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应通过文博会促进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媒体的长足发展;应进一步发挥好文博会"民相亲""心相通"的桥梁作用。同时建议将敦煌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为例,根据地方志工作的职能,结合围头村的村情村史,从"融入史志元素,提升文化内涵""利用地情资源,展现地方特色""发挥职能优势,助推乡村发展"等三个方面,助力围头村打造"战争与和平"和"两岸一家亲"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形成海峡文化交流品牌。探索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华夏"与"文明"两词均出自《尚书》。华夏文明的起源、组成、传承发展是其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华夷之辨"每出现一次,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因而甘肃也逐步进入华夏文明圈,且秦安大地湾一带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不同时期的时代文化、体系完整的专题文化、数目繁多的"华夏之最",其具有源头性、多样性、过渡性特征。华夏文明的时代价值已发展为"彰显基地"建设,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中,甘肃起到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敦煌烹饪学是敦煌学的分支学科——敦煌文化学中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探讨的是千百年来敦煌菜肴的结构组合、原料处理、制作方法、口味特点以及餐饮习惯等方面的实践、规律及其演进发展。敦煌饮食烹饪融合东西南北、兼收外国成分,这既是敦煌饮食烹饪的特点,也是敦煌饮食烹饪的优点,体现着敦煌烹饪自始至终不断突破局限、趋向开放的特性。甘肃若从餐饮着手,着力打造敦煌美食文化,把敦煌菜、敦煌宴做强做大,就一定能成为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兰州大学应扛起这杆大旗,把"餐饮强省"列入甘肃经济发展目标,创立餐饮学院,在新时代用新思路去发展,从而真正将敦煌餐饮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正1.2012年7月,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把敦煌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2.2013年2月19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3.2013年12月,甘肃向国务院上报了申报报告。4.2014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致函甘肃,要求切实做好博览会落实工作。5.2015年6月30日,甘肃向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了申办报告。8月3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复函同意。  相似文献   

16.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敦煌文化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北有马鬃山,南有祁连山,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绿洲周围多戈壁和沙丘;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重镇。汉代起敦煌是  相似文献   

17.
千年敦煌     
Wang Yanlin 《丝绸之路》2014,(11):177-177
“千年敦煌”项目的设计思路,是以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基点。以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主旨.立足敦煌,着眼世界.将敦煌打造成世界文化的交流、汇集、研讨中心.带动河西走廊由古代丝绸之路而升华成为当今时代的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项目建设将以古今文化结合、中外文化结合、养生与地域结合、科技与商业结合的形式.通过最前沿的科技.最先进的商业模式,达到敦煌有限资源无限利用,有限交通无限游览.有限经营无限消费,  相似文献   

18.
正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落户甘肃的重要依据是甘肃在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那么,甘肃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段?笔者认为有十个最重要的理由。一、甘肃地处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位居丝绸之路枢纽地带,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乃至整个甘肃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前沿资讯     
《丝绸之路》2011,(5):77-80
甘肃打造三条旅游线路未来旅游或将"焕发青春""十二五"期间,甘肃不仅要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游线、大香格里拉游线三条国家精品旅游线路,还将破除瓶颈,加快完善旅游交通建设。甘肃省于2010年制定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到如上计划。  相似文献   

20.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夏是十一世纪初——十三世纪初(1038—1227年)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藏等兄弟民族在今宁夏、陕西、甘肃和内蒙西部一带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自公元1038年(宋景祜五年)赵元昊称帝,到公元1227年灭于蒙古,共存在一百九十多年之久。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还保存着一些西夏时期修建的洞窟。这些西夏洞窟中的壁画和题记,是我们研究西夏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