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峰 《神州》2014,(15):120-120
风格翻译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整体把握。风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要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握,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本文探讨《大瑟尔》最高层次上的风格翻译再现问题,解读译者是如何运用风格翻译方法达到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怪才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  相似文献   

3.
侯晟 《神州》2014,(17):143-143
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霍米·巴巴和韦努蒂等人对翻译作为抵制宗主国文化的工具的论断,探讨了广为流传的新标点和合本圣经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雅歌》一书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哪些维度抵抗了西方文化霸权,维护了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宁件桃 《神州》2014,(6):147-147
王佐良先生翻译风格典雅庄重,风格优美,耐人回味,意境隽永。他继承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之翻译观,认为翻译应做到“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该思想贯穿于其译作之中而体现出其翻译风格之独特语趣美感与耐人回味的隽永意境。王佐良先生的翻译风格可概括为“忠实达意”与“优美雅致”。  相似文献   

5.
庞博 《沧桑》2009,(4):254-255
许建忠教授的新作《翻译生态学》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她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以铸先生开始翻译希罗多德《历史》时,孩子还很小,在儿女的记忆里,父亲翻译之流畅有如抄书。等他们再长大一点,从父亲堆满屋予的海量藏书里抽出一本,看懂的也只有插画。  相似文献   

7.
从本意上说,希罗多德的""一字与"历史"无关。它是探研和究诘的结合。柯林武德说:希罗多德没有继承者。其实,这一论断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后来的希腊史家修昔底德、色诺芬虽然没有承继希罗多德"探研究诘"的风格,但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特奥弗拉斯图斯却承传了希罗多德的传统,并分别撰写了《对动物的探研究诘》以及《对植物的探研究诘》。他们是希罗多德真正的后继者。深刻挖掘希罗多德《历史·序言》的本质内涵,重新审视希罗多德研究的对象,探索溯源希腊史家独立精神的确立,是本文的重点与关键。  相似文献   

8.
陈述军 《文史月刊》2012,(Z3):33-34
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对廖美珍翻译的《在亚当之前》进行分析,认为廖译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思想内容,而且译出了其审美品质,流畅优美,传神入化,是一部"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成功译作.  相似文献   

9.
贵州现当代彝文文学翻译以当代的成就最大.现代的有罗文笔翻译的《爨文丛刻甲编》最为著名,当代则以王子尧翻译的《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王继超等翻译的《彝族源流》《彝文金石图录》和王运权等翻译的《西南彝志》最为著名.翻译机构中以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成就最大.翻译的主要是彝文古籍,包括少量口碑文献.今后要从四个方面开展贵州彝文文学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水浒传》的翻译问题。作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为探讨典籍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这种研究摒弃了译者"隐形"的观点,突出了译者的性别身份地位,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和意义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考古学也不例外。在这个时候非常高兴地见到文物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科林.伦福儒等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从翻译队伍的组成名单可以看到,文物出版社对翻译本书的高度重视,汇聚了今天中国在中西考古交流方面的精英。从出版的书也可以见到,它的翻译、印刷都是非常高质量的,也是中国近年来一部难得的、最大的考古译著。本书涵盖了现代西方考古学的基本观念和看法,以及他们的考古学结构,是一本不可多得全面、系统了解西方现代考古学的好书…  相似文献   

12.
赵瑞 《丝绸之路》2012,(10):63-65
《阿Q正传》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进行作品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空缺现象。本文拟从文化空缺的角度,对《阿Q正传》维译本中文化空缺的翻译进行分析,发现翻译中存在的不足,以求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为翻译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3.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在国内具有独特的地位。弘扬甘肃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红色民俗文化,对外推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促进国人树立文化自信。《陇东红色歌谣选译》是陇东红色歌谣的首次英译,本评介逐章探究了此英译本的英译内容、翻译策略、翻译原则以及现实意义,并从词汇、音韵、句式、修辞、语言风格及文化信息等六个层面阐释了译本的翻译特色,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传统文学形式及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赏析,使传统文化真正地保留下来并且得以传承,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袁梦 《神州》2014,(8):150-150
《论语》是被国外学者翻译的最多的中国经典名著之一,尤其以英文翻译居多。本文以理雅各和韦利两者的《论语》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风格和核心词汇的翻译两方面,对二者的英译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王静洁 《神州》2013,(23):154-154
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强调翻译是由其目的决定的,而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其最终目的是使目标语观众可以更好的理解影视作品.因此目的论对于指导影视字幕翻译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在对功能目的论进行简述的基础上,以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分别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剧字幕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巴一熔 《古今谈》2004,(4):10-13
巴金1928年从法国回来,黄源1929年自日本归国,两个学青年在上海会合,从事写作和翻译。巴金以创作为主,也翻译,后来和吴朗西在上海开办了化生活出版社。黄源以翻译为主,后来到鲁迅、茅盾领导的《学》和《译》期刊作编辑工作。1927年,黄源在劳动大学、立达学园为鲁迅的演讲作记录,  相似文献   

17.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1995年人民文学版)用现代民歌的形式翻译《诗经》作品,既逐句紧扣原诗的意思,又尽可能地保存了歌谣的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是《诗经》译文中的上乘之作。惜余先生缺乏音学知识,注音多有讹误;本文仅就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整理,将这些错误归纳为四类,并对每一个音误加以分析纠正。  相似文献   

18.
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深入,译者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简单回顾,粗略探讨译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享有的自由操纵空间。译者的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因受到不同的束缚而有不同的体现,其实质是制约下的一种变通与创造。  相似文献   

19.
陈昉 《丝绸之路》2011,(16):85-87
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电影翻译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采用法国释意派达意理论的观点,即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选择了三部中国观众熟悉的法国电影《虎口脱险》、《两小无猜》、《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它们的中、法剧本为语料库,试图证明这一观点在电影翻译中也是最重要的准则——电影翻译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并通过对电影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声音、画面的分析,提出电影翻译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沉默也是一种言说——论梁启超笔下的严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严复和梁启超是两个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一个着力译书,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堪称理论之源;一个致力办报,传播西方文化,堪称舆论之母。但是二人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微妙。以往学术界针对严复在清末民初讽喻和指责梁启超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梁启超的反应基本未予涉及。本文从梁著《清代学术概论》入手,于不疑处起疑,借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将梁启超与同时代其他学者进行比较,力图勾勒出梁氏著作在论及严复思想时存在的凹陷现象,并分析了梁启超对严复批评保持沉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