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十一面观音鎏金铜造像天水市博物馆有一座十一面观音造像,本为天水水月寺的传世品。水月寺原为陇右名刹,据传创建于隋初,重建于唐会昌元年(841年)。"文革"破四旧时从大殿墙角下出土了这尊十一面观音鎏金铜造像,疑为唐武宗灭佛时所埋。该造像高81厘米,造像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四层七宝台,上层为十一面观音立像(见图1)。整件造像由青铜铸造,浑身鎏金,显得高贵典雅。菩萨头戴天冠,生六臂十一面。以前误以为  相似文献   

2.
甘肃馆藏十一面观音铜造像的造型风格●花平宁十一面观音,见于石窟、佛寺内的石雕、泥塑造像及壁画;也见于金铜造像,而金铜造像多被博物馆收藏。在众多佛教神祗中,十一面观音为密宗六观音菩萨之一,是僧俗极为崇奉的神祗。标准造型的观音菩萨称为圣观音,常见多为手持...  相似文献   

3.
传佛教中的供养神,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身形中,又以十一面观音这一身形传入的为最早,据《西藏王统记》载,当年松赞干布(617-650)为了寻找自己的本尊神,曾派化僧去南印度等地,请来了十一面观音等像,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神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经传入,经中也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一-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  相似文献   

4.
<正>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清代佛教艺术珍品馆》陈列的铜鎏金十一面观音,铜铸佛母,金蝶佛树,紫檀木雕刻十六罗汉插屏等器物,无论从造型工艺,还是审美角度或宗教意识来审视,都可称得上是佛教艺术之精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历史的回顾。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观音即观世音的略称,佛经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救世之最切者。当众生遇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法华经·普门品》),应机种种化身,前往拯救解脱,故有十一面观音之说。十一面观音(照1),铜铸立像,五头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主旨是对唐代佛教美术的图像学解读。通过对七宝台雕刻的七件十一面观音图像的讨论,追溯观音图像的产生与七宝台佛塔的匹配过程,进而发现相同的图像结构可能具有迥然不同的内涵,具体的社会背景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的意愿往往在背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信息窗     
天水师范学院成立陇右文化研究中心陇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孕育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陇右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域文化研究高潮迭起,成果斐然。为此,地处陇右腹地的天水师范学院以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为己任,于2002年6月28日成立了“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以陇右文化研究为纽带,团结和汇聚院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形成开放式的陇右文化研究主干队伍,承担起研究、开发陇右文化的学术使命,使天水师范学院成为陇右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信息咨询中心,从而为开发陇右文化资源,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甘肃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和学院学术事业的发展,发挥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的服务功能。陇右文化研究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多学科兼容交叉、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鉴于陇右文化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中心初期的任务是在近三年内将以陇右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重点,以开发《陇右文化数据库》为目标。为院内外、国内外从事陇右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单位提供完整、系统和便捷的资料信息平台。数据库将充分利用现代...  相似文献   

7.
天河注水     
陇右地区的另一座丝路重镇就是天水。天水最初为秦于前266年所置邽县,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114)从陇西郡中分出置天水郡,东汉更名为汉阳郡,三国时复名天水,先后分属蜀、魏。西晋时置秦州,治所上邽(今天水市),唐以后属陇右道,为陇右秦州。秦州之名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以后,改秦州为天水,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正>《秦早期的历史研究》是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雍际春教授新近完成的专著,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8月推出。作者长期从事陇右文化、历史地理和早期秦史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果,相关专著如《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在学界早有影响。本次面  相似文献   

9.
《西藏人文地理》2006,(6):103-103
观世音菩萨藏语称“坚热斯”。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的种类及变化身很多.但主要有六种.即:马头观音、千手观音、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合称六观音。  相似文献   

10.
在藏传佛教供养体系中,观音的供养最为流行。而对身形众多的观音供养像进行基本的辨识,是佛教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是对观音众多身形之一“世间尊”的辨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意在考订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观音周边为观音救难图,特别与观音救八难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十一面观音     
<正>在承德外八庙所藏文物中,以佛教造像为最多,其形态、质地、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了清代造像工艺的精湛水平。2003年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上展出了一批外八庙所藏文物,其中一件十一面观音像堪称佛教造像中的艺术珍品。该造像通高139厘米,青铜质,面部鎏金,为清宫廷造像。整体由两部分插接组合而成,下为须弥座,上为观音立像。  相似文献   

13.
谯慧 《收藏家》2012,(12):69-72
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滇密"阿咤力教崇拜的主要圣像。阿嵯耶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圣",意为"圣"观音。又因多产于大理国时期,也称"大理观音"、或者"云南观音"、甚至称"建国观世音"。这类观音成为滇密中比较有特色的观音。南诏、大理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要道,佛教随之传入境内,内地传入汉传佛教、西藏传入藏传佛教、东南亚传入上座部佛教,形成了各派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北魏佛教受凉州佛教及其它十六国佛教影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文成帝复兴佛法直到北魏灭亡,佛教持续兴盛.以云冈、龙门等为代表的大量石窟寺的营建,以及其它佛教遗存都是北魏佛教发展和兴盛的实证.泰州一带,麦积山石窟也开始大量开凿,终成为陇右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成为陇右佛教的中心.史料中高僧的活动、地方官员的奉佛以及佛教势力的增长等,都表现出秦州佛教的发达,并且与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唐朝前期,黄河中下游的富庶农耕区和陇右东部可以养育马匹的半农半牧区,犹如国家强盛的左右臂膀。及至"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唐之右臂断绝;河北与江淮间藩镇割据抗命,唐之左膀近乎瘫痪,帝国雄强气象,无由再振。从军事地理角度观察,陇右失陷对唐后期京畿安全的直接影响是关中暴露,京城危迫;党项部落东徙,扰攘关中十余年。间接影响是陇右的监牧丧失导致"马政"剧衰,若干羁縻府州及其部落兵损失,致使唐朝骑兵软弱,军力下降,综合国力严重削弱。而唐朝保卫京畿,缓解危机的重大措施,就是将关内道的军防重心从北面转到西面,即建立起京西、京北八镇军防新体系,阻遏戎寇,历经80余年顽强抗御,终使关中免沦左衽。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5,(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朝代。山西是李渊父子夺取政权的发祥地;李唐王朝建立后,山西又是维护封建中央政权的重要支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处于重要地位。 (一) 唐朝初、中期,在山西进行的关系全局的大规模战争有三次。第一次战争是消灭刘武周的割剧势力。 唐朝定都长安以后,面临的形势是:陇右的土豪薛举在甘肃天水自称“西秦皇帝”,晋北割剧势力刘武周被突厥封为“定扬可汗”,隋末的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在河北建立夏国,隋朝的残余势力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国皇帝”。唐王朝要想统一全国,就要逐步消灭各地地主武装集团,镇压农民军。  相似文献   

17.
解放三十多年来,在白族观音故事研究中,有一种带普遍性的倾向,即不承认或变相否定印度佛教文学对白族观音故事的积极影响。我们认为,尽管白族观音故事积极、进步的成份,主要是古代白族劳动人民的创造,但也受了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当然,印度佛教文学也给白族观音故事带来了消极影响,但由于对此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就着重  相似文献   

18.
<正>千手观音传入中国在唐朝鼎盛时期。开元八年,南印度僧人金刚智应天竺国王之请,来到长安,成为大唐国师,他积极从事密宗经典的翻译,大肆传授密法,令密宗一时流行中国,密宗的千手观音正是此时出现的几种佛教造像之一。在我国众多菩萨形象中,观音要比飞天及其他佛像在民间受信仰范围广泛得多。观音菩萨中最为独特的又属千手千眼观世音。所以,对于千手观音造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整个佛教菩萨形象的历史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9.
佛道两教是在唐五代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的宗教形式,对各类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陇右地区是佛教东来经过的第一个地区,道教也在陇右地区得到广泛发展,两种宗教形式在陇右地区的传播对陇右唐人小说创作主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陇右唐人小说作家中,大多数作家的作品无论从题材、主题,创作方式等方面都打上了佛道两教的烙印,表达了创作主体对...  相似文献   

20.
从考古看丝绸之路祁山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北经陇南通向陇右天水地区的祁山古道,是四川与黄河流域沟通并通向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的重要的通道之一,但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忽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逐渐形成了一条以渭河上游的天水为中心.东连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乃至中原,南经陇南至川北嘉陵江上游,然后经涪江、成都平原、大渡河下游至云贵高原西北的彩陶文化传播线路。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夏文化、西北寺洼和早秦文化经天水、陇南与早蜀文明发生了密切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在区域交通的基础上,文化传播线路形成了川蜀经陇南、天水与中亚、西亚、北亚地区联通的国际贸易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