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在浩瀚无垠的西北高原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舞蹈,它就是兰州太平鼓舞。一场舞姿优美、气势磅礴的太平鼓舞,舞碎了母亲河上的粼粼波光,舞醒了白塔山上的朵朵野花,舞亮了华夏都市的万家灯火。它燃起我对这片美丽的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美好向往。兰州位于九州山下的黄河两岸。走近它,亲近它,你会发现,这块充满神奇魅力的天堂,不但蕴藏着悠远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灿烂的文化,而且随处可听到舞了600多年的太平鼓舞。兰州是太平鼓舞的起源地。兰州市博物馆里保存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它是鼓的  相似文献   

2.
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也是民间体育形式。据考,起源于原始部落时期。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木鼓或皮鼓,另辅以锣、钹、唢呐、二胡等。表演时,舞者以尺许木棒或徒手击鼓,也有他人击鼓伴奏的。舞蹈动作多模仿种田、插秧、晒谷、织布、挑花、淘米、梳头等生产、生活动作,还有模拟猫儿洗脸、狮子滚球、猴子戏鼓等及表现武功健身的翻跳滚打、推挡擒拿等。苗族鼓舞舞汇丰富,种类繁多,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如“跳年鼓舞”、“踩鼓舞”、“略高斗”(汉语称“木鼓舞”)、“简子鼓舞”、“团圆鼓舞”、“凤凰鼓…  相似文献   

3.
《山茶》2011,(8):36-36
蜂桶鼓舞是双江地区布朗族独具风格的传统舞蹈,因以蜂桶鼓——这种在形状上描摹民间养蜂所用蜂桶的打击乐器为主要道具而得名。演出时,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毛巾。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12,(10):29-29
每年10月份,南宁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旅游活动,期间游客可以参与到南宁最具地方特色的节日,并欣赏大型民歌、民族活动演出。这时的南宁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盛装的壮乡男女与中外歌舞集一堂,整个城市荡漾着民歌的悠扬旋律,而抛绣球、板鞋舞、抢花炮、踩风车以及多彩的的民间舞蹈更是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张文璇 《东方收藏》2024,(2):107-109
作为长袖舞一种杂技化的延伸,盘鼓舞是汉代乐舞中颇具艺术价值的典型。汉画像中栩栩如生的乐舞形象,不仅再现了时代风貌,更为汉代盘鼓舞的研究提供了图像依据和形象映射。利用图像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现有出土的汉画像石与拓片图像等实物资料进行细致考察。文章通过对汉代盘鼓舞艺术风格和身体叙事的具体研究,探寻汉画像中盘鼓舞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文化,力求还原盘鼓舞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6.
周新宸 《丝绸之路》2011,(24):50-51
本文以甘肃兰州特有的说唱艺术——兰州鼓子所具有的基本文化属性为依据,从兰州鼓子的历史演变、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众层面的需求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对兰州鼓子的社会音乐文化功能作了分析,并提出在当今艺术市场不断繁荣的大环境下,如何使兰州鼓子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是地方文化部门和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西周甬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3月,浙江省萧山县所前公社杜家大队社员开山时,在小东山西坡离地面60厘米深处发现一件西周青铜甬钟(图一)。钟通高41.5、甬长13.5、钲长17.6、鼓长10.4厘米。铣间24.2、鼓间17、舞修20.1、舞广15.3厘米。枚形较尖,长1.8厘米。绳索形半环旋。干部正背两面都饰以圆目凸出的细线饕餮纹。舞面饰"线刻式"云雷纹。枚篆交界和钲边饰连缀乳纹,每行乳纹以细线框边。钲中纵线一条。篆部似为变体雷纹。鼓  相似文献   

8.
<正>一河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东汉盘鼓舞画像砖~([1]),系早年在新野汉墓中出土。该画像砖为实心,略呈方形,长39、宽40、厚4.7厘米。此画像砖以高浮雕手法,刻画出汉代七盘舞的生动场景。画面左侧一女伎,头梳高髻,身着长袖羽衣,双手各曳长巾,细腰如束,下穿喇叭口长裤。女伎足下置盘六枚,作三角形排列,旁置一鼓。女伎双臂高举,长袖翻飞,一足踏  相似文献   

9.
兰州鼓子各方保护力量间因“政见不同”而表现的猜忌、矛盾和冲突行为使整个保护工作陷人困境。本文通过对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各方力量的原始博弈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调试原始博弈以构建最优效率的协调博弈。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构建协调博弈的“中介缓冲”合作模式以及参与动力。  相似文献   

10.
霍占营 《沧桑》2013,(2):188-190
汉文化博大精深,汉代的音乐舞蹈不但发扬光大了先秦时期的艺术之美,还兼收并蓄,融汇了其他民族及外域民族的艺术精髓,彰显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以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为代表的舞蹈形式,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中华民族乐舞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托利     
托利托利,满语,汉译为"铜镜",本为生活用具,女真人最早用于歌舞表演中。初为舞台道具,在演出大型节目时,由五、六个艳装女子,站在后边,各拿两面铜镜,忽高忽低地晃动着,镜光闪烁,以制造热烈气氛,增强舞台效果。后来,发展成为民间打击乐器和《托利舞》(即《...  相似文献   

12.
叶其峰 《收藏家》2002,(8):54-55
在我国古代印章中,有一类称作肖形印的印章,方寸之间,古人以其精巧的雕工,刻画出无数生动精美的人物、动物、花鸟虫鱼。它是古代最小的浮雕、画像,韵味无穷,令人赞叹。其中汉舞乐百戏肖形印,更是汉代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汉代著名的舞蹈、百戏、在肖形印中几乎都有反映:盘舞。见干(图1)右上角。舞者足下有二扁状物,乃汉代盘舞中特有的盘的肖形。盘舞又称七盘舞,舞时七盘摆放地上,中配一鼓或两鼓,舞者舞跃其中。盘舞图像又见于沂南画像石及四川彭县出土的盘舞图画像砖。不同的是,沂南画像石有七  相似文献   

13.
灯舞     
正灯舞(东至花灯舞)是流行于池州市东至县的民间舞蹈,为十余种花灯的合称。部分灯种根植于本乡,部分经外地流传而来。多家族式传承,以家族为单位,同族村民组成演出队伍,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盛世。通常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结束。灯种不同,  相似文献   

14.
苏红 《纵横》2002,(12)
38年前,我这个14岁的少先队员、北京女一中的初三学生,有幸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坐着看整场演出的最幸运的演员 这是一场空前浩大的演出工程。万人大会堂拆除了一部分座椅,扩出了宽28米高18米的全国第一大舞台和第一大乐池,两侧搭建的半圆形合唱台可容纳千名合唱队  相似文献   

15.
建鼓由宗教礼仪、巫乐征战到世俗表演至建鼓舞的演变轨迹,充分体现了汉代健朗明快、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6.
《红旗歌》是华北大学文工三团在建国前夕代表解放区文艺战士向全国首届文代会献礼演出的大型话剧,当年获得很大成功。在北京公演后又到天津下厂巡演出。后来上海演出此剧达140余场;南京也大大突破了该地话剧演出的售票纪录;以后兰州、重庆等大城市也相继上演。通过此剧的创演,使三团一批年轻同志奠定了毕生的创作道路,结下了终生难以割舍的情缘。参加红旗歌的演出,可以说是我艺术生命历程中的黄金年龄段。受命写完团史资料交卷后,一种缱绻的幸福感、欲罢不能。执笔又写此篇,献给亲爱的祖国庆寿,纪念红旗歌首演50年。暂留老区完成新任务19…  相似文献   

17.
《神州》2006,(3)
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许多民族能歌善舞,常常以歌代言。三月三歌节、春堂舞、火猫舞、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等都独具风情;侗族的“抢花炮”、仡佬族的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踩堂、京族的唱哈节、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上刀山、下火  相似文献   

18.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鼗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相似文献   

19.
秭归县周坪乡怀抱石村社员,于1985年元月9日在村西北羊地方搬石造田时,发现铜甬钟三个,已送交县文化部门。甬钟出土地点为乱石地(图一),三个甬钟大小重量均不相同。I式:(图二)通高29.5厘米、钲长10.3、鼓长7.7厘米。铣间15.5、鼓间12、舞修13.3、舞广10.2厘米。钲面左右两区各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狂欢,多在节日里。节日里的狂欢,总伴着红艳的灯彩。 凡喜庆时节,中国民间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习称“灯节”的元宵节,尤其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流光溢彩的狂欢之节。届时,城乡处处花灯竞放,焰火满天,鼓饶沸作,歌舞骄阗,神州万民沉浸于灯山舞海的欢乐气氛中。中秋时节,民间也有称作“赛秋灯”的兴灯之俗,昔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