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元寺     
归元寺是湖北汉阳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刹,坐落于汉阳城西5里,即今汉阳区翠微街横路5号。归元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其开山祖师为白光和主峰两位高僧。白光、主峰是浙江川长兴县雉城人,出家后云游四方,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到汉口十方庵挂单,随后又寄锡于汉阳兴国寺,在汉阳遇当时定南王、镇守粤西大将军孙延龄的麾下孙耀先、戴天成、吕克孝、郝廷瑞等居士。孙、戴等人有意捐资为白光、主峰创立梵宇,以嘉其一心研读藏经,操志艰苦。其时汉阳凤山门外有一处称为“汉西一境”之胜景的葵园,此园系曾任明末华州牧的汉阳人氏…  相似文献   

2.
汉阳印象     
二十年前.我对汉阳的感觉大抵只有在武汉三镇中最弱小,除了对古琴台、晴川阁、动物园、归元寺、钟家村稍有好感外,几乎没有什么汉阳印象。后来因工作关系了解汉阳、熟悉汉阳,进而深深爱上了汉阳。现再谈汉阳印象,以资如同二十年前的我一样不太了解汉阳的朋友走近汉阳。领略汉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洗礼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在神话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与其妻涂山氏婚姻并不和谐,时常有矛盾发生,晚年之时的大禹还将王位传于伯益,而并不传于才能出众的启,从两方面看,启很有可能不是大禹的亲生之子。  相似文献   

4.
<正>“大武汉”一词的频繁运用,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内涵体现的是城市地位,尤其是经济体量的重要性。从“武汉”到“大武汉”,其历史渊源可谓草蛇灰线,有迹可查。“武汉”源于江汉朝宗的“双城”现象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长江中游江汉朝宗之地,汉阳出现却月城、鲁山城,武昌出现夏口城,首现长江两岸对峙的“双城”现象。双城现象前后延绵千年,到唐宋时期的鄂州城(今武昌)和汉阳城臻于鼎盛。  相似文献   

5.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阳、汉口的联称,今统称“武汉”。 三镇之中,武昌发达最早,“周彝王时,楚子熊渠封子红为鄂王”,周代即为繁居之地。武昌依江,古名“鄂渚”,又称“江城”,屈原在《楚辞》“涉江”一章中,曾叙述过他当年游鄂渚的情景。“江城”,江夏县城的简称,唐李白诗中有“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汉阳依山,古名“大别”,相传大禹治水至此,龟山麓曾有柏树,宋苏轼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苦。”明楚庄王孟烷曾有《大别山》一诗:“名山钟秀自大开,岿然盘腐天之魄?;汉口依水,古名“夏油”…  相似文献   

6.
博雅 《世界遗产》2013,(5):30-34
绍兴会稽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万年历史;会稽山香榧,保留着从上古时期发端的农业文化的秘密。会稽山原名茅山,会稽之名来自于神话传说中治水的大禹。相传在治水成功后,大禹大会天下诸侯,稽功行赏于此山。根据《越绝书》的说法":禹文/博雅  相似文献   

7.
汉阳晴川阁以下的长江岸边,耸立着汉阳铁厂重型起重机的骨架,以此为起点,沿着长江与汉水交汇的土角行经宝善大型机器米厂,有水泥护坡,宽阔的石码头,三座油栈绵延至汉水口,再经“大码头”,水面桅杆林立,即南岸嘴码头,其上约十五家粮行一字排开,形成一条粮食街。折转西去汉水约一华里有一  相似文献   

8.
上说大禹     
汉阳的龟山古名大别山。传说大禹治水初登此山时,山南江汉奔腾,春水凝绿;山北依然朔风凛冽,水冷草枯。惊奇之中,大禹脱口而出:一山观两景,真大别也。就是在这大别之地,大禹历经三载苦治,没有成效。为了帮助大禹,一只灵龟直扑水妖,汉江终于疏导成功,波涛顿时平静如镜,为了保护治水成果,灵龟遂化成一座山。大别山因而又得俗名龟山。  相似文献   

9.
焦娜娜 《黑龙江史志》2013,(17):125+128
大禹是我国上古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因而对他的学术研究也时而有之。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禹的生平研究、大禹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与大禹相关的传说、神话上,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而通过对大禹研究学术史进行的梳理,也可以发现当前上古史研究中的一些趋向,从而对中国上古史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汉阳的龟山古名大别山。传说大禹治水初登此山时,山南江汉奔腾,春水凝绿;山北依然朔风凛冽, 水冷草枯。惊奇之中,大禹脱口而出:一山观两景,真大别也。就是在这大别之地,大禹历经三载苦治,没有成效。为了帮助大禹,一只灵龟直扑水妖,汉江终于疏导成功,波涛顿时平静如镜,为了保护治水成果,灵龟遂化成一座山。大别山因而又得俗名龟山。  相似文献   

11.
我最近翻阅民国时任汉阳县县长艾时的《海角天涯忆汉阳》一书,发现书上录有民国时两度任汉阳县县长杨干的《汉阳县掠影》一文,文中记有他认为的民国时期“汉阳十二景”。文载:“城厢内外颇多古迹,如禹王庙、晴川阁、伯牙台、祢衡墓、归元寺、荷花池等等。明、清两代各县编修县志,必凑足八景,汉阳亦不例外,本县八景,县志如何记载,手头无此资料,  相似文献   

12.
解放以前的汉阳县城,即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它与武昌、汉口隔着长江、汉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汉阳县政府设在显正街一个破旧不堪的衙门内。但在东门一带设有湖北省警察局汉阳分局,县政府的隔壁则是汉阳宪兵队,西门设有武汉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汉阳稽查站。这  相似文献   

13.
正兴国军富民监又称大冶监,为宋代铸币机构,设立于北宋,兴盛和最终被兼并于南宋。关于其在南宋的经历,《宋史·食货志·钱币》明确记载:乾道六年(1170)"以发运司通领四监:江之广宁监,兴国之大冶监,临江之丰余监,抚之裕国监……其大小铁钱,令两淮通行。"又载"嘉定五年(1212),……京西、湖北之铁钱,则取给于汉阳监及兴国富民监,后并富民监于汉阳监,以二十万为额。"所以当下但凡涉及南宋时期该钱监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任重 《民俗研究》2004,(1):156-161
汉阳在武汉三镇中,城市文明进展最迟缓。民国时期,汉口早已是九省通衢之商业口岸,又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号称“小上海”;武昌则是历史悠久的“江夏”占城,近代之革命圣地,又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惟独汉阳却貌似乡镇:城区小,人口少,几条用青石条铺路的狭窄街巷歪歪斜斜,两旁的小店铺鳞次栉比,到处是低矮简陋的平房棚户,几乎无一处像样的商厦、楼房,晚清时所建的汉阳铁厂、兵工厂早已撂荒,原厂址杂草丛生。汉阳市民主要由小商贩、手工业者、船工和渔户构成,他们较贫穷,没文化,穿戴像农民,开口是浓重的方言土语……这一切显示出汉阳经济、文化的落后。  相似文献   

15.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自身优秀的领导素质很重要。 大禹克己奉公,为了救世济民公而忘私,甚至甘愿牺牲自己。孔子赞美大禹说,大禹顾不上考虑自己住房条件的低劣,而尽心力于水利建设;富有天下而不贪图享受。《淮南子》也说:大禹治水的时候,鞋和帽子丢了都顾不上管,这可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为了争夺治水的有利季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民族国运昌盛百业俱兴。文物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一九八二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决定兴建闻名遐尔的黄鹤楼工程之后不久,又决定修复武汉市又一名胜古迹——汉阳晴川阁。一九八三年六月,武汉市文物处抽调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五名职工,组成了晴川阁工程筹建小组,负责这一工程的实施。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筹建小组和衷共济,团结一心,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绩。  相似文献   

17.
正武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长江同汉江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Y字型。这个Y字型,把武汉分割成三大区域,即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世界范围的城市中,有两江交汇的城市很多,而形成三镇鼎立之势的城市只有武汉。  相似文献   

18.
1999年,汉阳南岸嘴拆迁时出土了两门铁炮,一门炮身长115厘米,外口径16厘米,内口径7厘米,炮身上铸有阳刻铭文"得胜炮位大清咸丰五年桂月吉日",该炮现已被评定为三级文物。另一门炮身长100厘米,外口径14厘米,内口径6厘米,铸造比较粗糙,无铭文。这两门炮的形制均为旧式前膛炮,现藏于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  相似文献   

19.
正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同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清末民初,武汉后来居上,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成为仅次于上海,与天津、广州、青岛、南京、苏州、无锡等并驾齐驱的近代工业城市。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期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论述了武汉工业成就:"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展望武汉未来,认为"必须定一规模,  相似文献   

20.
索子长河     
旧时汉阳,地夹江汉之中,位于古云梦泽北岸,港湖交错,河泊纵横,在江汉腹地未形成之先,为所谓“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其后由于水利渐修,江汉平原逐渐形成,而长江与汉水在汉阳境内遂分道扬镳,各向东流.但汉水自潜江之泽口有一支流经潜江、沔阳而入汉阳境内,该河在潜、沔境内,称东荆河,在汉阳境内,曰沌水,由沌口以出长江.解放前,每到夏秋之际,河流因雨水而聚集,小火轮由武汉而沌口—黄陵矶—山羊头—沔阳彭场——沔阳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