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春以来,咸宁地委、行署利用自身特殊优势,开始组织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以积极的姿态铭记这段特殊的历史。地委书记万维东为此提出了“五个一”计划,即做好一组系列文章、编一本文化人写咸宁的书、拍一部专题电视片、开一个文化人座谈会、建一座向阳湖碑林。行署专员李明贵把向阳湖喻为“文化金矿”,要求加紧开采。与此同时,咸宁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地市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组织人员进京采访;一些有识之士积极策划组建“中国向阳湖文化村及其企业集团”,呼吁通过招商引资对向阳湖进行综合开发。《咸宁日报))(…  相似文献   

4.
<正>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西北郊,原是一处荒凉的湖泊。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数千文化界人士下放于此经历劳动锻炼。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留下了一部刻骨铭心的历史。2013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全国2000多所五七干校中的唯一,也是最年轻的“国保”。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  相似文献   

5.
1995年春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在新版《咸宁市志》“大事记”上读到原文化部创办向阳湖“五七”干校的记录 :“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家属 6 0 0 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一种高度的敏感 ,使我立即萌生了抢救这笔文化资源、挖掘这座“文化金矿”的念头……从此 ,每逢出差进京 ,我在紧张的公务之余 ,有计划地拜望了一大批昔日下放咸宁的文化名流 ,经常是白天抽空预约 ,夜间促膝长谈。如果遇上双休日 ,甚至一天连续采访五六家 ,工作始终在快节秦、高效率地运转。返程后 ,我有空便泡图书馆和档案馆 ,查阅了“文革”期间大量的…  相似文献   

6.
“文革“期间,我在湖北省军区担任干部调配组长,同时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湖北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党委书记张洪的秘书。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当时由省军区代管的设在咸宁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对干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同在那里的诸多文化名人也有过接触和交往。现摘要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7.
70年代初,我由宜昌调至咸宁双溪卫生院工作,当时政治活动频繁,会多、公差多,因此,偌大一个卫生院,仅剩一个医生一个护土。我当时既看门诊,又管病房,经常是内、外、妇、儿科都看,白天黑夜连续工作。当时,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大本营在咸宁向阳湖,双溪大屋周住有一个连队,那里原有个煤窑,干校的同志一面搞“斗、批、改”,一面挖煤,以供向阳湖干校使用。连队没有医务室,因此,连里的同志们凡有病痛都得来卫生院,接触多了,许多人便成了朋友。大厦周离双溪镇虽仅三四里之遥,我却从未去过,~是由于工作太忙,走不脱;再者,也…  相似文献   

8.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溢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中共过三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是1951年3月成立的。由三联书店抽掉一批干部,在文化部旧楼借几间屋子办公。冯雪峰只身从上海来京,住在该楼的一间小屋里,筹划创社事宜,入秋后,简陋的三…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原顾问委员会委员,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赵辛初同志,“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化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与咸宁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笔者采访了当地农民吴世兴、刘克富等人,现将情况整理出来,以飨读者。赵部长虚心请教吴队长1969年春,原文化部部分机关干部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成立了机关连,番号为一连。全连共九十余人,连长姚屈。由于他们是第一批到的,没有房子,就住在原咸宁县汀洒区甘棠公社星火大队第七生产队上庄吴,即现在的咸宁市甘棠村七组。星火七队由安家湾、上任吴、八甲李三个自然…  相似文献   

10.
向阳湖点滴     
干校三年的辛酸,久已忘怀。1996年春,咸宁地委李城外同志热情来访,谈及旧事,仿佛向阳湖的花花草草,风风雨雨,又忽然呈现在眼前。他请我写点回忆文章,不便拂他的盛意,只好写下几页不像样的小文,聊以塞责。提起笔来,怅触万端,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当然,区区小文,写不了许多事,姑且略去干校大事,记点干校生活中的些微点滴,以表示对咸宁、对向阳湖旧游之情。1969年国庆节前,凄风苦雨的一天,文学出版社的大队人马,奉命到天安门前集合,听候动员的命令。据说:目前形势紧急,我们将随文化部大部队疏散到湖北咸宁,…  相似文献   

11.
是鄂南人就能感觉到,一股“城外旋风”正在身边劲吹。其实这旋风早已从咸宁刮到了武汉,从省城刮到了京城。并非夸张其辞。“李城外”这名字已与“向阳湖”连成一体,高频率地在各种新闻宣传媒体上亮出,直晃我们的眼睛,直撞我们的耳膜。当我们为“向阳湖文化资源”的开发拍手叫好时,当咸宁因重提‘“文化部五七干校”而知名度不断提升时,也就首肯了“城外旋风”的客观存在。自打李城外三年前对咸宁市郊的向阳湖投去深情一瞥,就与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块曾经躁动不安而今沉静冷寂之地,这是一块曾经风雨云烟而今斜阳牧草之地…  相似文献   

12.
12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在中央台首播后,我收到该片总顾问、曾担任过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李清同志的一封短简,告知我寄赠的《向阳清结一文化名人与咸宁》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两书的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已收阅,专致谢意——80岁高龄的李老礼贤下土,给我带来意外的欣喜。因为早在1996年5月初,我已采访过这位知名的“向阳湖人”,他当时认真地提出“君子协定”,约好此次访谈只能算“忘年朋友间的闲聊”,不可付诸文字。出于对老人的敬重,我信守诺言,不敢违约。到了年底,慈祥的李老为表示对我热心挖掘“…  相似文献   

13.
施亮 《炎黄春秋》2012,(6):85-86
1969年冬,我才上初中一年级,随父母去了湖北咸宁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当时,那里的子弟斗殴之风正盛。这是时代风气使然,文化大革命中社会秩序混乱,暴力成为时尚,小流氓也成了明星,好勇斗狠也成"战斗精神"的标志。斗殴成为那个时代的时髦。  相似文献   

14.
你的《旧梦重温时──关于“五七干校”的随感》在《收获》(1996年第3期)上发表后,近年来,或被转载,或受激赏,可喜可贺。然而,文中涉及原文化部咸宁干校的部分,也有不妥之处,特慎重指出。一是明知故问。如“我不知道是否已经有当年的五七战士为咸宁向阳湖碑林题词”,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在此以前我已多次寄给你有关资料,著名文化人寓意深刻的题词比比皆是,你没有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例举,独挑几句不知何许人草拟的仅供参考的话大肆渲染,令人费解。窃以为,这样有损于文章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客观上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我所采…  相似文献   

15.
李城外 《湖北文史》2004,(1):193-196
1995年9月15日,我在北京采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河大合唱》的词作张光年先生,请张老回忆“革”期间下放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生活。82岁高龄的老人温尔雅,和蔼可亲。访谈临近结束,我补充:“张老,黄河已与您的笔名“光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向阳湖,也是您永远忘不了的!”他欣然点头,笑道:  相似文献   

16.
“文革”风起,斗、斗、斗,斗到最后斗、批、走。我于1969年9月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1970年初又斗成反革命分子,在干校一呆就是6年。  相似文献   

17.
1969年底,一代学大师沈从下放到咸宁干校时,已经67岁。几个月前,夫人张兆和随《人民学》编辑部的同行先行一步,住在向阳湖。沈老在“四五二高地”的一干校指挥部临时安置了一些时候,因患心脏病,又有高血压,受不了高强度劳动,校部便把他转到离向阳湖50里地的双溪。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这篇文章确实是写一只狗──一只叫黑子的狗。黑子的生命时间是1969年秋至1973年秋,生存空间是湖北咸宁向阳湖文化部系统“五七”干校。这样,从黑子的命运遭遇中,便反映了那特殊年代的社会背景,便折射出那特定环境的人际关系。那是驱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数千名文化人的蒙受屈辱与苦难的地方,那是人防人、人整人的野蛮横行、斯文扫地的年月。于是曾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的庄浦明先生,便把当年的亲身经历通过充满情感的笔端,记下了这只令人感慨万分的狗,记下了在阴冷黑暗中依然火热跳动、依然向往光明的人心。  相似文献   

19.
“文革”期间出版工作散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期间我因病未能去文化部在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劳动。后来国务院出版口需要编辑干部时,我被人民出版社的工军宣队派去工作,因之对那一时期的出版工作情况有所了解,现作为史料写出,供读者和有关同志参考。出版“大字本”大字本,顾名思义,主要特征是字大、...  相似文献   

20.
“身在向阳湖,心系周总理”──这是文化部原党组书记、代部长周巍峙不久前为咸宁写下的一幅题词。名人的墨宝,深刻的内涵,令我品味再三。那次对周老和他夫人王昆的访谈,至今难以忘怀。 那天下午4点,是事先在电话预约的时间来到北京周老的住处,轻轻叩响了他家的门铃。周老已逾80高龄,但气色、精神俱佳,显得亲切、随和。他风度翩翩,既有大文化人的儒雅和睿智,又不乏高级干部的稳健与豁达,给人的印象至少要“减去十岁”。夫人王昆更是雍容华贵,神采矍铄,实在看不出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 在此之前,我曾听人介绍过,如果想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