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衰落,首先提及英格兰农奴制存在状态,农奴是不自由群体,农奴制是束缚农奴的枷锁,农奴们终要冲破藩篱走向自由。12世纪末期开始,农奴摆脱农奴制的斗争经常发生。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英格兰农奴制衰落:自由地权发展、人口流动、租赁地权、公簿持有制,不动产权。  相似文献   

2.
讨论问题     
「合纵」和「连横」运动的本质如何?为什么「合纵」失败,「连横」胜利?——(河大史地专修科同学提)「合纵」和「连横」运动,从表面看来,是秦与六国间的政治斗争;如果深一层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看,它却反映了战国时代新旧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和斗争,具体的说,就是反映了新兴的商人地主与没落的领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就是它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中,作为历史推动力量的是农民(或者农奴)反抗地主(或者领主)的阶级斗争,中国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一提到中国的农民革命大家马上会想到英勇的陈胜、吴广第一次推翻秦帝国的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这是不是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一下子就爆发为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呢?不是的,他是中国农民长时期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间的阶级斗争,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鲜明的给我们指示出,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是彻头彻尾贯串着封建社会的全部过程的。在秦汉以前的初期封建史上,农奴和领主阶级并不是没有矛盾斗争的,从古史所记载的材料来看,在春秋时代,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已经在各国到处发生了,尽管这些暴动的规模是狭小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于统治者对农奴剥削压迫的凶焰都给予以有力的打击。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欧洲领主和农民的收入变化受制于人口和经济因素、庄园制和农奴制等体制性因素。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着土地持有、粮价、工资和地租等的变动,庄园制和农奴制使中世纪大地产放弃了古代不持有土地和无偿劳动的奴隶制的剥削方式,而授与农民份地并向其征收地租和税金。大致说,中世纪早中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上行导致领主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减少,而中世纪晚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下行则促使领主收入减少和农民收入增加。总的说,中世纪大地产上佃农的土地持有以及缴纳地租和税金是有法可依的,蛮族法典、土地登录簿和惯例书等组成的习惯法旨在将领主对农民剥削的种类和数量固定化和精确化,领主和农民均可以此为依据维护自己的利益。习惯法的出现不是领主恩赐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日尔曼人有关法律是人民制定的立法模式,以及中世纪农民对领主长达几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抗争。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家民革命的「成就」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问题。如果土地问题获得解决,则社会便表现为「治」,土地问题不能解决,则社会便表现为「乱」。当然「治」「乱」这种字眼,是统治阶级所选用的,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偏见来说的。所谓土地问题,就是农民和地主争夺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地主掌握土地,藉以剥削压迫农民;农民要求土地,藉以养活全家解放自己。因此封建社会中的两阶级——农民与地主,经常为土地问题而引起激烈的斗争。农民在忍无可忍之下便进行起义,掀起翻天覆地的革命战争。只要等到土地集中现象有所改善,农民能够得到部分土地,则社会立即呈现出进步繁荣。因此有人认为研究土地问题是研究中国三千年封建社会的「钥匙」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土地问题集中的表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农民革命既是因土地问题而引起的,那么我们就先看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之前的社会情况罢。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是个资产阶极性的农民革命,其在政治上的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专制的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新中国;而其在经济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它对于土地改革的远大理想和具体方案,就是有名的「天朝田亩制度」。这个理想的制度,在澈底消灭对建的总方向上是完全正确并适合于当时农民的要求的。由于洪秀全等生当农村水深火热的时代,长在农民的家庭,因为他身受农村的痛苦,这使他最了解农民的愿望与理想。「天朝田亩制度」正是反映了农民的意识。这真是在中国岁百次农民革命运动史中开了一朵极其光辉灿烂的鲜花。  相似文献   

7.
十字军东征,是包括欧洲冼多国家的各个阶级向东方回教国家的一个范围很大、历时很长久的远征。表面上看,它好像是以夺回在耶路撒冷的「主的墓地」为目的的、是宗教性质的「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斗争.,实际上它是欧洲封建领主长朗的军事殖民的远征。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意义我不在这里叙述。兹将其经过情形简略说明如下:一○九五年,教皇乌尔班第二在法国南部克勒芒召集宗教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僧侣阶级、商人、封建领主及附近的农民。他想乘机统一东方宗教,号召东征夺回聖地耶路撒冷。允诺参加远征者,得到家属和财产的保护,欠债者延期偿还债务,农民可以得到自由。他的欺骗演说,得到热烈欢迎。出席者宣誓参加远征,参加远征者衣服上缝以「红十字」,以作徽号,故称「十字军」。第一次东征(一○九六至九九年):一○九  相似文献   

8.
有元一代,今贵州之地土司密集,除了思州、播州、亦溪不薛、八番顺元、新添葛变等宣慰司、安抚司外,蛮夷长官司多达三百多处。又有乌撒、普定、曾安等土府。大体上讲,土司地区基本上是封建领主所有制,土司“世袭其职,世有其土,世长其民”土地严禁买卖,人民不得自由迁徙。到了明初,这种情况仍未变,除大量保留封建领主制外,还有若干地区停留在奴隶制或原始公社所有制阶段。自明以降,随着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领主制不断向地主所有制转化,奴隶制与原始公有制也日益解体。造成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要求统一,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大多数人的愿望。除了封建领主以外,不仅劳动人民是如此,即地主阶级亦是如此。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墨子有「一同天下」的统一思想,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孟子也有「天下恶乎定?定于一」的统一思想。因为天下不统一,各国分裂割据,一定会发生无止境的残酷战争,使劳动力缺乏,生产凋敝,经济破坏,大家同归于尽。所以劳动人民和地主阶级要求统一是毫无疑问的。地主和领主不同,领主的土地所有形式,是以裂土分封形式对土地进行占有的。而地主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张刚 《神州》2012,(34):252+254
建国初期贵州省进行土地改革,由于该省是民族杂居地区,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把全省的土地改革分为四期进行,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了与汉族地区不一样的政策,减少了社会震荡,废除了封建领主、地主的剥削,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所谓基础亦即指生产诸关系的总和而言。生产关系「这里包括:(甲)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乙)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丙)完全以生产关系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因此若想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就必然联系的触及到下列几个具体问题:土地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问题,赋役(特别是地租)剥削问  相似文献   

12.
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农奴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一些学者认为农奴生活贫困潦倒,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在法律上无任何权利可言,生活极其悲惨;但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农奴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贫困,实际收入情况也较好,因为在西方学者看来,英国的封建制度较为完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11—13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农奴制已成形,但同时期英国的农奴相较于其他西欧各国农奴的地位和状况却有所不同,英国农奴也是最先摆脱了农奴身份走出中世纪的社会阶层,本文将从英国农奴的法律地位和生产生活状况两方面来探究农奴问题,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在他的巨著「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明白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米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显然,在这里毛主席是把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李密、窦建德、王仙芝、黄巢、宋江、方腊、朱元璋、李自成等看作农民革命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占着很大篇幅。封建社会时期的阶级矛盾,主要是广大劳动农民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土地问题是封建社会的主要问题。本期张博泉先生试谈对“「租庸调」的看法一文中,分析研究了从春秋到唐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过程,同时又分析研究了「占田」制度和「均田」制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直到今天在历史工作者中对这两个问题没有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从「占田」制看,有人把他了解为劳役地租,有人把他了解为整顿国家税收,张先生认为是征收佃租的一种标准。从「租庸调」赋役制度看,有人主张他是和「均田」制度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有人怀疑唐代「均田」制度是否真正推行过,有人否认「租庸调』制度和「均田」制度之间的关系;张博泉先生一方面分析「租庸调」力役制度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关系,两税制出现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又探求「租庸调」制度和东汉以后「租庸调』制度的继承性,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给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希望对于这一问题有研究的同志们,能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自主地、书田为分配和赏赐所得,属于拥有完全所有权的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和买卖等。与此同时,通过分封又产生了恩地、采邑等所有权和占有权分离的保有地,持有者起初对其继承和买卖的权利很不确定。11世纪中期以降自由保有地的占有权获得近乎所有权的权利,由此十二三世纪以来自由保有地的买卖不再受到限制。与自由保有地相对的维兰保有地的占有权依据庄园习惯法,经领主同意也可继承和买卖。尽管学者们早就发现了维兰保有地的买卖现象,但直到晚近以来才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表明中世纪中晚期存在活跃的包括自由农役和维兰保有地在内的农民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建制度大部分最后形成于9至11世纪中叶。在这个时期,其主要特征是日耳曼的广大自由农民阶层被农奴化,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庄园之形成;自然经济占着绝对优势;大土地占有制和小农土地使用制之结合;劳动者没有和生产资料分离,而是和生产资料有机的联系着;超经济的强制,即大小封建主强制农奴向他们缴纳部分代役租和毫无代价的被强迫在地主土地上付出繁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不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居于统治地位,而农民則处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历代的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农民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之下,沒有人身的自由。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①。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历代的农民无不遭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生活惨苦,沒有人身自由,沒有任何政治权  相似文献   

18.
最出奇的是,他想邀请中国海军护航,因为想看到属于自己的海上巨轮,「在中国海军的护卫下从自由女神像脚下开过」。澳洲矿业大王帕尔默计划与中船厂合用「克隆」出外形几近一致的「泰坦尼克号二号」,并在2016年首航美国。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一年革命前的蒙古,是东万最落后的封建国家之一,蒙古基本居民阿拉特(牧民)在王公、贵族、喇嘛以及外国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下,过着极端落后的半自然的牧畜经济生活,国家的财富——牲畜,绝大部分分掌握在王公、喇嘛手中,王公每户平均有牲畜二、七三○头,喇嘛有六六二头,他们还占有最好的产业和饮水。阿拉特——蒙古居民的基本劳苦大众——完全处于王公、贵族、喇嘛压迫与剥削之下的农奴地位。多数王公还拥有相当数目的「奴才」——四人至十五人。王爷们可以把自己的农奴和奴隶,任意送给其他的封建主,或者给他们的女儿作嫁奁。农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在西周,全部土地属于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主国家所有。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国内又按照宗法关系,分封采邑给卿大夫。奴隶主贵族的最低等级是士,士一般都有禄田。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构成了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但所有分封的土地按照规定既不能买卖,也不能私相授受。所以《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礼记·王制》说:"田里不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