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央电台“新闻纵横”广告中,总能听到这样一句:“明皇蜡像宫,高品位的文化享受”。 高品位,高在哪里?文化享受,享受在何处?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通向八达岭和明十三陵交汇处的,堪称世界之最的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 据工作人员介绍说:“北京明皇蜡像宫是一座中外合作经营的综合  相似文献   

2.
首先要解决修志人员的认识问题。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思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了历史”。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上述名言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有了人,才有社会活动的历史。我们是邮电志,不论是烽火邮驿,还是近代通信、当代邮电,都是由人的活动、人作用于物构成的。邮电专业的方方面面,都反映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物的关系。修志号基础性的文化建设工程。志书是精神财富、文化典籍(要满足多层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禹居(都)阳城,古无异说。如①《古本竹书纪年》:“禹居阳城”。②《盖了·万章上》:“禹进舜之子于阳城”。③《史记·县本纪》:“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④《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等。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确定禹居(都)阳城的地望究竟在何处。根据文献记载,阳城的地点共有四说:①河南登封告成说;②河南陈留该仪说;③山两西洋公说:④山西翼城说。此外,新近有人提出《禹都阳城即谈阳说》I’I,一六万说。对以上五种说法,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  相似文献   

4.
东方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华夏乃至华民族的根文化的起源在哪里?我国原始先哲的智慧依据又溯源何处?历史犹如一道道沉淀淤积的河床,各种图腾说、神仙说、山经海纬,无不残存着神文化色彩,这使人类学及人类发展史陷入一种神秘的虚幻之中;非神化的中华民族史前文明在哪里?有否与人类自然规律相吻合的所谓的“三皇五帝”?人祖伏義是神还是人?应该有其科学的定论,这是确立和拥有文明的基本点。伏義与大地湾遗址伏義氏被先民奉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義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说,伏義同时又算是“医祖”。《史记·三皇本记》载:“太皞庖義氏…  相似文献   

5.
1993年,我们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文教组正式成立。开始时,我们考虑到要为政府决策提供文化咨询,必须熟悉岭南文化的来龙去脉,下一番功夫研究考察岭南文化。我们从史料看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分界广东、广西之“广”,也是指广信。广信在哪里呢?一说是广西梧州,一说是广东封川(今封开)。我们意识到这是岭南文化之“来龙”,很有弄清的必要。于是我们便于1996年3月初前往封开、梧州考察,结果证实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  相似文献   

6.
##正##慧心沉沦的现代人,总是步履匆匆。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无去来处”,既是佛教偈语,更是难倒众生的哲学命题。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肉身之外还有文化。躯体来自父母,灵魂却是千年文化的积淀。我们不能一味向前,需要回顾;我们不能一味追寻,需要慰藉;我们不能一味遗忘,需要重拾,需要回望起步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郎绍君 《收藏家》2003,(10):49-52
齐白石山水册,作于1931年(辛未,69岁)秋。每开34.5×35厘米,被藏家分别裱作斗方。白石老人在《朝阳》一页的题跋中说:“此册廿又四开”。我们见到的是12开,另一半不知落在何处。中国嘉德94年秋季拍卖会创造齐白石作品拍卖最高纪录者,即今见之12开。  相似文献   

8.
有一句成语或一句话我们很熟悉:就是“刮目相看”,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但典故出自何处,那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教导说:“我们人民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聪明机智的人民。”  相似文献   

10.
走近鸣谦室     
流行歌曲劝告游子:“常回家看看。”我想套用这句话,劝告文化行者:“常到老师家走走。”余秋雨说,文化之旅是“苦旅”。“苦”在何处呢?大概是旅途上有太多的失落、迷惘、浮躁、蝇营鼠窃,哄吓诈骗,狗皮膏药,祖传春药,滚滚红尘,漫漫沙暴,你找不着北了,你遍体鳞伤地趴下了,你的心灵枯干了……这时,你千万不要以为“玩完”了,你要挣扎着去敲响老师的家门,在他的书斋里坐坐,双手接过他颤巍巍为你沏上的一杯香茗,不要说废话,不要发牢骚,不要忏悔,只要勇敢地正视那睿智的目光,那一颠银发,那案头两堆一尺多高的书稿,还有那…  相似文献   

11.
守望青春     
冰心曾在她的《关于幸福》中说过:“我们不能说幸福是什么,我只能说她像什么。”但我却敢大胆地说:“青春,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12.
郭惠花 《神州》2012,(9):24-24
“美”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但对于“美”的概念却众说纷纭:柏拉图说:美的根源在于精神;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克罗齐说:美是心灵的直觉,不是物理事实;亚里士多德说:美在事物本身;博克说;美是物体属性……事实上,目前,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但不管“美”定义具体是什么,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史学大师谭其骧教授说过:“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又说:“中国文化有地区性,不能不问地区笼统地谈中国文化。”这些论断,可以讨论,但对肯定地域文化的存在和开展研究的意义却是无可置疑。以珠江命名的珠江文化即为我国区域文化之一,它在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研究珠江文化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隋朝年间,禅宗三祖僧粲继承了二祖慧可的衣钵,广施法雨,普度众生。一天,有位年少僧人前来拜见。少年僧人问:“何者为佛?”僧粲答:“大日如来,六丈金身。”少年僧人问:“如来今在何处?”僧粲答:“天竺灵鹫山。”少年僧人满眼迷茫:“愿师傅指路,怎么去灵鹫山拜谒?”僧粲微笑,伸出食指和中指点了点自己的心,又点了点窗外的山峦说:“佛在此山不远求,花开灵台,明心明性。”  相似文献   

15.
宋如意 《旅游》2002,(11):18-21
通常说需要保护的,都是处于危机状态的,在北京目前的大规模建设时期,老北京城风貌、胡同文化、四合院建筑、市民文化都面临毁灭性的破坏,失去的将不会再回来,北京将向何处去?我们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及龙文化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海内外华人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龙从何处来,龙往何处去,龙为何物?”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李树德先生的《中华龙故事》为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解说,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李根源是我省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民国元老,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但很少有人知道,李根源究竟出生于何处?据李根源写的《雪生年录》中说:“清光绪五年己卯四月十七日(1879年6月6日)巳时,根源生于腾冲九保右安街宅。”  相似文献   

18.
西藏天高地寒,什么东西最令人神往?我们相信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西藏文化。正如阿沛副委员长所说,“西藏文化是雪域高原的一颗明珠,是西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凡研究客家与客家文化的学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客家人中普遍存在着的“崇宗敬祖”情结,认为它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既彰显在其民俗诸表层事象上,更潜伏于其深层心理意识之中”,因此,就一定意义而言,“不了解客家人的祖先崇拜,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客家人”。然而,客家人的崇宗敬祖情结到底来源于何处,它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崇宗敬祖行为在客家地区的普遍根植对客家社会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笔者以为,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探索,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客家与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李公 《云南史志》2000,(3):40-43
据《南诏野史》的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见南中,云南之名始此。”《自古通记》则说:“唐玄宗问张俭成(南诏宰相)住何处?答日:南边云下,因命为云南。”许多云南地方古籍,都认为“云南”之名始于汉、唐时代,并且都是因为“彩云南现”而得名。这些虽有一定道理,但多是明、清时代后起的传说,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