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德昌 《攀登》2014,(3):125-130
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社会生长的体制基石,它不仅为农村法治社会的生长提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利益协调机制,而且有利于培育作为农村法治社会主体的现代公民。同时,法治社会为村民自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人文环境。它不仅为村民有序参与提供内在保障,也为村民自治精神的发育提供土壤,更为村民自治良性运行提供主体性保障。实现村民自治和农村法治社会的共生与互动,不仅要优化村民自治制度,也要培育农村社区法治文化,更要增强政府推动力,促进村民自治和农村法治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孟云丽 《沧桑》2010,(4):56-57
构建村民自治监督机制是村民自治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而且可以保障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地方自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地方统治就不同于封建时代中国式的“官治”,而呈现出一定的自治特性。这一自治特性分别表现为“官民合治”与“民官自治”。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其自治形态都属于“国王监控的地方自治”。这种自治形态真实地反映了王权触角的向下延伸与地方集团对王权的制约,它对于英国地方自治的起步、宪政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孕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英国成为“地方自治之家”与“宪政之乡”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概念和学科“对象”的民,并非直接对应于现实中的任何人群(所谓的“民间”),而是现代学者的概念“发明”与所指重组的结果:民不仅是下层社会的各种角色,更是理想的新人或新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民的隐秘渴望是成为公民。近年来,高丙中提出从民到公民的转换,恰好以理论命题的形式道出了中国民俗学或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内在目的:即通过让民成为公民而成为自由人。从民到公民的结构转换,将给中国民俗学带来全新的观念变化和研究格局,也为民俗学者参与并推动中国社会的公民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法治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和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农村法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新农村法治建设应从加强新农村立法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方面着手,综合推进。  相似文献   

6.
闫立如 《沧桑》2010,(1):64-65
新农村法治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和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农村法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新农村法治建设应从加强新农村立法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方面着手,综合推进。  相似文献   

7.
“山高皇帝远,海阔疍家强。”这里所说的“疍家”,是指在华南沿海及江河出海口附近的水网地带世世代代浮家泛宅的水上居民,又称为“疍民”,尤以珠江三角洲水乡的疍家最为典型。自古以来,疍民以船为家,荡着有篷的“疍家艇”,在水面捕鱼和栖身,又被称为“冰上人”,他们漂泊不定,哪里容易谋生就到哪里去,过着“烟水苍茫西复东”的生活。因此,不少疍民说不出自己的祖居籍贯,甚至连学术界也对疍民的来源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
张继宗 《攀登》2006,25(5):21-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党的政策逐步落实到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实现党的政策与村民自治制度的高度有效统一,进而促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村民自治中“两委”关系的不协调状况成为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这种不良因素需要对“两委”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具体权力范围,解决两者间的权力冲突问题,以推进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君 《攀登》2010,29(2):119-122
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笔者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对公民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和教育的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沧桑》2013,(5):78-80,91
印度的“潘查亚特制度”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长老会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自治制度,又译作“乡村评议会制度”。它是今日印度农村实行自治的具体形式。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执政党为了更好促进印度农村的发展,对潘查亚特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赋予潘查亚特制度以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刘正全 《攀登》2014,33(5):129-131
中国几千年的法律文化是一部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法律史。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通过严刑酷罚来驱民畏讼、息讼以达到无讼的结果,从而震慑社会不稳定分子和政治对手。现代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所追求的法治秩序,应当是通过引导公民追求合法权利的秩序,而不是压制各类社会群体追求公平公正的畸形秩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无讼"不能成为当代维稳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政府在投资农村社会资本中的角色定位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家钫 《攀登》2011,30(1):45-48
本文主要探讨政府在投资农村社会资本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路径。在投资农村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和扶持农村民间组织、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力度等途径向农村投资社会资本,增加农村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培养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前提。而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扬弃,严格依法行政,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树立公民对法律的正确态度等是培养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侗族吊脚楼     
侗族吊脚楼○世一侗族源于“峒民”。古时侗族地区以“峒”为行政单位,故称其地百姓为“峒民”。至于侗族自己自称“甘”。侗族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约有150万人。由于住地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  相似文献   

15.
李平亮 《史学月刊》2006,(1):98-104
地方军事化是我们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转型的重要视角,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下移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进程。辛亥革命时期民团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地方社会军事化的形成。民团在由“民间自办”到“官督民办”过程中,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和新、旧社会力量重组的舞台。民团的兴起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晚清以来的地方自治进程与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格局,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禹贡》“鸟夷”的考古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夷,最早见于《禹贡》“九州篇”,其“冀州”条下载:“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千百年来,对鸟夷地望的考证有很多种,较有代表性的有:《集解》云:“郑玄曰鸟夷,东方之民”,泛指东方边远地带的居族;清代大学者胡渭则以今日本、朝鲜等地当之;郭沫若先生认为鸟夷在今渤海湾西岸一带。其中尤以郭老的意见影响最大。看各家对鸟夷的考证,都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条件下的民主监督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菊芳 《攀登》2005,24(1):70-75
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制度,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不断提高发展枉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国农村各地在实行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农村整体而言,现行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尚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立法作为法治的基本要素,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为行政执法提供前提和准则;行政执法则是解决法律的具体实施。本文通过对人民主权、法治国家与行政执法中公民参与关系分析,阐述了公民参与执法活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我国行政执法中公民参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19.
傅建群 《神州》2012,(26):239-239
面对农村治理新形势,"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在基层治理中显现出极大的优势和适应性。当然,作为"乡政村治"模式中的一环,乡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与村民自治的互动是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必要保障,也是推动村民自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李洪青 《区域治理》2022,(14):5-7,6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应该永远把处理好"三农"问题视为我们党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二十字的总目标,其中管理科学是基础,要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主义农村社会管理格局.这符合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现实条件和需要,有其必然性.但由于改革开放后,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