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腽末是唐宋之际活跃在河西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指吐蕃征服周边部族之后对这些民族的称呼;后期则指在凉州地区取得实际政权的“凉州嗌末”,他们与归义军及中原王朝都有交流,宋初在西夏对河西的战争中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2.
嗢末是唐宋之际活跃在河西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指吐蕃征服周边部族之后对这些民族的称呼;后期则指在凉州地区取得实际政权的"凉州嗢末",他们与归义军及中原王朝都有交流,宋初在西夏对河西的战争中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3.
试论唐代吐蕃与西北各族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略西北地区和统治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过程中,吐蕃与西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的交往。西北各族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曾经影响到吐蕃文化,佛教传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贡献;同样,吐蕃文化也长久地影响到了西北各族,主要表现在文字、服饰、艺术等方面。吐蕃与西北各族的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天宝十四载(755),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为了对付叛军,唐中央抽调了部分西北边兵到内地平乱.不久之后,吐蕃就兴兵攻占了唐西北的陇右、河西地区,继而控制了西域.历来治史者多以“边防空虚”来概括唐失河西、陇右于吐蕃的原因,鲜见学者从其他方面做过解释.虽然部分边兵被调离了西北,传世的敦煌文书却表明河西与西域留守的军队战斗力不弱.比起军队的内调,边地各州、军在防守的过程中缺乏协作以及边将和外族部落的离心对西北战局的影响更为显著.而陇右东部爆发的部落叛乱演变成唐西北的严重边患,又为吐蕃的入寇提供了便利.这些都是唐中央对西北边地控制力减弱的表现,也是唐失河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境内寺塔林立,僧众如云,上至皇帝太后、下到平民百姓,皆多崇信佛教,译、校经之风大盛,法事频繁。本文从河西地区佛教基础、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渊源、民族政权、境内民族信仰、统治者的提倡和河西地区相对稳定的环境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西夏佛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记载河西部族的于阗文书及其历史价值河西部族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唐安史之乱,吐蕃陷陇右后,史藉自此残缺失记,开成五年回鹘西迁,一支投吐蕃、吐蕃处之甘州、回鹘诸都又大量涌入河西,后来就以甘州为根据,建立甘州回鹘政权,晚唐五代河西究竟有那些部族,汉史已无可详考,张义潮收复河西后《张氏勋德记》曾笼统地说:“河西创复,犹杂蕃、浑、语言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S·5697说:“河西诸州、蕃、浑、嗢末、羌、龙狡杂,极难调伏”,所举仅有五族,当时回鹘西奔投吐蕃一支,为时不久,尚未得势占据甘州,以致列举没有回鹘。敦煌汉、藏、回鹘文书虽有一些关于河西部族的记录,但皆仅为片段,零散不成体系。迄今所见,记载最  相似文献   

7.
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刘进宝唐代的吐蕃政权是一个奴隶制政权,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土地、财富和人口,不断向外扩张,并和唐王朝发生了一系列冲突。早在唐高宗时期,吐蕃就在大非川之役中击败了唐朝大军,并占领了“安西四镇”。此后,唐虽一度收复了“安西...  相似文献   

8.
关于敦煌文书中的“Lho bal”(蛮貊)与“南波”、“南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藏文文书P.t.1089《吐蕃官吏呈请状》等中的"Lho bal",直译为"边鄙蛮貊",具体是指吐蕃统治下河西地区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为主的民族,主要有汉、回鹘、突厥等成分,陇右地区的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也可称Lho bal。在吐蕃统治结束后,瓜沙地区的汉人建立了归义军政权,河陇其它地区的落蕃唐人后裔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则形成了嗢末(吐蕃语属民,"奴部"之意)部族。敦煌汉文文书中的"南波"与"南山"应是指9-10世纪活动于瓜、沙、肃州南部祁连山中的含有原月氏等血统的民族,南波、南山也有可能被称为Lho bal,但并不能完全代表P.t.1089号文书中的Lho bal。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南(nam)"部族(多弥)则不能被称为Lho bal。  相似文献   

9.
西夏遗民,是西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西夏境内有党项、汉、回鹘、吐蕃、鞑靼等民族。所谓西夏遗民,并不包括西夏境内的所有民族,而是专指被蒙古灭亡后的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元代,他们被称为河西人、唐兀人等。西夏遗民问题,关注的主要是西夏以后党项族的命运,也即他们的分布地区、政治活动、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状况,以及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西夏受汉族化的影响,遇事多立碑记述。  相似文献   

10.
药罗葛氏为古代北方部落,是回纥内九姓部落之一。唐时游牧于鄂尔浑河及其支流。本文对其迁徙河西的原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归义军从吐蕃手中收复凉州。为了使中央实际控制区西扩,唐政府于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至四年(公元863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控制凉州。但作为河西主要收复者的归义军并不甘心放弃凉州,而活动在河西地区的末人也很快加入到凉州的争夺战中。自咸通二年至唐亡,凉州在唐政府、归义军、末三种势力之间,存在几次控制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晚唐政府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历史研究》2007,(4):27-41
咸通四年,唐政府设置凉州节度,以统凉、洮等六州之地。凉州节度设置之初,唐政府多以朔方节度使兼领凉州节度。此后,随着河西地区形势的变化,唐政府将凉州节度的建制改为河西都防御,并最终易名为河西节度,其主要辖区也由陇右调整至河西东部地区,而唐政府通过凉州节度对其调整后的辖区进行了切实的管理。朔方节度虽一度不再兼领凉州节度,但其在晚唐时期仍频繁参与河西东部地区事务,反映出唐政府经营河西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大中二年张议潮充分利用了吐蕃王廷内乱以及河陇地区边将混战、各族百姓思归唐朝的形势,率众起义归唐.张议潮等沙州起义骨干人员都是原吐蕃政权中的敦煌本土出身的官员,他们与政治主张相同的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结成同盟,联手抗击不得人心的论恐热,驱逐其在瓜、沙、肃、甘等地的统治势力,收复了沙、瓜、肃、甘、伊等州,并遣使将包括尚婢婢部将控制地区在内的河、湟十一州图籍进献唐廷,建立起归义军政权.随后张议潮又在尚婢婢部众的协助下收复凉州,并向唐廷奏报婢婢部将拓拔怀光等击败论恐热,进献战利品的消息.此后归义军政权一直与尚婢婢部众及其后代保持着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议潮父张谦逸娶敦煌粟特人安氏建立了与粟特人的联盟 ,张议潮依靠这种联盟推翻吐蕃在敦煌的统治 ,建立了归义军政权 ,张议潮与粟特人安景出任节度使和副使。归义军政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联合政权 ,粟特人在归义军时期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少数民族。归义军节度使都非常注意胡汉联姻 ,通过这种联姻关系团结了敦煌地区的各族居民 ,在收复敦煌及河西地区的战争中以及巩固归义军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吐蕃统治河西时期的两位“破落官”王锡及S.1438文书中的沙州长官所遗存的文字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吐蕃统治河西时期没蕃汉人的普遍心理,以及他们在吐蕃上层统治者与汉人百姓之间所起到的调和作用,并探及其文章的文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河西走廊和腾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休屠城与武威郡治的关系,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几条沙漠绿洲路线的探讨,说明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绿洲路,是在当时政治形势、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时期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理想路线,即石羊河流域、额济纳河流域的两条古代沙漠绿洲路和北匈奴与南羌人的联络路线,也就是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三条古代沙漠绿洲路。  相似文献   

17.
唐初,吐蕃崛起,至高宗时期占领吐谷浑、击败前来讨伐的唐将薛仁贵,对唐的威胁日益严重。失去了吐谷浑这一屏障,唐政府不得不在防御真空的陇右地区布置新军,仪凤二年置河源、积石和莫门三军,次年就对吐蕃发起大战,史称"青海之战"。本文考证了青海之战的时间和战役细节,并分析了唐政府新置的三军。虽然此役以唐军的失败告终,但战前所置三军为唐守住了西北防线,为陇右节度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唐与吐蕃在陇右地区达到一种军事上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沙琛乔  杨婕 《丝绸之路》2023,(4):158-171
河西地区唐墓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始自20世纪40年代,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可谓成果丰硕。学界或从出土墓志出发,对墓主人的家族世系、民族郡望、和亲与入侍等方向进行研究;或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出发,对其所反映出的丧葬制度、文化意涵、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诠释。但总体来说,河西唐墓的研究相比其他地区唐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性论述较少,考古学方面的诠释不足,对于多民族交融历史大背景的考虑也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藏》2005,(6):90-90
普次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吐蕃时期教育的章。章根据现有的历史献资料,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吐蕃的官办“学校”教育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章第一部分研究了吐蕃继承传统教育的情况,详细阐述了“仲”、“德乌”、“苯”三种藏民族早期教育形式的作用。章第二部分研究了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二是同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派留学生;三是在吐蕃境内办“学校”。作认为这种新教育是在吸收周边民族的优秀化和吐蕃民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唐龙朔三年(吐谷浑诺曷钵二十八年,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逃往凉州,吐蕃占据了吐谷浑王国的全部土地,吐谷浑就此亡国.唐咸亨元年(吐谷浑诺曷钵三十五年,670年),唐高宗派大将军薛仁贵西征吐蕃,却最终兵败大非川,吐谷浑王国失去了复国的希望,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其后代子孙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土.吐谷浑王国灭亡了,但其民族并没有随着吐谷浑王国的消亡而消亡,从唐、五代、北宋到元代,吐谷浑民族一直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