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雪洁 《神州》2013,(4):243-244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部分地区征地面积较大,失地农民人口较多,安置压力大。随着征用土地数量的逐年增多,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由此而引发出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困难问题也逐渐增多;有关失地农民动迁过程中和动迁过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趋待有关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也趋待相关部门进行合理解决。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已经由局部社会问题拓展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众多学者对此给予了大量的关注。文章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有关失地农民的四大热点问题,对每个问题都做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兰措卓玛 《攀登》2012,(2):140-145
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后,许多失地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由此引发了失地农民一系列生存问题.本文在对西宁市四区三县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失地农民生存权、发展权、社会保障权为视角,探讨失地农民权利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4.
土地、农民与公共选择——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资源短缺,是直接影响中国失地农民现象在目前“问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制度供给与公共选择两个层面对现有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以期形成一个关于失地农民问题新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国家现有的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推动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政策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补偿方式相对单一,货币补偿严重不足,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如果我们跳出政府主导的视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机制来进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参与,则对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桂娥 《攀登》2012,(3):107-111
文章以青海省户籍制度改革为背景,以对西宁市失地农民的实际调研为依据,分析论证了西宁市户籍改革中存在的“小产权房”的法律问题,即按照《青海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规定,对于失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其住房面临的合法性、宅基地使用权的时限性、利益的无法预期性及宅基地所有权主体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解决户籍改革中“小产权房”问题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7.
李桂荣 《攀登》2005,24(Z1):96-99
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以青海、甘肃、浙江等地失地农民为背景,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赵春苗 《黑龙江史志》2011,(9):57-58,6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关键.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群体性身份认同危机成因,提出对失地农民特殊保护的法理基础,进而从法治角度提出解决途径,及构建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昌市被国家批准建立中国第四个航天基地以来,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量的农民成为了失地农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着重强调从可持续生计下浅析失地农民问题,通过分析文昌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措施,以达到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李桂荣 《攀登》2005,24(12):96-99
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以青海、甘肃、浙江等地失地农民为背景,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雷涛 《神州》2012,(5):214-214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农村土地不断被征占开发;由此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被动地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住进由政府统一建设的"新型社区"中。然而,新型社区建设对失地农民而言,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影响,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使其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2.
张渊 《神州》2014,(5):201-201
本文结合《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土地征收时缴纳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和西宁市的失地农民享受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重大的意义,便于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有效的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国家的惠民政策惠及到更多的民众。  相似文献   

13.
以芜湖市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使用曲线等方法,探讨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空间特征、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以本地就业为主,空间呈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为单中心的社区圈层模式。在市域尺度上本地就业在空间上呈现郊区为就业热区,城区相对较少;社区尺度上,就业地主要集中在社区范围内,短距离就业为主,主要集中在1-5km距离段,其中2km处出现就业人数高峰。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类型多样,本地-就业型占主导地位。失地农民的自身属性特征及思维定式影响和制约着其对就业空间行为的决策;城市化过程中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实现了郊区产业集聚格局以及社区周边的城市就业环境,为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4.
《攀登》2021,40(1)
新型城镇化是目前构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从青海东部地区的情况看,失地农民市民化中面临着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因素,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必须构建政治、文化、经济和制度等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晓平 《攀登》2005,24(5):106-110
本文根据青海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资料,在分析城镇居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扩展的线形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计算出青海省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线,以此提出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的数量界限.并采用Panel-data模型,对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所带来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农村当中出现的大量失地农民这一现象,文章以走在农村发展前面的杨凌示范区为个案,通过个案访谈法,对当地农民的心理困惑进行探所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失地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对我国城乡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其原因在于征地补偿理论、制度设计、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围绕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引发了大量的“圈地运动”,社会矛盾日渐突出。虽然这些矛盾与补偿安置措施等有很大关系,但是不应该忽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知情权的缺失。程序正当是保证合法性的必要前提,要想防止失地者知情权的缺失,程序正当必不可少。本文试图从知情权保护角度入手,探讨失地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借鉴潜能模型,综合考虑小城镇到县级经济中心的可达性和到周边农村聚落的可达性,构建小城镇综合可达性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荆州市93个小城镇的综合可达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的综合可达性与农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城镇综合可达性值与邻近分配区内农村聚落总面积、农村聚落平均面积、农村聚落占景观面积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邻近分配区内农村聚落数量、农村聚落密度相关性不显著;可达性好的小城镇最容易吸引较大规模的农村聚落在其周边集聚,但小城镇的可达性水平也并不是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唯一因素。可达性等级较差和差的小城镇,因周边耕地和水源条件优越,也吸引了中等规模和中等数量的农村聚落分布。  相似文献   

20.
120急救医疗服务的站点选址是基本的设施区位问题.本文以广东省鹤山市为例,开展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地区120急救医疗站点区位的优化研究.首先根据2006年鹤山市120呼叫数量的实际数据研究了公众个人满意度随距离的衰减关系;然后在不同的优化原则下构建了两个满意度优化模型;最后.分别假设不同的站点数量设置,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求解与比较.结果发现基于最小个人满意度最大化的模型Ⅱ虽然在总满意度上表现不佳,但具有较好的公平性,且可以用较少的站点满足给定距离范围覆盖所有的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