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修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般说来,文化发达、历史悠久的地方,旧志编修的硕果必丰。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这处有“海滨邹鲁”誉称的地方,至迟在宋代已有修志之举。积淀在当地历代旧志中的人文历史,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在编修新方志的同时,重视收集、整理旧志,历3年时间,编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志向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地方资治通鉴”等美称,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之功用。历代旧方志所载史料,“其回溯性情报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代方志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研究方志分布的地域差异规律的学问,称之为方志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分布与修志传统、与地方历史文化、与地方经济基础、与地方商业活动、与地方人才及边防建设的种种关系。一、方志地域分布的演变从我国方志编纂史的发展变化分析,历代方志空间分布的脉络是由中原地区的黄淮流域,向长江流域以南的东、南部拓展,再发展到我国东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形成了全国统一修志的局面。l·中原地区。这里的所谓中原地区是指黄河流域中下游的战国七雄割据的古代历史文明区域,包括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历代方志名胜图选》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选编,2016年12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江苏地处长江下游流域,滨江临海,扼淮控湖,名胜古迹众多。为更好保存与弘扬江苏方志文化,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辑整理了《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并成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修志,文字记载的同时必有图辅翼。所谓"左书右图",图文相彰。《江苏历代方志名胜图选》从历代江苏旧志中选辑名胜图三百余幅,以江苏省现行  相似文献   

5.
刘洪斌  鲍树强 《黑龙江史志》2012,(16):19+21-19,21
<正>篇目,是志书的眼睛。通过它,能观志书之概貌,窥志书之精髓,量志书之价值。历代方志学家都十分重视志书的篇目设置。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说":为政必先纲纪,治书必明体要。"民国方志学家李泰桑说:"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全国《新编地方志暂行规定》指出:"确定志书的框架和篇目,是关键性的一环。"由此可见,篇目设置在军事志书编纂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朱玉麒(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方志学会方志研究分会副会长)国史、方志和谱牒,对应于国家、地方和家族三个由大到小的社会单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文献类型,江苏籍的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甚至以方志和谱牒为“我国史学领域尚待开发的两座金矿”。其中数以万计的地方志,就是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区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历史贡献于世界的独一无二的文献体裁。江苏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注重乡邦文献的保存、方志谱牒之编纂,传统延续,文脉千年,现存本地各级历代方志,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堪称方志重镇。今兹《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印行,也走在全国方志文献整理出版的前沿,是新时代重要的文化盛事,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7.
四川方志的源流可追溯至《华阳国志》,至宋元成形,明代定型,至清代鼎盛而体例、内容进一步完善,民国出现转型。大量地方志的编纂,既体现了悠久的方志编纂传统,同时也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性文献资料。作为四川地方性知识宝库的文本载体,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四川历代方志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朝代之隆替、文化之兴衰、经济之发展、民生之忧戚,均可从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方志性质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松平 《新疆地方志》2006,(3):28-32,35
方志的性质,是方志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之一,迄今尚无定论。古往今来,历代学者对方志的性质探求不止,诸说纷纭,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方志理论思辩的光彩。方志是由地方性、时限性、资料性、叙述性、官修性五个本质属性构成的史书,是地方“正史”。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个有五千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生活各异,地区差别很大。由此使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千差万别,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之一,就是历代均重视纂修地方志书。方志顾名思义,乃是一方之志,即记载一地不同于他地的自然和社会的整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早在《新编地方志暂行规定》中,就强调新方志要“力求体现当地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这说明突出地方特色,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志书是承载社会历史和现状的产物,是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垂鉴后世,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情书。历代方志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方志事业之所以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是由方志的性质和功用所决定的。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  相似文献   

11.
201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贵州历代方志集成》应是当前贵州历代方志收集整理中最完备、最权威的成果。与2006年巴蜀书社版《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编排合理,阅读使用更方便;二是版本来源渠道多、质量高;三是收集影印的志书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张新民《贵州地方志考稿》考证的不足。不过,贵州现存历代旧志200种以上,《贵州历代方志集成》只影印收录137种,仍有至少69种旧方志没有影印收录。我们期待全面而系统影印收录贵州历代方志的大型图书的问世,从而将所有现存的、未能影印收录的方志全部影印汇集成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贵州历代地方志的研究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2月12日,《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首发式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杨绍森主持首发式。广东省副省长谢强华出席首发式并讲话。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华侨博物馆及各大学图书馆和岭南美术出版社、普加彩印务公司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广东省地方史志办主任陈强介绍了《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出版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组织专家学者和地方志工作者,有计划地逐步对广东历代方志中的重要志书进行点校,力使其通俗化、大众化,易读易懂,为更多的读者所阅读。《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顾问代表暨南大学教授、著名元史专家邱树森做了发言,他阐述了历代方志集成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会议还举行了向全省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方志馆(室)等单位赠书仪式。  相似文献   

13.
方志是一方之全史,记载地方文化的发展及其成果,当是其应有之义。现代方志中的文化部类仅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即文学艺术与学术思想。传统方志对这部分内容的记载,主要是辑录地方文献和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当然,也有通部志书靠纂辑文献资料成书者。地方文献是反映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必要参照章学诚“三书体”的做法,科学地辑录地方文献。但是,新方志更重要的是按照现代学术方法对地方文化发展进行系统记述和总结,反映地方文化及思想与学术的发展规律,建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广东史志.视窗》2009,(3):F0003-F0003
2009年5月19日下午,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向澳门理工学院赠送《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与新编《广东省志》仪式在澳门理工学院举行。广东省地方史志办陈强主任、  相似文献   

15.
古代已有对方志美的追求。清代著名方志学者章学诚说:“纂辑之史,则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错综排比,整炼而有剪裁,斯为美也!”但直至当世,才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方志的审美问题。几十篇论及方志美的文章中,多是谈论方志文本美的表现以及编纂美和读者的审美效应等,是否构成方志美学体系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6.
图和表是方志体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方志编纂的重要方面,也是撰写方志的历史传统。它的表述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翻开历代所有志书,均有疆域图、城池图、山川图和沿革表、户口表、赋税表、气候表等等。故云:“无图不成志,有志必载表”。这早已成为定例。正如旧志书凡例载:“图、表、志、传,四者不具不可以为志……。今志首图,次表,次志,次传,悉如史例。”既然图表在旧志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历代方志八千余种,十万多卷,其中既有私修,也有(?)修,两相比较,后者占了绝大多数。我国的方志纂修,历史悠久,大体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至于这里的所谓“方志”或“四方之志”,究竟是什么东西,东汉学者郑玄有注释:“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杌》。”虽然现代许多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们认为,这里的“方志”是有关西周统治下各个地方情况的记录,说其为原始方志并不为过。西周时期的原始方志既  相似文献   

18.
论方志资料积累之连续性何忠木有本,水有源。地方志作为一个地方从自然到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其成书之本源就在于志书编纂者所拥有的方志资料。“资料是编修地方志的基础,它的有无、多少、是非、正误、真伪是决定方志质量的重要条件;资料的搜集、整理,是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方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国史、编修地方志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方志文献在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历代方志皆以通纪为常态,以断代为例外,"一方全史"和"一地百科全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志印象。从两轮修志经验看,首轮修志始于改革开放后百业待兴的时代,编修通纪志恰逢其时;第二轮修志在两轮修志首尾叠加的背景下启动,接续编修断代志合乎时势。由于断代志之"代"并非独立时间系统,其独立性无法与贯通古今的通纪志比肩;地方综合年鉴特别是"多年鉴"的存在,使断代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界限模糊,进一步影响了断代志在志书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历代修志传统和两轮修志经验,结合当前人们需要一部贯通古今的新方志、地方历史文脉需要梳理打通及其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现实需要,编修通纪志是新一轮修志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