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孝行感动得天上的七仙女下凡,与之结为夫妻,据说孝感也就因此而得名。故此,历代的《孝感县志》都把董永列为乡贤孝子,元代成书的《二十四孝》也把董水推为首孝。楚剧《百日缘》、黄梅戏《天仙配》、电影《槐荫记》等文艺作品,都是根据董水及与其有关的优美神话传说创作而成的。董永祖籍山东,在汉末战乱中偕同父亲董公来到孝感,躬耕在孝感城东的董水湖畔。父亲死后,他卖身把父亲安葬在湖边上的汤家老屋,然后就到傅员外家赎身去了。几乎从这时起,随着“天仙配”传说的形成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在孝感…  相似文献   

2.
【长沙市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中考真题】阅读《母亲的贺卡》,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呢?请结合你的所见所闻,以“爱的传递”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3)字迹清楚,卷面整洁。(2006年长沙市中考作文题)佛说:一叶一菩萨,一花一世界。——题记1很早就读过李密的《陈情表》,里面的许多佳句至今记得清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古今中外,因孝义而感天动地的故事数不胜举,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宇哭竹生笋,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  相似文献   

3.
东台西郊有一古镇——西溪,始建于西汉中叶。这里“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千古流传,而与这个传奇故事有关的地名传说却更为当地群众津津乐道,久传不衰。  相似文献   

4.
民间传说《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一样,是中国流传颇广且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高鑫 《旅游纵览》2022,(17):119-121
孝感市作为我国唯一因“孝”命名的城市,拥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文化故事,以及多个与孝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本文将阐述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其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民俗研究》2007,(1):F0003-F0003
纪永贵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本书对董永遇仙传说的发生,演变和完成进行细致考核,探讨了董永遇仙传说的口头传播原则、传播区域及其传播形态,对董永人物形象的历史原型、七仙女形象与织女关系进行考探,作者还关注了当代社会中董永遇仙传说遭遇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7.
逸闻掌故     
民间传说《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一样,是中国流传颇广且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文化遗产。笔者认为董永的家乡在金坛。且从金坛的建置、区划和历史沿革谈起。唐武后垂拱四年(688),金坛单独设县,隶属润州。宋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金坛隶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又复改丹阳郡为润州,金坛仍然隶属润州。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撤销延陵县,将其上元、孝德二乡划归金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董里,由于隶属上元乡而正式进入金坛县域。为此,笔者查阅了清光绪…  相似文献   

8.
【技法点击】名篇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写作时我们可以回忆名篇名著,来个脱胎换骨,让名家笔下的人物重返现代舞台。曾轰动全国的江苏考生的一篇《赤兔之死》就是借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创造性地改编出赤兔马为诚信而不"苟活于人间"的感人故事,掀起名作再创造的热潮。一考生也是利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紧扣话题,重新虚构出一个"宝玉学  相似文献   

9.
《文物》2021,(10)
墓葬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三湾村师家湾村南部。2013年1月和5月,天水市博物馆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3座,大致呈"品"字形分布,墓向基本一致。其中,M2、M3为仿木结构单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M3墓室四壁均有彩绘,题材包括董永卖身葬父等孝行故事以及妇人启门图等。"白牛出门图"为甘肃地区金墓中首见,该题材在其他地区亦较为罕见。根据墓室仿木构形制和出土器物综合推断,墓葬时代为金代早中期。师家湾金墓是近年发现为数不多的建造精美、彩绘内容丰富的墓葬之一,对于研究宋金时期天水乃至陇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艺术风格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适先生在研究"箭垛式人物"时,指出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迁,从而使"李宸妃""三侠""五鼠"等次要人物喧宾夺主,成为"李宸妃的传说"与"五鼠闹东京的神话"中的主要人物,并在传说中发生了人物形象的堆积效应。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也出现了三种次要人物的不同的堆积效应,并分别在不同层面反衬着阿鲁的核心人物形象,这与阿鲁自身的多元人物形象、多重身份和功绩以及史诗的不同版本关系密切,由此产生了反衬核心人物的积极效果。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史诗中的次要人物的堆积效应未能继续发展下去,未能产生类似于《狸猫换太子》、《三侠五义》等等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孝感"素以"孝道昌盛"而得名。过去,关于"孝感"之名的由来,多以为因西汉孝子董永曾"流寓孝感"之故。然据较早的文献如南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引《图经》则以为"因孝子董黯立名也"故"孝感"之得名,可能并非独因董永一人之故。通过结合传世文献与近世出土的汉魏墓葬孝子图中关于董永与董黯之材料,发现在汉魏时期曾流传另有一位因"怨亲之辱,白日报仇",取仇首祭母,因而被皇帝封赐的孝子——董黯。然由于"董黯"与"董永"皆为"董孝子",故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二位董孝子的传说可能即已产生了相混的现象。到了唐代以后,一方面由于董永的传说更富于传奇性,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唐代以后,由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再容许血亲复仇的行为存在,致这位杀仇祭母的"董孝子",逐渐被"孝感动天"的董永这类更具正面形象的"董孝子"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汉族古代文学在贵州毕节地区布依族中的传播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导致布依族与汉族拥有类似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在此基础上,汉族古代学以自己成熟的艺术魅力和伦理道德内涵深深地影响了毕节境内布依族化的发展。在他们的葬礼仪式之一“三献礼”中,保存了对《诗经》、乐府、《论语》、《孟子》等学作品的直接诵唱;在他们的“砍牛祭祀’’传说中融入了汉族古老的传说“董永卖身”。闭塞的环境阻隔了信息的交流,遏制了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古老的汉族化在布依化中的长期滞留。  相似文献   

13.
从《岭南摭怪》看中越艺术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岭南摭怪》被称为越南最早的汉文小说,其中不少故事是古老的神话传说,在越南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如《槟榔传》讲述关于传说中"槟""榔"两兄弟的故事,表现古时越南人婚礼使用槟榔的习俗,家喻户晓。《金龟传》讲述赵佗攻打安阳王时,安阳王女儿媚珠被赵仲始欺骗,将"神机弩"交给赵佗而导致亡国的传说。但《岭南摭怪》中的神话传说与中国传奇故事很接近。如越  相似文献   

14.
我叫海重喜,浑名黄毛爹,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梅县孔垄区梅五房墩人。光绪二十四年(1889年)从梁松贵学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梁松贵为师,即在本县铺堂搭班,先唱小旦,后改唱小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方七天结婚。她在娘家就学了一些采茶戏和小曲,逃水荒时打过连厢、唱过道情。与我结婚后,夫妻二人常年玩班子,真是“妇随夫唱”。我个子虽矮小,但身材较好,生来一幅细脸高鼻,一双双眼皮的大眼睛的女人份相,师傅们称我是“天生的旦角”。我在唱小旦时,主要剧目是《董永卖身》中的七仙女、《山伯访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感人至深。而同样在古代韩国,也流传着一个寻夫的传说《无影塔》。从中韩两个不同国家的传说出发,通过分析两个传说结构、主题上的相似点、两个传说种类、叙述方法及造就这两个悲剧的封建压迫来源上的差异等,将《孟姜女》与《无影塔》进行比较,并考量造成这两个传说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每年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日子。秋夕晴朗的夜空下,少女们仰头遥望,既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见给七夕之夜蒙上了浪漫的羽纱,使人遐想;同时也希望能织得无缝天衣的仙女与情郎重逢时心情舒畅,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纺纱织布、缝衣绣花的巧手艺。这就是以传说为背景,从牛郎织女故事中衍生出的七夕习俗:乞巧。  相似文献   

17.
汤陵初考     
<正>汤陵,又称汤王陵,即商汤王墓,为殷商古墓葬。成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君主,而且是一位爱民如子的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他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古有"汤无葬处"之说。成汤死后葬于何处,史学界尚无定论。有关汤王陵的记载,最早见于《皇览》:"汤冢在济阴毫县。"《括地志》谓在薄城,又云在洛州偃师县,传说不一。《水经注》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文献统考》载:"殷汤葬  相似文献   

18.
正【推荐理由】长袜子皮皮的故事,起初是林格伦为7岁的女儿随口编出来的。恰好在她开始编这个故事的前一年,女儿拉格洛芙去世了。皮皮是个想象的人物,是叛逆孩子心里隐秘的梦,代表孩子内心自主的渴望。成长就像春夜里的竹子拔节,急促而清脆,令人怅然不知所措;故事跟《彼得·潘》有相同之  相似文献   

19.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因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义举而被世人称颂,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民众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可从典籍文献、口承故事与地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追溯,其记忆建构过程是在传说文本"历史发端""以史运事"与"因史生事"历史演绎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物化的记忆形态来进一步加深对传说的记忆。因传说记忆主客体存在的差异性,当代介子推传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承模式: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并存的沁源在地化传承模式与以景观叙事为主的介休景观化传承模式。传说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多种元素相互制衡、促动而形成的,它的研究对传说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史·永中传》记载:"泰和七年,诏复永中王爵,赐谥曰厉。敕石古乃于威州择地,以礼改葬,岁时祭奠。"修订本《金史》认为此处系年有误,按本书卷一二《章宗纪四》,泰和四年(1204年)七月"甲申,改葬镐王永中于威州"。关于永中改葬威州时间一说泰和四年,一说泰和七年(1207年)。按常理来说,本纪有明确系年,其纪事的权威性要远远高于人物本传。但是,本书《卫绍王纪》《永蹈传》《卫绍王诸子传》均有与《永中传》泰和七年条相同的记载,据本文考证,均与《章宗纪》泰和七年二月丁巳"诏追复永中、永蹈王爵"条同源,抄自《章宗实录》是条,记载是准确的。须知《永中传》诸条史文摘抄实录,《永中传》"勅有司用国公礼收葬永中,平阳府监护,官给葬具,妻子威州安置"与《章宗纪》泰和四年七月甲申条所载"改葬镐王永中于威州"应同出自一道诏勅,前者较为详细,意谓将妻子安置在威州,而非永中葬于此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