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佛教自公元1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后,佛教艺术亦随之产生,佛造像艺术从传入伊始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依。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像在吸收印度笈多艺术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沉静内省、轻盈飘逸的佛像艺术特色,迎来了中国佛教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一、印度笈多艺术特色印度笈多王朝(320?600)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又一统一印度的大帝国,孔雀和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仅有的  相似文献   

2.
王曼 《沧桑》2014,(3):204-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厘清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强 《文博》2008,(2):64-69
中国人素有"慎终追远"、"法祖敬宗"的传统,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本的价值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孔雀,分为绿孔雀、蓝孔雀等几种。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孔雀是凤凰的化身,象征女性的美貌及美满的爱情,曾不断被赋予了幸福、善良、高贵等诸多美好的寓意。因此,孔雀纹较早成为了瓷器装饰上的吉祥图案。由于烧造工艺的局限及地  相似文献   

5.
张宇 《神州》2012,(7):81-85
"像绿树覆盖着大地,像羽翎点缀着孔雀"。格萨尔文化——一颗镶嵌在人类文化殿堂中光芒四射的瑰宝,确切地说,它更像是一颗"九眼珠",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神性与灵性,是雪域天堂献给蓝色星球的圣洁哈达。东方的《伊利亚特》  相似文献   

6.
周威 《神州》2013,(14):239-239
中国文化渊源流传,中国舞蹈据记载早在纪元前四千年新石器时代的韶山文化中就已经存在。然而,中国古典舞却是个新生事物。中国古典舞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概念伊始,中国古典舞工作者根据中国传统戏曲舞蹈、武术、石窟壁画、出土文物等整理创造出风格雍容大度、精确严谨、优美清丽的古典舞蹈。古典舞蹈源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一动一静中传达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本文仅自"变"与"韵"的基本范畴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简单的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  相似文献   

8.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9.
薛丽珍 《沧桑》2008,(4):78-79
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观念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本文分析舜"窃负而逃"的法律价值,阐明了其对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尹业初 《沧桑》2008,(5):106-107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也就是在反思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刘铭  徐传武 《民俗研究》2010,(2):104-113
"七七"丧俗是中国传统丧葬风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源头,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七的崇拜和由之而来的儒家的"七虞之礼"。另外,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道教的"七七"奠和佛教的"七七"斋对该丧俗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影响。三者之间相互融会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影响深远的"七七"丧俗。  相似文献   

12.
孙海云 《神州》2012,(1X):1-1
<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13.
吕建昌  费琼琼 《四川文物》2008,(1):49-53,F0002
凤纹是两汉玉器中重要的装饰纹样,反映了汉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价值取向.汉代玉凤的文化内涵中既有原始文化的孑遗,更有汉人的创新和发展.汉代玉凤的五大文化意蕴与当时的"贵玉"、"崇凤"的观念相一致,体现了汉人在"玉"和"凤"两大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为中国汉以后凤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排华法案》出台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华人由加拿大、墨西哥越境美国现象的分析,阐述了华人越境入美的主观因素。认为美国《排华法案》时期的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的守候者,中国传统法文化也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面对《排华法案》这一仅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时,在"理、情、法"权衡之后,很多华人冒着生命风险,付出更大代价做出越境行为,既是被逼无奈之举,也是追求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正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六至十二世纪的东亚处于古代中国构建的宗藩体系中,国家间的往来伴随着各类动物的赠送,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孔雀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外在特性,另一方面借助佛教东传,成为颇具宗教内涵的符号性动物,被视为动物赠送中的代表之一。以古代国家间的孔雀馈赠为线索,有助于帮助探究其在东亚各国关系中的政治地位、文化内涵,明晰当时的东亚国家外交特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取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李学勤在给"第五届东夷文化论坛"贺信中写到:"东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齐文化、鲁文化共同构成了山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1921年所著《夷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2])。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重视和做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及其表现方式之一的地方志事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方志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与光荣使命。在强调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殷海光的一生经历了从坚定地坚持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到转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相关研究应该以殷海光为中心,着重从其个性、道德情感、逻辑学家身份、病中文献资料以及林毓生、陈鼓应等人物进行考察。在其思想转变的原因中,殷海光安身立命的中国传统和东方情调的赤子心灵是根本,逻辑经验论等西方文化的不尽人意既是刺激因素也是技术条件,其他人和事只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为问题讨论殷海光的思想转变,其实是沿袭"非西即中"或"中西融合"的俗套。殷海光思想的转变并不存在离开和"回归"的问题;也不能被意会为"回归",因为它无法"回归"为价值倾向;也不能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他只是从反传统主义者转变为非传统主义者。否定"回归"的观点,可以摆脱中西文化关系的俗套,跳出线性思想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王志刚 《黑龙江史志》2013,(15):155+157
顾友仁博士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历史进程,论述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通"等创新观点。文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盘点和分析,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国学热"与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该著作的出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