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前,我是武汉市江岸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其中1963年-1966年上半年,我被借调到湖北省委四清工作队工作)。1967年“一月风暴”后被打倒,成了“走资派”和“三反分子”,不久即去了区“斗、批、改”大队。1970年3月底,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到大队先遣组(也可以说是江岸区“五七”干校先遣组)前往汉南农场参加筹建江岸区“五七”干校。从这以后,到1976年末回武汉市机关重新分配工作,我在江岸区“五七”干校呆了六年多时间。其间分别做过炊事员、搬运工、采购员、生产员、保管员和校长。那段特殊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当年我们这些被…  相似文献   

2.
“文革”风起,斗、斗、斗,斗到最后斗、批、走。我于1969年9月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1970年初又斗成反革命分子,在干校一呆就是6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4.
<正>我于1971年8月离开位于沙洋七里湖的省"五七干校"已整整37个春秋了。但对干校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情景记忆犹新。对昔日宣传队队员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情同手足的深情难以忘怀。初到干校1969年夏,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五七指示》精神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  相似文献   

5.
由1970年3月底被斗批改大队调入先遣组开赴汉南农场参加建校起,到1976年末奉调回市内分配新的工作,我在江岸区五七干校先后呆了6年多,从炊事员、搬运工、采购员、生产员、保管员到校长,几乎项项事情都做过。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时期,举办五七干校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挤占了大量田地,其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干部学校。五七干校"学政治"与"从事农副业生产"、"办一些中小工厂"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导致其不计成本,浪费严重,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五七干校办得既不像干校,也不像企业,还引发了与人民公社、生产队、农民之间的经济纠纷和冲突。广大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给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季音 《炎黄春秋》2002,(12):22-26
五七干校是响应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在1968年普遍兴办起来的。如今一些不明历史真相的年轻人,很可能以为既然是“干校”,想必是一座书声琅琅的学府,实际上只是驱使大批干部从事沉重体力劳动的一个农场。在这里,对于各种所谓有“问题”的人,日子很不好过,等待他们的,是批斗、凌辱和苦役……  相似文献   

8.
1970年新年刚过,郭小川作为与周扬专案有关的40人之一, 第三批从北京出发,赶赴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劳动改造生活,当然这其中包括他转押至天津团泊洼干校的一年和借调外出工作的时间。这是郭小川思想转变历程中最重要的六年。根据新发现的一些材料,可以确切地说,正是在这六年里,他  相似文献   

9.
1970年至1976年.江岸区在汉南银莲湖农场建立“五七干校”.全区2000多名机关干部、教师、工人和学生来到这里,集中开展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进行生产劳动锻炼。 创建情况 1968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提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10月7日,二七区革命委员会召开常委会,经过研究,提出了全区干部下放劳动的初步安排。决定建立二七区“五七干校”。组织区、街、局(科)机关全体在职干部、基层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培养和造就亦工亦农、亦文亦武,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10.
晋绥边区的晋西抗战学院、晋西师范学校、党校二部、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四院校(以下简称四院校)是在中共晋绥分局和边区行政公署直接领导下,根据当时战争发展和革命工作的需要连续发展起来的,是培养革命干部的综合性学校,从1940年2月创建晋西军政干部学校,5月定名为晋西抗战学院,1941年9月奉行署命令改名为晋西师范学校,1942年将晋西三中、民干校、行政干校合并于该校,1943年整风期间改为晋绥党校二部,1944年春  相似文献   

11.
苏维民 《百年潮》2011,(5):28-33
1968年秋,黑龙汀省委为安置大批被批斗、离开了工作岗位的干部,以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名,率先办起了一座柳河五七干校。同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姚文元送阅的《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上批示:“此件似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生旅程的一个插曲,“五七干校”的生活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在干校的时间并不长,连同所谓“干校学习班”在内总共不过两年,但却留下了许多至今难忘的记忆。由于各人在当时所处的境况不同,感受也必然是各异的。我的感受回忆起来大体上可用“忧愤与苦乐”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既是独立的各有其内涵,同时也是互为因果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对有的同志来说,他一进干校住的就是“牛棚”,是“被专政对象”,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乐”,连苦中之乐也是沾不上边的。前途茫茫何所之?1968年的深秋,正当机关的“斗批改”如火如荼,社会上的武斗打…  相似文献   

13.
郑谦 《百年潮》2006,(9):32-38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重要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文章说:"今年五月七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提供了新的经验."干校"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干部的世界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作为头等任务来完成"."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相似文献   

14.
郑谦 《百年潮》2006,(10):45-49
"新事物"与旧思潮 五七干校不仅担负着干部"下放锻炼"、"重新学习"的任务,也承载着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的使命.作为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他们通过干校既要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干群关系),又要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甚至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当时知识分子已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正是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干校的理论与实践折射出一些中国近代以来激荡、张扬的思潮.  相似文献   

15.
袁良骏 《百年潮》2012,(6):79-80
江西鲤鱼洲,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五七千校”。与其他干校不同的是,这所干校还曾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办起了名副其实的“草棚大学”。  相似文献   

16.
1970年新年刚过,郭小川作为与周扬专案有关的40人之一,第三批从北京出发,赶赴湖北成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第一批是先遣队,第二批是大队人马,第三批是零星人员),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劳动改造生活,当然这其中包括他转押至天津团泊洼干校的一年和借调外出工作的时间。这是郭小川思想转变历程中最重要的六年。正是在这六年里,他完成了对江青一伙在文艺界的法西斯暴虐专制从盲从到怀疑、从觉醒到斗争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7.
1970年新年刚过,郭小川作为与周扬专案有关的40人之一,第三批从北京出发,赶赴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第一批是先遣队,第二批是大队人马,第三批是零星人员),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劳动改造生活,当然这其中包括他转押至天津团泊洼干校的一年和借调外出工作的时间。这是郭小川思想转变历程中最重要的六年。正是在这六年里,他完成了对江青一伙在文艺界的法西斯暴虐专制从盲从到怀疑、从觉醒到斗争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69年底,一代学大师沈从下放到咸宁干校时,已经67岁。几个月前,夫人张兆和随《人民学》编辑部的同行先行一步,住在向阳湖。沈老在“四五二高地”的一干校指挥部临时安置了一些时候,因患心脏病,又有高血压,受不了高强度劳动,校部便把他转到离向阳湖50里地的双溪。  相似文献   

19.
孟炳南 《古今谈》2000,(1):37-39
1969年冬,省级党群系统干部全部开赴乔司农场,以劳改农场十大队的房舍、土地为基础,成立浙江省五七干校。一位红军干部郭宗保被任命为校革委会主任(校长),从20军调来军代表沈伊、余金发。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档案馆馆藏有武汉市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档案,专设一个全宗,有100多卷,弥足珍贵。从档案资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武汉市五七干校的历史。(一)武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6,为"武汉市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档案。馆藏市五七干校全宗1969~1979年的档案117卷。全部案卷按保管期限(永久、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