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日银山     
蓝紫色的烟光中.大山慈祥地环顾着我们,重重叠叠.起伏绵延。在城市里憋久了.猛地看见这绿如瀚海的大山.如同见到思念的母亲.重逢久别的恋人,有种控制不住的冲动.真想一下子冲上去拥抱这山.拥抱这山上郁郁苍苍的林木.还有那久闻盛名的银山塔林。草草用过晚餐,迫不及待地.我们便奔向大山和它怀抱中的塔群。山绿、川绿、村绿、路绿,绿色在我眼前跃动、融合、伸展,铺满视野,融进心田.汇成无边无际、立体的绿的海详,心绪一下子由躁转静。一股股带着青青草味的.凉丝丝的空气扑进车窗.恼人的暑热为之一消。下午4点从市中心出发…  相似文献   

2.
在武定县田心村的南面有座山叫大银山,山上的参天古柏,飞泉瀑布,古陵庙宇给巍峨的大银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相传,在古时候,大银山中有一条很直的隧道通连田心坝子和利米坝子,两个坝子的人就是通过这条隧道互相来往的。有一天晚饭后,一个嫁在田心坝子做媳妇的姑娘回利米坝娘家。她走进隧道,看见每走九九八十一步便有一盏灯,灯不怎么亮,火苗一闪一闪的。她想;大概是油快干了吧!她记起自己还背着一小壶菜油,那是要带回去给父母的。她拿出油来给一盏灯添足了油,  相似文献   

3.
银山岭地处五岭山脉都庞岭的南侧,是平乐县张家镇燕水村旁的一座小土岭,附近岗峦起伏,平地开阔,燕水和同安河从旁流过,沟通桂江,这里上通湘漓,下达西江流域,西通郁江、黔江,东达南海。银山岭富含锰矿,1950年代以后,在银山岭西北麓的锰矿开采区不断发现有青铜器、陶器和铁器等古代遗物,  相似文献   

4.
《旅游纵览》2016,(9):122-125
正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3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时兰兰 《丝绸之路》2014,(10):46-47
佛教文化的传播是沿丝绸之路循序东进的。我国东汉至魏晋时期开始有了佛的形象。十六国时期,北凉的统治阶层大兴佛法,不论是出土文物还是实物遗存,都说明佛教造像、塔寺是随着佛教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播而来。本文结合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高善穆石造像塔资料,揭示了北凉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东传的梵迹。高善穆石造像塔是丝绸之路上北凉时期佛教文化辉煌的印证。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四年发掘的平乐县银山岭一百一十座战国墓,出土了包括铜、铁、陶、玉石等不同质料的文物一千零四十四件,为历年来广西战国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收获。这批墓葬及众多遗物因反映出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多年来一直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瞩目,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关于这批墓葬的国属,是涉及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相当有影响的一种意见认  相似文献   

7.
"塔"来自于梵语,原指砖、石、土、木等构成的建筑物,用以安置佛陀舍利等物。我国佛塔以东汉中期敦煌小浮屠(即小佛塔)为最早。三国之后,建立舍利塔及像塔、经塔、僧塔等渐多。佛教信徒以造塔为功德,故乐趋鹜赴。后为省工、省料、省财、省时,乃雕造小石塔,唐代以来又出现"泥拓佛塔""、华塔剪纸"及"心经法塔",进一步将造塔功德活动推进到普及化、简易化、大众化层面。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6,(6)
塔的梵文(Stupa)本义是坟冢的意思,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后成为供奉佛的特定场所。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并妥为供奉和保护佛舍利,信徒们造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质地的塔。它们从大类上可分为:建于室外的不可移动的塔和置于室内或雕凿于壁面的小型佛塔两种。迄今为止,学界有关著述大都偏重于前者而鲜少谈及后者。本文谨将后者定义为室内"佛教供奉塔、造像塔和画像砖塔"系列,就所掌握的资料按年代序列,择要叙述,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研究之遗阙。  相似文献   

9.
塔黄     
正(学名:Rheum nobile Hook.f.et Thoms.)是蓼科,大黄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形态特征高大草本,高1~2米,根状茎及根长而粗壮,直径达8厘米。茎单生不分枝,粗壮挺直,直径2~3厘米,光滑无毛,具细纵棱。基生叶数片,呈莲座状,具多数茎生叶及大型叶状圆形,直径20~30厘米,近革质,顶端圆或极阔钝尖形,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稍不规则,基出脉5~7条,和侧脉一起直伸向叶缘,于叶  相似文献   

10.
圆通寺塔     
从丝绸之路重镇张掖出发,沿甘青公路南上,穿过石岗墩荒漠,行进至三十九公里的民乐县六坝乡,便可见一座造型优美、气势宏伟的古塔高耸入云,屹然而立,这便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民乐圆通寺塔。  相似文献   

11.
塔魂     
黎黎 《旅游纵览》2007,(9):20-22
<正>古塔,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在地理历史的典籍里读到过它,在历史学家的演讲中听到过它,在方寸的屏幕上看到过它。我国偌大的版图上遗留有很多古塔,这些风格不一造型别致的塔深深的吸引着我,因此每走过一片土地,古塔便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王建 《巴蜀史志》2009,(2):63-64
凡到过古城西安的人,对唐代遗迹慈恩寺的大雁塔及荐福寺的小雁塔那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雄姿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塔身修长,密檐式设计,带有曲线,比大雁塔造型更为美观的小雁塔,那简直是中国古代塔建中的精品。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重镇的四川乐山凌云山灵宝峰上,也矗立着一座酷似西安小雁塔的唐代另一座雁塔——灵宝塔。  相似文献   

13.
江南名城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它不但以园林建筑的美丽和集中驰名中外,而且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本文介绍的苏州云岩寺塔,便是这些古迹中的一处。云岩寺塔建于苏州著名的风景区虎丘山上,又称虎丘塔(图见封底)。虎丘山一名海涌山,是一座火成岩堆积而成的小山阜,高约30多米。传说春秋末期(公元前六世  相似文献   

14.
绍兴应天塔     
应天塔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南端的飞来山之巅,是古城绍兴胜迹之一。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应天塔始建于南朝初年,塔属宝林寺。唐武宗会昌年间灭法时塔被毁。后僧皓仁于宋乾德元年(963年)重建,为九层,二十三丈。时寺已改应天寺,塔随寺额以应天名。其后至明  相似文献   

15.
塔的人情味     
中国式佛塔,富有人情味的塔中国古代建筑构图严谨,铺陈舒展,以横向线条展开层迭的序列节奏,形成变幻多端的空间艺术。但其中,却有突兀而出的竖向建筑直插上空,势如涌出,孤高耸天,打破了平缓的格局,成为几乎每一座城镇或风景胜地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塔。大概除了住宅以外,在中国建筑中数量最大,形式最多的,也就是塔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旧历四月十八,同朋友一起游逛了哈尔滨极乐寺“庙会”后,又来到东侧塔院观看了这里的省级保护文物——哈尔滨七级浮屠塔.  相似文献   

17.
开江宝泉塔     
$宝泉塔,在开江县城,西7公里的普安镇西北子坝一石丘上,塔表呈白垩色,又名白宝塔。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培修,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周田畴阡陌,绿波浩渺,土沃水甘,修竹茂林。方圆5公里内有金山寺禅林、姜氏节孝坊、平政桥碑亭、玉皇阁、宝泉山摩崖造像和峨城山古城保遥相对应,组成了别具特色的古文物群,是县内重要名胜。  相似文献   

18.
泛舟禅师塔     
刘丽 《文物世界》2000,(3):10-10
泛舟禅师塔位于运城市西北5公里处的大渠乡寺北曲村报国寺的遗址上。它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历尽沧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砖塔,为亭阁式的全国名塔之一,是圆形唐塔的典型实例。塔为正圆形,分为塔顶、塔身、塔基三部分,高约10米。塔用素砖砌成,台上为须弥座,束腰上刻着莲花,并安装着菱形花样;在圆形塔身的周围用方形砖柱分作八间,南面开一小门,在门栏的柱面上雕有压地起平的花纹;里面有一个六角形的小室,上面是叠涩式的藻井,藻井中有一小方孔,孔上又有一小室直达塔顶;它的东西两面各安装着门一合,在门扇上排列着四路四行的砖钉,每个钉盖为4厘米。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二十年代,朱桂辛先生(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为了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及有关艺术,广事蒐罗各种营造专书,其中有一本成造珐琅塔的则例,编号为“营182”。一九六○年前后因笔者编纂《清代匠作则例汇编》,获见此书,手录一过,庋箧备考。此书毛装一大册,封面题名:《照金塔  相似文献   

20.
南极浮塔     
环绕南极的只有一股洋流—-南极绕极流。在我们这颗星球的最南端,狂风把海水搅动了一圈又一圈.中途无任何陆地阻隔。这样的海蜮对于考察人员太过危险,科学家大都借助自动浮标和夏季科研船来采集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探险家让-路易·艾蒂安最新打造的浮塔研究站有望大派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