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气候极为干旱的敦煌有鸣沙山和月牙泉,这原本相克的一沙一水,却相辅相成,阴阳和谐,共生互映。鸣沙山自身所处的地质、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它形成于敦煌戈壁荒漠之上的必然性,而特殊的风沙运动,使得这沙泉共生、相互依存辉映的地貌奇观能绵延千古,给人们带来美的景致和刚柔相济的风韵。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中国·敦煌葡萄节将于8月底在敦煌举行,届时,游客不仅可以饱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胜景,更可品尝到敦煌特有的葡萄品种。 说起葡萄,一般人印象中最有名的当属新疆的葡萄,其实敦煌独特的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优质的水果品种,比如李广杏、紫烟桃等,其中阳关葡萄更以酸甜适中而闻名,因阳关地区属沙漠性气候  相似文献   

3.
鸣沙山下,月泉晓澈 青海甘肃环线第6天,我辞别了嘉峪关,一路向西奔向敦煌,准备在当晚去看鸣沙山的月牙泉的落日。  相似文献   

4.
说起敦煌,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敦煌市南鸣沙山北麓。月牙泉四周沙丘环抱,泉水甘甜,整片水域呈月牙形,泉名因此而得。  相似文献   

5.
没有人告诉我,要走近鸣沙山环抱的月牙泉,必须在敦煌城郊一座雕梁画栋的牌楼前滚鞍下马。然而,这弥漫在戏尘之中人造的浮华与月牙泉沙共存的“古香古色”似乎没有半点关联。  相似文献   

6.
我爱月牙泉     
郭东曙 《文史月刊》2006,(5):F0002-F0002
离敦煌市区5公里之鸣沙山环绕的月牙泉,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沙漠奇观。它弯似镰刀的月牙,它亮似明镜的池水,它绿似翡翠的茂草,以及恰若月宫中琼楼般的精巧建筑,唤起我的爱,激发我的情,使我一直难以忘怀。该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彰贵遗产,在历史上曾“池水极深,其底为沙  相似文献   

7.
胡杨 《丝绸之路》2006,(6):18-18
敦煌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是自然的瑰宝,生于斯长于斯的敦煌入,每当节日都要来到这里,把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寄情于沙与水。实际上,千百年来,鸣沙山、月牙泉一直是敦煌风俗的大舞台,被嵌入民族民间化的巨大洪流之中。[编按]  相似文献   

8.
重游鸣沙山     
几年前,我去过一次木垒鸣沙山,感觉鸣沙山仅仅是个沙丘而已,对去沙漠旅游采风并没有太浓厚的兴趣.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了几位摄影师有关木垒鸣沙山的系列作品,当再次踏上鸣沙山,我才知道我脚下的鸣沙山不仅仅是个沙丘,它与人类的心灵和感情息息相关,沙丘是有“思想”的,沙丘的思想不是外在的,是需要经过追寻者去努力开掘的。  相似文献   

9.
清江浦楼记     
淮安河下至马头之古运河日清江浦,东接邗沟,贯淮扬而南达苏杭;西连清口,汇黄淮而北极京津。虽长不及六十里,然明清两朝,三千里运河莫险于此,其关键亦莫重于此也。清江浦楼始建于清雍正七年,位于洪门街尽头,踞岸俯河,不宜登临,唯横额“清江浦”三大字,备往来舟楫之标识也。  相似文献   

10.
去年8月,我与家人一起来到新疆,耳闻目睹了那感人的一幕。我们驱车来到鸣沙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沙海,黄沙茫茫,一直与地平线接在一起,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几株植物。猛烈的风刮着脸颊,像一把毛刷在脸上扫着,不断地有沙粒飞进眼里,我的眼睛又疼又痒。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八五团。  相似文献   

11.
冬季的鸣沙山·月牙泉银装素裹、悄无声息,皑皑白雪赋予了西部大漠几多娇媚。看惯了月牙泉的春秋,体验了月牙泉的盛夏,谁知最美的竟是冰清玉洁的寒冬。在冰雪的装扮下,月牙泉美得让人窒息、让人流连。只有在这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韵味。  相似文献   

12.
阿克苏与水     
尚望 《丝绸之路》2013,(1):42-43
在中学的课堂上,曾读过一篇已经记不清作者的文章:“左公柳拂玉门晓,塞外风光好;过瓜田碧玉丛丛,遇羊群白浪滔滔……大漠观绿洲,恰似仙人岛。”及至成年来到了新疆,又听人传唱:阿克苏的山、阿克苏的水、阿克苏的山水实在美;托峰积雪白皑皑,大河奔流气势伟……等我驻足阿克苏,才真正体会到这种传唱不谬,是奇丽绝佳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与美丽     
《神州》2011,(8):I0001-I0001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善,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涞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次烬,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相似文献   

14.
随感两则     
手机与志书手机是时代传媒,电子的传媒。短信是手机信息传输的重要方式,报载传统拜年方式已让位手机短信,今年达110亿条。志书是传统传媒,纸质的传媒。历史留下了8000余种。手机短信和志书承载信息都是运用语言形式。两者可以比较。共同之处:文字行为基本上是编辑,是整合,不是创作;语言简洁,短信的语言就像志书的标题,一篇不超过70个字符。不同之处:志书讲究书面文字的精炼,短信则是口语化的幽默;手机虽身出名门,但不久就从“大哥大”的手中坠落民间,而志书却很固执,执着追求“资政、教化、存史”……据悉,2004年,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3.3亿户…  相似文献   

15.
7世纪中叶的一天,疏勒人裴神符怀抱中原罕见的乐器——琵琶出现在长安街头,神情落寞而孤傲。  相似文献   

16.
兰花是一种当今颇受世人青睐的观赏花卉,以其历史积淀下来的魅力和当今人造之势,令无数“兰迷”为之倾倒,大有“妙处难与君说”之趣。笔者养兰近二十年,在此,不揣浅陋,也尽一知半解,与君共赏兰花之趣。  相似文献   

17.
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沙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游鱼数尾崩明镜,飞鹭一只破轻烟。芦苇萧萧折腰舞,荇藻拂拂抱头眠。此是人间抑天上?太虚幻境庶几焉。沙柳几行掩楼阁,人影紧随山影后,斜阳一抹投鞍鞭。山影偷渡马影前。人影马影兼山影,踏破波光半月圆。天马腾空早飞去,一梦不觉二千年。汉时明月秦时郡,秋风吹冷玉门边。  相似文献   

18.
骆驼与民勤     
在河西走廊东北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瀚海起伏的沙漠环绕中,镶嵌着一道璀璨亮丽的绿色屏障,这就是绵亘数百里的民勤县。  相似文献   

19.
上善若水     
10年前,有位评论家以“上善若水”为题为我写过一篇评论,当时的我道行太浅,没有深领其妙。然后,又是一个10年且进且退的文学跋涉,边走边检讨自己,愈来愈在水的品性中,感受到一种自我认同,感受到自己的向往。我终于明白,那上善的境界始终高高悬在我前路的云端,它的召唤如水低低潜行于我的生命之流里,自觉不自觉地稳固着我的情  相似文献   

20.
雪花与红花     
高歌 《文史月刊》2002,(12):1-1
一雪花是冬季的花。红花是春天的花。在秋风呼啸之时,我们想到了冬季的花。在雪花飞舞之时,我们会想到春天的花。对花的想望,总激发着可贵的热情。对花的追求,总催动着向前的脚步。二飘舞于严寒之中的雪花,是汗的结晶么?是爱的精灵么?是献给新年的花朵么?我知道它是汗的结晶,因为众多的劳动者包括文史工作者在凛冽的寒风中进行着艰苦的劳作,其汗水凝成了雪色的花朵。我知道它是爱的精灵,因为无数的开拓者和办刊人怀着对创业的眷恋,即使在严冬的工作中也不忘放飞爱的白鸽。我知道它是献给新年的花朵,因为在花木凋零时节,唯有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