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选登了《林则徐手札十则》(称下简“手札”),并由刘九庵同志作了《辑注》。“手札”先后写于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即从林则徐在开封堵御黄河事竣、登上西赴伊犁的戍途、至赐环后滞留兰州、就任陕抚前夕,这段时间的  相似文献   

2.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载刘九庵同志辑注之《林则徐手札十则》,其第二、第四、第六为《致刘闻石札》,对受信人刘闻石,只说明他是林则徐的朋友。按此三札均已见北京懿文斋影印行世之《林文忠公尺牍》,此书封面有张伯英“己未十有二月”题签,己未为民国八年(1919年),此书当即出版于是年。《林文忠公尺  相似文献   

3.
这是来新夏教授为《林则徐书札手迹选》一书写的前言。全书共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林则徐书札七十通,由书法鉴定专家刘九庵编选,肖燕翼同志释文,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曾发表过林则徐手札十则,本期再从书中选发五通,及其中一通的手迹,以飨读者。林则徐的这些书札,内容涉及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主持禁烟、抗英活动及其后充军伊犁、转任陕西巡抚等经历,以及他与朋僚问的交往、诗文唱和等方面的资料,是我们研究近代史以及林则徐一生生活、经历、思想的宝贵资料。林则徐还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可以从本期发表的他的书札手迹看出他的翰墨风貌。  相似文献   

4.
刘九庵同志辑注的《林则徐手札十则》(载《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除第二、第四、第六《致刘闻石》三札早有影印本行世(见北京懿文斋印行的《林文忠公尺牍》)外,其余七札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这批珍贵的文物资料,对研究林则徐的后期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按语中于作札年月、收信人和史实的诠释,间有疏误,需要订正,爱作补注如次: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9,(2)
林则徐《答戴纲孙书》手札两件(藏重庆市博物馆),各三纸,共六页,作于1841年和1847年。装裱封面上,有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陈宝琛题签。这两件未曾发表过的手札,为我们提供了鸦片战争和林则徐传记的新史料。  相似文献   

6.
1984年冬天,《成都物》第三期刊载了拙《龙兴寺古塔始创年代考》,论证龙兴寺古塔建成于五代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1985年春,彭县(今彭州市,下同)九尺中学的退休教师(当时被聘请在县志办公室协助修志)庄巨川先生提出不同看法,撰写了《关于龙兴寺建筑年代的探讨》(以下简称庄),否定拙“五代建成”的论证。由《成都物》写出编按:“本刊在1984年第三期上刊登了周述烈同志的《龙兴寺古塔始创年代考》一。庄巨川同志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现发表全,以供大家深入研究。”刊登在《成都物》1985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7.
林维和先生将家中珍藏的先人林则徐的信稿,加以整理,汇集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5年影印出版,定名《林则徐书札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我国近代史上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手稿》共二册,第一册为林则徐亲笔起草的信稿,第二册为经林则徐批改的幕僚起草的信稿。《手稿》按作信日期的先后次序排列,未能确定作信年份的,则编入“原无年份”部分,分别附于两册的后面。笔者最近翻阅了《手稿》,发现所谓“原无年份”的信稿,大多数是可以考证出作信年份的。其中有三件手札,编者误为信的底稿,另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2003年第三期发表了邵长兴先生编撰的《2002年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一些地方史志期刊作了转载。最近,邵先生又根据所收集到的新资料,对原文作了补充修改,连同其新著《2002年全国新版方志学编著述略》,首先送交本刊发表。故该《2002年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一文,应以本刊今期发表的版本为准,敬希各修志同仁留意。  相似文献   

9.
本刊1981年10期王启初同志《林则徐信札浅释》,介绍了林则徐致唐鉴的两封信。释文考证第二信的时间,似可商榷。释文说:"信中有‘侍移任已阅四月’之语,当写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因林则徐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革去两广总督,下推四个月,即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这是把"移任"理解为"革职"。其实这个"移任"是指道光十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二年,叶圣老在四川省教育厅的教育科学馆做研究工作,曾从成都去过桂林。旅次逐日记有日记,经叶至诚同志抄出,发表于《新文学史料》一九八二年第四期,题为《蓉桂之旅》。本刊选载其途经贵州所写的日记十九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1999,(8)
《百年潮》1999年第三期发表了柯华同志题为《难忘周总理的言传身教》的文章,其中谈到1958年外交部一次部务会(实为党组扩大会,通称务虚会)的情况,很值得注意。这段文字不长,为省查找,兹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刊在2002年第三期刊登了常永明《海陵更名的由来》一。章发表后,收到程起瑞、黄炳煜的来稿和俞扬的来信,对《海陵更名的由来》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将来稿和来信刊登,并就教于专家和读。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三期选载朱文钧先生遗著《欧斋石墨题跋》一书中的一部分,这里继续刊出另一部分题跋,以飨读者。谢国桢先生生前为此书所作的小识,一并发表在本文之后。  相似文献   

14.
《文艺报》1982年第六期“讨论会”栏中,在目录上以加黑体的方式醒目地发表了孙冶方的《也评〈天云山传奇〉》一文,编者还特意在孙文前加了“编者按”:“本刊第四期发表袁康、晓文同志的《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评〈天云山传奇〉》以来,受到了读者、观众和文艺界同志的广泛注意,许多同志寄来了稿件,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5.
《江苏地方志》2003年第四期刊载了徐兴学的《林则徐在江苏》一文,其中关于林则徐官职的表述值得商榷。兹举证如下: 其一,该文开头称:“从1823年开始,他历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直至1836年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但是在钱实甫的《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中并无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及两江总督的记录。《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九“林则徐传”载:“(道光)二年,(林则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引起过许多史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出版了不少有关的论文和小册子。杨国桢同志著的《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关于林氏的长篇传记。这部传记,不仅是杨国桢同志二十年来刻苦钻研、辛勤撰述的结晶,也是我国史学界在这方面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个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7.
这是萧克同志1971年冬在江西永修云山国务院农林部“五七”干校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原文写于作者所存1960年人民出版社《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91─599页眉批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75周年,又是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发表的75周年,我们特请萧克同志将他这篇文字核校后,在本刊发表,想来定能给读者以教益。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00年第7期,曾发表过郑亚非同志根据采访当事人撰写的《刘青山的后人们》一文,引起学界和社会的重视。这篇《刘青山、张子善亲属采访记》,完成于1991年,曾于2001年在《保定文史资料》刊登。20多年来,社会在进步.包括文史资料在内的史学界也在发展。最近,应本刊之约,作者在当年文章的基础上补充了后来获知的内容,玉成大作,惠赐本刊。现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原是本刊向戴煌同志的约稿,刊登在1995年《炎黄春秋》第11期上。在此之后,本刊又先后发表由他撰写的在胡耀邦同志关怀下平反的多起冤假错案的文章。这是戴煌同志经多年积累又作了八个多月的采访写成的力作,全书三十多万字。这些事实准确、内容生动感人的文章,为全国数十家报刊分别发表或转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1997年9月,首先由全国政协常委徐四民先生为董事长的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结集出版,1998年新春再版。现特发表张黎群同志撰写的对此书的一篇评论。  相似文献   

20.
郭昭明 《陕西史志》2004,(3):58-60,49
对林则徐是否来蒲城为王鼎守丧,《陕西史志》2003年第一期发表了牛济先生的《林则徐未赴蒲城为王鼎守丧》一文,对此持否定态度。笔者对此问题研究了近30年,提一点不同的看法,仅供参考。林则徐蒲城之行虽未见诸文字资料,但决非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