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殷商  才云 《中华遗产》2006,(4):60-81
如果司马迁错了,“炎黄”是否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用最新的考古发现丈量五千年之前中华先民的足迹,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其实从6000至10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那么,“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五千年文明”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说法是否都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炎黄子孙”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祭文很容易让人想到他为了推翻满清封建帝制所发出的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出于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孙中山突出强调了自黄帝而下的五千年汉民族概念。但“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真正在中华大地盛行,却是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3.
饶局 《神州》2012,(24):83-84
我们的祖国乃泱泱大国,更是文明古国。历史银河星汉灿烂,华夏文明千古流传,而要想去欣赏那一颗颗明星的璀璨,感受五千年文化的魅力,走入浩如烟海的古籍便不失为一条捷径。故作为炎黄子孙、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学好语文古诗文。  相似文献   

4.
可南  力天 《文史天地》2002,(4):33-34
中国与澳大利亚,一个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一个是只有二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然而,两国间的交往却由来已久。其中,乔治·莫理循(1862-1920)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开拓者之一,人们称他是“最了解中国的澳洲人”。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称为“莫理循大街”。时至今日,西方的汉学界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一名称。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20岁时曾独自一人由北向南步行穿越澳洲大陆。在遍游世界各地之后,莫理循于1893年底来到中国。第二年初,他从上海沿长江而上,经过中国的西南地区,跨…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称有五千年文明,但这五千年文明史迄今并没有落实."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证明夏代为信史,说明中国有四千年文明,距五千年文明尚有一千年的差距,许顺湛先生著<五帝时代研究>,就是要解决中国有五千年文明这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遗产》2007,(3):15-15
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以黄帝纪年作为中国国家纪年,意义重于泰山:于民而言,黄帝纪年能够让国人在学习历史时不再以耶稣诞生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使炎黄子孙在了解自己民族的文明时感受到亲切的年代记忆;于国而言,黄帝纪年有利于团结全球华人,并极大提高中国人的自信力和国际地位。如果有人问:“请问今年的纪年时间是什么?”希望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能大声回答:黄帝纪年4705年,西元2007年!  相似文献   

7.
《旅游纵览》2007,(4):2+1-4
<正>炎黄二帝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帝是太阳神、医药神,黄帝是最高的统一之神、公正之神、文明之神。五千多年前,炎黄二帝邙山结盟.使炎黄两族结成一体,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在黄河流域肇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炎黄二帝作为这一群体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开拓创业的化身。因此全球华人均以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自称为炎黄子孙。1987年经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倡议,在中国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同盟山上兴建炎  相似文献   

8.
河图洛书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当《周易》从华夏大地传向五洲四洋,“河洛”之学以它东方文化魅力而使泰西学者赞叹不已,对中国上古文明拭目凝视之际,有人著文认为“河洛”创始于宋代,这不但是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随便贬低,也是对两千年易学成果的简单对待,同时还是个并无说服力的臆断,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有信仰吗?一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些中国人也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些人说: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拜神也是今天拜佛,明天拜道,没个准;你看,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东正教徒,信教多么虔诚,那才叫信仰!真不可思议:一个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信仰,怎样走过来?一个伟大的新中国,没有信仰,怎样屹立世界?  相似文献   

10.
焚香的历史     
君云 《文史博览》2006,(5):39-39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 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2.
神农架,是牵动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个梦吗?炎帝神农氏,这位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开山祖留给今人一个怎样的背影?一名来自神农架林区的学者,向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神农氏、炎帝文化与神农架不可分割的联系。 神农架──多么美妙、神奇而独具魅力的名字!鄂西神农架不仅以其古老的历史、浩瀚的林海、珍奇的物种、壮丽的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诡谲的自然奥秘而蜚声中外,被誉为“绿色宝库”、“动植物王国”、“科学迷宫”、“中华国宝”、而且,神农架还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长期活动、为民造福的圣地,成为海内外十多亿炎黄子孙非常…  相似文献   

13.
山西,表里山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老的黄河流域生活着勤劳淳朴的人民,这里不仅有古老的文明,更涌现出许多令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人杰。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炎黄于此融合、繁衍、壮大,“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开创了华夏文明之源。芮城的西侯渡遗址,是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者,夏县西阴遗址出土的半个蚕茧,证明了  相似文献   

14.
汪培梓 《中原文物》2007,(2):110-112
文明起源和文明研究几乎是全世界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的先后实施,更成为国内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其源头何在?又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早期面貌如何?诸如此类问题,由于文献之局限,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3,(3)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先祖,最受到崇敬和称颂的,莫过于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他们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开创者,海内外的中国人,莫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在距今约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曾是两个大的部落的首领,与他们同时并存的另一个大的部落的首领叫蚩尤。据古史传说,当时曾发生过黄帝大败炎帝、黄帝擒杀蚩尤的激烈的大规模争战。先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接着,黄帝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这里的“阪泉之野”和“涿鹿之野”极可能是同一地区的不同表述,或者是毗邻相接的两个地区,总之是一个较大的地理概念。可以这样说:黄帝败炎帝、杀蚩尤的主战场是在涿鹿及其附近的阪泉一带,因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16.
这占地一万九千一百多平方米的三个秦兵马坑倒底是何时、由谁领导修造的呢?它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呢?这至今还是个谜. 按照当时的形势和条件来看,只有居住在郦山的“徒、人奴产子”才有可能从事这一工程.郦山陵中闭埋了大量“为机”的工匠,但“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不可能全部或大部被埋.这些已判刑的罪犯和人奴产子(据估计有三十万人)聚集在郦山,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沿构成与其他古老文明距离甚远的独立地理单元,其接受域外文明营养并不十分“幸运”。我们高度崇敬先民艰难的远程中西交往,更珍视借陆、海“丝绸之路”东来的域外文明精华及影响。夏、商、周以青铜冶造和井田制贵族家系共同体为社会经济特色。战国到中唐,国家分授或规制土地,口赋劳役重于田税,豪强士族颇盛。中唐到清,“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和“两税法”等面世,农商并重明显,缙绅与富民支配乡里。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改变这一屈辱地位的民族自强,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成长。先秦贵族政治盛行,王(天子)为共主与诸侯方国藩屏四方,属于较松散的大一统。皇权官僚政治,亦即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是战国以降的基本政治制度,郡县职业官僚充任其运作工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埋葬延续两千载的皇帝专制。南京国民政府终结军阀混战,但推行独裁“党国体制”,又与现代民主制度相去甚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全新的国体和政体制度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的历史由此展开。五千年来,无论中华民族抑或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各兄弟民族及地域子文明的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持续辉煌。时至近代...  相似文献   

18.
炎帝之谜     
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92%以上。国内外的汉族人都喜欢自称为“炎黄子孙”。所谓“炎黄”,就是指远古的炎帝和黄帝。相传炎黄之世,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当时还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后人所知的古史,是上古代代口头相传的传说,经后人据此记录下来的史书如“国语”、“史记”等。这些史书离“炎黄”之世,实际上也已相隔两千多年,不可能没有失实之处。加以口头的传说常常带有夸张、谬误、故事、神话的色彩,以致同一人或同一事,不同的记载可有出入,甚至矛盾。遗憾的是自诩为“炎黄子孙”者对其伟大的始祖的情况都说不清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艺术在北京展出,曾经“轰动京华”,这次在成都展出,又取得了“满城争相话石刻”的效果,足见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宝藏,一经开发,必然会得到全民的热爱。这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精华,我们民族的骄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怎能不心驰神往,击掌三叹呢?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人们不难发现“和”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铸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可贵品格。郑和七下西洋足迹所至,秋毫无犯,广架友谊桥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这便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典型范例。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和”这一古老智慧的博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