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城派的传承相当程度上依托于传统的教育制度。书院讲学、家学传授、私人授徒等传统教育方式使桐城派在人员构成上迅速扩展,成为一个超地域关系的文学派别。桐城派成员之间广泛存在着“师事”或“私淑”等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这些关系是维系桐城派的重要纽带。桐城派的存在是如此依赖于传统教育,以至于传统教育体制在晚清走向瓦解时,桐城派也就自然失去了生机。  相似文献   

2.
桐城派与清代化、政治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又以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如认为桐城派“基本上是和统治阶级一个鼻孔出气的”是“从属清朝政治,维护清朝政治的”,或认为他们是清王朝的“御用人”,他们的论是“以清廷的统治思想为依据,以清廷的化政策为准绳”的等等。我们认为,对于桐城派这样一个历时二百余年,前后共有作家六百余人,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学流派,(刘声木《桐城派学渊源撰述考》)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行文独特,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围绕文中“忠信”一词进行搜索与分析,得出忠信之道中“忠信”的思想意义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在史籍中是独一无二的,进而推断《忠信之道》的作者可能是曾经轰动一时而又很快销声匿迹的一个派别。  相似文献   

4.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派别,桐城派史深受学界关注。清史《文苑传》对桐城派有系统而持续的记载,但未为学界注意。本文基于台北故宫档案清史《文苑传》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讨论该书对桐城派续写的内涵和价值。《续文苑底稿》将"桐城派"名义正式写入国史,进一步确认了桐城派古文正统地位。该书增立六位桐城派人物正传,重点记载了姚鼐之后的桐城派学脉分布皖苏、远播岭西的状况。该书揭载,桐城后学的古文创作展现了新貌,纠正了桐城文"苶若枯涩"的弊病,桐城派诸传人尊奉程朱理学,对汉学则兼收并蓄,更以经世实学思想和经世业绩彪炳史册。《续文苑底稿》彰显了桐城派的古文正统地位,是桐城派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5.
刘文龙 《安徽史学》2022,(3):142-151
桐城派效法韩愈的读书旨趣,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读书法。这也规定了桐城派的书籍选择范围,甚至推衍成独具桐城风味的书单。其书单的增删,能反映桐城派在不同时期的新气象及其酝酿的缘由。桐城派的说经实践又是其读书法的具体运用,“文本于经”“文能通经”“说经之文是古文”是其三个重要内涵。而对桐城派“空疏”的批评因此得以展开,这一批评直接影响到对桐城派学术品格的判断。由此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桐城派的经典化与知识系谱建构一直处于“进行时”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7.
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名世生前与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交往密切,故研究者常将戴名世视为桐城派的开创者。但客观而论,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创建并无关涉。戴名世只是一位与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有着密切往来,并持有相近文学、学术观点的桐城籍学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从新编《桐城县志》看桐城文化的兴起、影响及其成就安徽省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李昌志桐城是安徽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县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故乡。其地历史悠久,文风昌盛,鸿儒荟萃,著述浩繁,而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文学史上,柳州的王拯占有一席之地。散文为清代后期桐城派古文中的“岭西五家”之一;诗作评为兼有“苏(轼)、黄(庭坚)二家之长”;词作为清代词坛“后十家”之一。本文简介王拯生平,并对其文、诗、词的成就作评述。  相似文献   

10.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06,(1):108-114
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是安徽省桐城县人。桐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激荡清朝文坛200余年、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该地明清两朝读书风气极盛,整个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人更多  相似文献   

11.
陈四益  丁聪 《炎黄春秋》2004,(7):80-80,51
读思想史,常常有看打架的感觉。打架的因由不同,方式与结果也两样。不同思想派别的打架,是因为“道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各说各的不就行了?不行。因为每家都以为自己的思想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所以就容不下“异端”,一定要鸣鼓而攻之。攻之其实也不妨。本来,思想只有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与桐城派关系密切,在袁世凯生平中的一些重要阶段都有着桐城派的身影存在。袁世凯发迹之时的贵人吴长庆,后保荐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都深受桐城派影响。袁世凯总督直隶时先后建校士馆、文学馆,聘请桐城派学人为师,亲为桐城派学人著作作序,大力宣扬桐城派古文。民初总统任上亦不忘提携,积极支持,桐城派得以在北京大学和清史馆一度占据重要位置。清末民初之际,为助其施政,袁世凯网罗任用了一批桐城派名流于其幕下,他们对教育、经济、政治变革多是积极参与。袁世凯与桐城派之间的政学互动,无疑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权派政治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派是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从1929年开始,他们针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一党专制,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保障人权、制定约法、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从而发起了“人权运动”,“人权派”由此得名。因他们主办《新月》月刊,亦称“新月派”。本文就人权派的政治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桐城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甚多、影响范围较大的文学流派,无疑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研究价值,桐城派研究逐渐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增长点。在桐城派的研究中,"桐城三祖"又是被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桐城三祖"之中,方苞为鼻祖,姚鼐为集大成者,且两人都中进士,在京城为官,是康、乾文坛较有影  相似文献   

15.
应为康梁和立宪派正名候宜杰康有为、梁启超和立宪派在政治上属于什么派别?以往的论作众口一词,莫不给他们加上一个很不光彩的头衔,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或改良派、近年已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发出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吗”的不平之鸣。有的将改良与改良主义加以区...  相似文献   

16.
“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天地会起源问题再次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93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诸多论文与著作,论证天地会是由万五道宗所创立。在有关书评、书序中,皆称“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以下简称“万五道宗说”)是天地会起源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可喜突破”、“创见”等等。我被一些学者称为“乾隆说”的代表之一,在拜读过他们的大作后,也想对“万五道宗说”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使天地会起源问题的研究,再深入一步。一、评“万五道宗说”的研究方法与论证方法历史研究应当是从大量经过鉴别的史料中引出结论,而不是先提出一个结论,再…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桐城派,以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为早期代表,初祖方苞。方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上建树卓著,而且在方志事业上亦颇有成就。由于清初方氏家族不少人曾被流放边城、据实地见闻撰成著作,对黑龙江省的方志事业贡献尤著。  相似文献   

18.
桐城派萌动于清初,鼎盛于乾嘉,衰亡于清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桐城派作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态。本文试以桐城派主要作家的心态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面对不同社会情况时的心态变化,并由此亦可对桐城派发展的轨迹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正>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的社会生存环境虽然险恶,但是他们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仪,独立特行,洒脱倜傥。大多崇尚清谈。清谈起于魏正始年间。《晋书·王衍传》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所谓“无”就是顺应自然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人效法“道”,就要以“无为”为本。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他以“自然为宗”,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美称。李白是一个尊道信佛之人,但也是一个渴望从政而有所作为的人,所以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多种思想的杂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