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独具风彩的民间传统“元宵节”,又称“元夜节”、“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据《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其实,“上元节”的起源却在道教之前。  相似文献   

2.
一年中,按道教的叫法有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正月十五,谓“上元节”,传说这天是天宫大帝的诞辰祭日。旧时为祈天宫赐福,民间多诵经持斋,不御荤酒。  相似文献   

3.
论“黄神越章”——兼谈黄巾口号的意义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黄神越章”——兼谈黄巾口号的意义及相关问题刘昭瑞读方诗铭先生《黄巾起义先驱与巫及原始道教的关系——兼论“黄巾”与“黄神越章”①一文,获益非浅。由于笔者近年来在利用考古材料探讨早期道教的一些问题,所以想对方先生文中将“黄神越章”看作是“原始道教的尊...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历代史料编目及研习指南刘国梁由于“道家之术,杂而多端”(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道教史料极其浩繁,在极短的时间内撰写此文,此地又缺乏台、港、澳及国外的研究资料,我国大陆学者研究道教的著述也很不完全,我只能将撰写拙著《道教精萃》、《道教...  相似文献   

5.
赵益 《东南文化》2001,(11):52-56
本文着重从道教史内部重新考察了三张“二十四治”与东晋以降南方道教“静室”的关系,认为“二十四治”组织本身就是三张以后理论化的产物,而南方道教“静室”本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其实质亦与“二十四治”迥然有别。将“静室”与“二十四治”相联系,实乃东晋至南朝道教整理者拟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的起源,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重大问题。然一直难以形成一致的认识。本作在对道教早期“三洞”资料进行系统清理的基础上,从较新的角度,讨论了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在东晋末年江南古灵宝经中的最初形态,以及在南北朝隋唐道教中的具体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三洞”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所贯穿的六朝隋唐道教宗派之间的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7.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华山不仅具有奇险秀美的旅游风景资源,同时,华山作为道教的圣地,还拥有丰厚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香凤 《史学月刊》2006,(12):108-11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目前,学术界对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史”热的兴起和学术界开始有规模地研究中国道教,龙虎山道教文化才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道教思想理论、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斋醮仪式、道教的生命观、道教与医学等方面(贺绍恩:《龙虎山道教文化研讨会观点综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龙虎山正一道的道教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一龙虎山道教的始末龙虎山远离都市,环境清幽,是道士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根据有关传说,战国时期仙道大师鬼谷子来到鬼谷洞修道,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先河。东汉时期,张道陵炼丹于云锦山即龙虎山,创立中国原始道教。张道陵炼得“神丹”后,访西仙源碧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在龙虎山行医修炼30余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得知蜀中人患瘟疫,故前去救治,并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天师道。至孙张鲁时期,天师道已建立了具有宗教、政治和军事性质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组织据有川东,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对川东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汉丞相曹操深恐天师道势力的扩大,对天师道组织进行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曹操授张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阎圃等为列侯”;而子张盛拒不受封,遂“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嚣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张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掌教天师,依托祖先立龙虎宗,正式创立了正一道。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虎宗正一道没有造成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没有得到信奉和肯定者”(郭树森:《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鉴此,张盛及其后裔对正一道教义进行改造,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忠”、“孝”、“仁”、“义”作为修道之本,参用佛教理论中的因果报应以充实正一道教义,并打起“佐国佑民”的旗号,以寻求朝廷支持和民众信奉,达到扩大正一道社会影响的目的。经过改革,正一道完成了由民问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道教的“皇宗”地位。唐高宗于乾封二年(667)“幸老君庙,追号秘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神龙元年(705)中宗令天下贡举之士兼习《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并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朝廷的扶植。唐玄宗时期,朝廷对龙虎山天师相当重视。天宝七年(748)玄宗亲赐第15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同时召见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币,免租税,在京师设立授箓院。玄宗还亲自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赞其“貌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十《艺文·纶言一》,第126页)。唐玄宗对张天师大加嘉奖,其后几代皇帝也争相效仿。唐肃宗曾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唐会昌中(841-846),武宗召第20代天师张湛,命以官,不拜,即赐金帛,在龙虎山修建殿宇,并御书额曰“真仙观”。唐朝从高宗至玄宗再至武宗的历代统治者大力扶植天师及其后裔,龙虎山正一道在皇权的庇护下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两宋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  相似文献   

9.
蔺熙民 《神州》2011,(4X):40-41,43
书法家颜真卿由于自身境遇与历史际会,与道教有浓厚的交缘,甚而对道教显示出特有的虔诚,俨然有方外之趣,后来被尊称为道教的神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唐代三教并用的大背景影响深刻,尤其是道教在唐代被极力支持,有明显的“目教化”倾向,唐朝士大夫崇奉道教很多。二是就个人而言,与家庭文化溯源、早年“甘味道艺”以及个人仕途挫折失意以寻求心灵慰藉等息息相关。三是“艺道合一”、“书道相通”,道学对中国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馈赠尤多,书艺成为颜真卿沟通道流的桥梁。四是颜真卿位高人重,真切通过有关道教碑记的撰写,极大地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影响,使道教愿意神化。五是一生慷慨激烈,功业道德文章高超,坚贞不屈,且以死殉国,宋代被尊崇为神仙,获得“仙籍”,宋之后儒家的“英雄”成为道教的神仙并不偶然。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文物》本期发表的吴觉非先生《四川的道教石刻》一文,对于道教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系统的实物资料,并发表了若干有益的见解,是一篇好文章。本文仅就为什么在道教造像中会出现“坐莲台”、“穿道靴,立于莲台之上”和“头戴莲花形冠”的造型,以及大足石刻中出现三教神像共雕于一个石龛的造像等,进行探讨,谈点粗浅意见。要探讨道教造像中的  相似文献   

11.
风情万种话齐云陈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内,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区,素以“丹霞地貌独特、道教历史悠久、摩崖石刻众多、山水风光秀丽”而闻名。齐云山古称白岳...  相似文献   

12.
姓氏出状元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1-72
唐玄宗先天元年依例举行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姓“常”名叫“无名”,因姓名奇特而引起了考官们的兴趣。唐代对道教比较重视。而道教经典《老子》一书,开篇第一句便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虽然他的文章不可能取为状元,但“常无名”这个名字的道教昧儿很浓,被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主考官们看中,常无名也就阴差阳错地被取为状元。  相似文献   

13.
道教树立和信奉的诸神,是随着道教发展的历史过程,逐步完善而形成的。如果从东汉顺帝时(126——144年)道教从组织上建立算起,大约经历了八百多年,在宋代才有一个较为定型的道教神系。道教诸神的源起多头,兼收并蓄,神系庞杂,层次不清是它的特点。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探索。 在我们对道教奉神进行研究、探讨时,从许多原始资料中,使我们坚信是“人创造了神,绝非神创造了人”,是“神由人起”,这个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历代王朝的更迭的具体需要而有所变异。这个人  相似文献   

14.
绿杨  郭实 《旅游》2003,(10):3-21
我一直认为。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句应该成为旅行者的座右铭。李白遍历名山大川,热衷寻仙访道,虽然最终未能长生不老,位列仙班。却也写出了不少仙风缥缈的诗篇,因而成为世人心目中的“诗仙”。前几年,我对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命题发生兴趣。于是沿着道教的发展足迹探究道教文化,深感中国文化三个源头(释、道、儒)之一的道教文化确有精深之妙,同时云游天下也实为人生之一快事。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是道教的鼎盛时期,巴蜀地区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珣的弟弟李玹笃信道教.时代风习、巴蜀地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道教文化在李珣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追求“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作品中常出现与道教有关的词牌、意象.  相似文献   

16.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被海外学者誉为“汉学中的汉学”。近二十年来 ,海外的道教研究非常兴盛 ,基本上形成了日本、法国、美国三个中心 ,尤以日本和法国最为突出。同时 ,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俄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道教研究也硕果累累。一、日本的道教研究日本的道教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近二十年 ,日本的道教研究出现了持续性的热潮 ,仅从研究人数的增加和热潮波及的范围看 ,就可见一斑。这一时期 ,研究道教的日本学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增加。一方面 ,成立了几个专门研究道教的新团体 ,如 1 984年成立的“道教文化研…  相似文献   

17.
永济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之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凋”流行各地,又和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自东汉张角创立道教后不久,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圣地.三国时葛元“初在赤城,后入括苍、盖竹等处.”东晋时,孙恩江南五斗米道农民起义,主要活动在浙东台州地区,对天台山道教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但是,真正在天台山建树道教教义,使天台山名列中国道教圣地之林的,是南朝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和唐代司马承祯、宋代张伯端等.  相似文献   

19.
太易图与太极图——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解说的“太极图”向来是中国理学史、道教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大“千古之谜”。从宋代以来经过众多学者的考证与研究,认为这张“太极图”起源于道教,是从五代末宋初的道士陈抟那里传授来的。最近有人提出新说,写成专著推翻了这一说法,认为“太极图”是周敦颐自己创造发明的,倒是后来的道徒剽窃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这一重要问题涉及到“太极图”的起源及如何认识理学文化与道教文化关系的问题,我以为说“太极图”为周敦颐所创造与道徒剽窃周敦颐“太极图”的说法,依据是不足的。下面拟从四个方面对“太极图”的渊源传授作出新的考辨。  相似文献   

20.
中华先民曾使用过多种药物以催促孕妇生产。本文通过对古人使用过的催生药如“滑胎药”,“桃”、“醋”,“催生丹”和“腊八丸子”,“文鳐鱼”、“郎君子”及“生龟”、“海马”等的考察分析,揭示出这些所谓的催生药都是古人道教信仰观念与巫术文化的产物这一鲜明药俗,指出不管它们是否有催生药效,其民俗内涵与文化意蕴都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