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山文化玉兽面玦形饰,俗称玉猪龙,是红山文化晚期典型遗存之一。长期以来,对这种玉兽面玦形饰的渊源未曾展开讨论。近年来,受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大墓(2007M23)发现的启发以及对有关问题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原型众说纷纭。图式考证表明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玉玦和兽首的结合;其平面形象为兽面纹玉璋。兽面形玉璋与红山文化玉蚕蛹从构图图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玉猪龙的形象与蚕崇拜、丝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与内涵,也为了解丝绸之路和早期草原文化通道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一、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应定名为珑对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不少学者作过研究,如孙守道、刘淑娟、朱乃诚等(1),其中以朱乃诚的专题研究最为全面。关于这些兽面玦形玉器的用途,朱乃诚根据三件发掘所得兽面玦形玉器在墓葬中的情况,作出如下两点推断:(1)兽面形式可能是具有避  相似文献   

4.
美玉赏析     
<正>碧玉大"C"形龙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中,最有名的就是"C"形龙(中华第一玉龙)。其"C"形龙头部具有猪首的明显特征,即"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这种带有猪首特征的龙,只能说明龙是由猪的形象逐渐演变而来的。很可能在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中,猪的饲养已经开始,拥有一定数量的猪是部落兴旺和财富的标志。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  相似文献   

5.
夏时代最具艺术价值的当数玉材质与青铜材质相结合所创制的"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考古界目前命名为"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它不仅在艺术构思上、创制技术上以及艺术表现母题上承继了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揭开了夏时代新材料所生产的生产生活器具的序幕,以及开辟了青铜时代的到来。据目前考古研究表明,我们所发掘发现的"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存世量仅16件左右,中国有7件,国外有9件。这些"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遗存的艺术特征明显,艺术心理学特征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
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龙(又称"C"字形龙)是"蜀"字的原型。"蜀"的本义为阳性生殖器,与器形非常吻合。"蜀"通"涿",蜀山氏、涿鹿,都指向农业之祖神农。有发达原始农业的红山文化应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考古学背景。炎黄之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最早入侵以及二者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红山文化玉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那么,这种玉龙是从哪里来的呢?  相似文献   

8.
黄帝受命有云瑞 夷巫事神琢瑞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山文化墓葬发掘出土的上百件玉器中,玉箍和玉勾云形器是重要的玉神器,尤以玉勾云形器为最最重要之事神用巫玉。其表面器形构架由(?)三种图案组合成复合勾云纹造型,反映了红山文化群体对"云"、"雨"的崇敬和期盼。其深层内涵则是云上有天、天上有神,天神是至高无上之神,具有权威性和震慑性,也为红山文化群体视为保护神加以膜拜。玉勾云形器、玉龙、兽面饰块形器等红山文化玉神器均以云纹作结构框架并普遍应用,说明其群体以崇敬云天为己任,并创建了高度发达的东夷玉文化板块。此一玉文化或可能与"黄帝受命有云瑞"、"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的记载有关联。而"玉勾云形器"之名称不甚准确,经考证古文献,应为"吉云饰玉神器"、"玉吉云形器",宜定名为"玉瑞云纹饰"。  相似文献   

9.
<正>这辑名物新证是论述礼玉,前者从明代着手,文献与出土实物紧密结合,对玉圭条分缕析,希图由此作为上溯的基点。后者着眼上古兽面玦形玉器定名为珑,联系史前的风俗、服饰,取得新认识,无疑为诸多礼玉研究提供新思维。陆锡兴:《论明代玉圭制度》玉圭(包括石圭)是华夏重要礼器,考古出土了相当数量,尤其以商周时期为多。它与其他琮、璧等礼玉一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有翼神兽从西方传入中国,汉代中国境内的有翼神兽造型器物逐渐增多,并沿着自己特有的演变轨迹,形成了从半匍匐状的龙变成行走状的辟邪的发展序列,但其中存在一些缺环寿县汉墓出土的有翼神兽造型器物,不仅弥补西汉早中期到东汉晚期翼兽形制演变的年代缺环,也为国内外几件馆藏铜翼兽形筒座的年代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良渚文化玉琮及相关纹饰的文化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考古》2012,(2):84-94
良渚文化中一种典型、奇特,且颇具神秘色彩的器物——玉琮,长久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迄今为止,关于它的研究文章,数量已经相当之多。有关玉琮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其形制、纹饰、源流、年代、功能、工艺等方面,观点多样,迄无定论。笔者近来对玉琮也略有思考,发现玉琮的形制、神人  相似文献   

12.
汉玉纹饰以几何纹与动物纹为主体并逐浙摆脱了概念化的古风,发展出新的写实风格,对后世玉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考古文化类型 ,以出土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 ,尤以大型玉制礼器著称。礼器 ,通常指用于祭祀、丧葬、宴飨、朝聘、婚冠等礼仪活动的各类器物。考古研究发现 ,礼器的应用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当时只用于祭祀和丧葬等活动。玉制礼器的产生大约在距今 6 0 0 0至距今4 0 0 0年间 ,多发现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其中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尤为典型。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浙江反山、瑶山、上海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新沂花厅、赵陵山等遗址…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梅岭玉与吴地早期出土玉器的关系,在综合了梅岭玉成因的基本特征和吴地出土玉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梅岭玉与吴地早期玉器的化学成分,梅岭玉出土的地理位置,及制作玉器以就近取材为第一要素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梅岭玉与吴地早期玉器有着密切关系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周晓晶 《收藏家》2012,(5):32-36
若描若绘的玉图画玉 图画,是指在玉器上雕琢绘画或书法作品作为图案装饰,这类玉器始见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多以浅浮雕技法施于山子(图48)、插屏、笔筒、如意、扳指、鼻烟壶、佩饰、镶嵌饰等面积较大的玉器上。  相似文献   

16.
周晓晶 《收藏家》2012,(4):67-71
玩赏与实用皆宜的文房用玉以优良玉料雕琢的文房用具,既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又可作为雅玩和陈设品,因此自宋代以来,文房用玉就深受社会上层的欢迎,使用量很大,住玉器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的义房用玉与其他玉器一样,在数量和质最上都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  相似文献   

17.
古蜀文化的两个中心区域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中出土了数以千件温润细腻、制作精美的玉器,统称为古蜀玉器。对玉器材料的检测分析表明,古蜀玉器主要以透闪石玉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阳起石、透辉石、斜长石、闪长石、滑石等,材料种类丰富,选料较为广泛。通过对成都平原西北龙门山脉一带玉料矿源分布情况的初步调查,以及对中国其他区域矿源产地玉料标本的观察与对比,初步明确古蜀玉器绝大多数材料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玉文化玉料,三星堆、金沙遗址中绝大部分玉器应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18.
周晓晶 《收藏家》2012,(3):70-74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玉器具有各个历史时期数量不均衡的特点,这是由其减品的来源所决定的。辽博玉器藏品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原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古物馆的藏品;二是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从哈尔滨迁运来的住解放战争中征集的文物;三是解放以后的考古发掘品与征集传世品。考古发掘品以红山文化玉器和辽代玉器为主,  相似文献   

19.
左骏 《东南文化》2016,(6):84-94
玉贯耳壶是元代范文虎墓中出土的精美玉器之一,自公布以来备受关注。该贯耳壶不但质料上乘、工艺精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与同墓出土的玉素面带具、玉虎钮花押等一起,成为已往研究元代玉作的标准器具。同墓中的相关文物不仅说明墓主范文虎入元后曾进入国家高层核心官僚体系,并且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范氏个人的艺术品味。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证明玉壶的准确命名应该是"玉贯耳壶";同时结合范氏特殊的身份,可以认为这件玉贯耳壶是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玉作高手的一件杰出作品,功用则是盛放香料。当时文人官僚普遍有追随"文雅好古"的风尚,并从"仿古、摹古"到"习古",由此也揭示出宋代到元代仿古玉容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