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龙场九驿的开通,各种文化思潮对水东影响也日益加深。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在贵州城兴建了贵州第一个官学——贵州宣慰司学。这既是官学传播的成功之举,也是对贵州土司制度改革的前奏。但刘淑贞不为眼前一已之利而忧,却识大局,极力协助,为官学兴起作出贡献。刘淑贞深知文治教化的作用可利后人,故与宋诚同心协力,从而为贵州明初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水东地区日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贵州在历史上由于地处偏僻,大部份地区开发较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交通闭塞,在客观上限制了贵州书画家与他省同行的交流,影响了贵州书画艺术的发展。外地画家到贵州来寓居或游历者很少,能够对黔中山川作细心描绘者更是微乎其微。清初邹一桂可称得上是对贵州山水有过深入地观察,  相似文献   

3.
“铜鼓文化”是构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基本上都能发现铜鼓的踪迹。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之间频繁的往来,使得贵州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明清之后大量的汉族移民的涌入,丰富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内涵。“铜鼓”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客观上成为汉文化、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与其相毗邻的滇文化中的异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1989年夏.应“四国艺术节”的邀请。我率领以苗族青年为主组成的“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代表团”赴美步加华盛顿州建州100周年庆祝活动。应邀参加的还有日本、苏联和联邦德国。我与这个艺术节负责人唐·汉米尔顿认识是头一年的事。1988年夏天,我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贵州酒文化展览”和“贵州蜡染文化展览”。一天,曾多次到过贵州的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摄影师樊申炎女士。带汉米尔顿前来参观。看完展览,他口头邀请找去美国考察,筹备在美国举办贵州民族文化展览。我告诉他,过几天、配有民族歌舞表演的“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贵州经济落后,老百姓穷,政府也穷,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直是贵州人民期盼已久的愿望,贵州具有自己的后发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优势为贵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生态文化旅游、绿色产业的发展来推动贵州经济的发展是贵州当前面临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6.
岑永枫 《贵阳文史》2010,(4):104-109
<正>在贵州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传承着多元文化、至今仍留存于各地的会馆,作为记录贵州历史与文化的经典符号,无疑是见证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物,是研究贵州历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会馆真实地记录和见证了自明代贵州建省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省移民大量进入贵州的状况,同时也记录了历史上的贵州不断广纳中  相似文献   

7.
近日,由省政协文史委主办的《贵州文史天地》1997年第六期“亮相”因特网。这是我省第一家文史类刊物进入微机国际互联网络。《贵州文史天地》自1994年创刊以来,立足政协,面向社会,走向世界,以其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关心贵州、研究贵州的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是既有可读性、知识性,又有收藏价值的高格调、高品位文史刊物。上了因特网的(贵州文史天地),将使贵州历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宣传,为宣传贵州、树立贵州新形象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世界了解贵州 《贵州文史天地》进入因特网@又奇…  相似文献   

8.
诗、志、禅是文学、学术、宗教等观念文化的载体。贵州历代的诗歌、方志和禅学论著,是贵州文化的三大物质形态,在贵州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因而成为贵州文化的三大主流。拙认为贵州文化应分为前黔文化、贵州文化和贵州新文化三阶段。明代建省前,省境分属蜀楚滇粤,少数民族分氐羌、苗瑶、百越、濮四大族系,未形成有合力的地域文化圈,属前黔文化。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省,“然终占籍此邦非彼族所愿”。经一段时间的交流融合,至明中叶,始产生文化上的互相认同意识,形成贵州文化…  相似文献   

9.
周静 《贵阳文史》2009,(5):18-20
贵州是个大家庭.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地域。“多彩贵州”涵盖了贵州的文化特色,提供了贵州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当的思想张力和文化延展性。呈现着异常灿烂的民俗、人文与自然的景致,融汇着时间的积淀与空间开放的变革。涵载着蓬勃的生机与精神的希冀。  相似文献   

10.
印象·2017     
正2017贵州年度文化榜年度关键词:影响它是贵州文化2017年表现的最好概括,也是贵州日益开放和进步的自然结果。2016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举办的"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贵州全球推介会,为贵州2017迈向世界揭开了序幕。走出去:贵州文化艺术节走进马耳他,中国茅台与德国啤酒干杯、"香"遇非洲,上海艺术节首推贵州文化周,贵州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随着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出现在世界眼中……  相似文献   

11.
贵州沙滩文化的最后传人王燕玉:不固成说,挑战权威,开贵州古史专题研究之先河,对贵州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成绩斐然。但贵州史学界对王先生的观点及研究成果一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生长于贵州这块土地上的我们自己的史学大家几近湮没。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土司对教育的重视,加上流官在贵州文教方面的大力推进,使贵州文化在明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后,贵州乡试开科,为贵州培育本地人才奠定了基础,贵州开始了广而深的文化建设,书法艺术也不断兴盛起来。在此背景下,走出去的贵州人日渐增多。在那些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人中,不仅在学识上声名远播,政治上也有所作为,在书法上亦是造诣非凡,且留下了一定的书法印迹。南明王朝最后建立于贵州安龙,这段  相似文献   

13.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跨区域的省际干线(包括陆路和水道)在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贵州保存着大量的古道、关隘、桥梁、码头、马店、驿站、会馆,以及沿途重要的城镇遗址和由古道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记录了贵州历史上人们的迁移及活动,体现着贵州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贵州重要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更能引起旅游者追寻人文历史体验心理下的购买热情。研究贵阳(青岩)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与保护,将能填补贵州文化旅游商品的空白,促进贵州旅游的高品质发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笔者通过分析青岩古镇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促进贵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并为贵州其他地区相关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整理和采访,我们发现,2017贵州文化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这一年举办了多少文化活动,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多少成绩,而在于2017年的贵州,在用一种极其自信的"贵州口吻",云淡风轻地向世界讲述贵州故事。并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讲述得到了世界更为热烈的反响和回应。既不自我矮化追随文化主流,也不过分膨胀赢取世界眼球,2017年的贵州文化带着从未有过的自信,与世界在平等的视线里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16.
独占鳌头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州青岩学子赵以炯在进京会试的316名进士中独占鳌头,以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且也是云贵状元及第大魁天下第一人。时逢光绪帝大婚,新科状元赵以炯奉旨戴红顶向皇后娘娘宣读封皇后诏书,更是清朝有史以来无人获得过的殊荣。贵州地僻边远,交通闭塞,政治开发很晚,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才正式建省,所以经济文化、教育都较为落后,直到科举制度实行了近千年后,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才独立开闱乡试。以前,“两京十二省,各设乡试科场抡选俊才,唯贵州一省,远在西南,…  相似文献   

17.
张陶 《文史月刊》2012,(7):32-33
民族古籍文献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文章从贵州民族古籍基本概况,到贵州民族古籍文献资源收集及整理,提出了对贵州民族文献的面临的困境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一个层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多民族居住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很不平衡,宗教形态也纷陈杂错:各少数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中国固有的道教,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并存于这块土地上。宗教对贵州社会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对贵州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受贵州社会制约和贵州文化的浸染,外来的宗教也发生了一定量的变异,带上了明显的贵州特色。这不失为研究贵州文化个性的新视角,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使贵州蕴藏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古籍资源。而对这些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关系着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因此,对贵州少数民族古籍的挖掘、保护与开发,是贵州构建独具特色的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刘凤英 《风景名胜》2021,(4):0300-0300,0302
贵州地处于西南内陆,在历史漫漫长河下构建了独具有自身特色的美食文化。贵州美食丰富多彩,拥有巨大潜力,是当下贵州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文化不可或缺、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在美食文化大力渗透社会的当下,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于铜仁地区特色美食之米豆腐的发展道路,并对其在当今情景下的创新与传承方式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