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秀峰 《神州》2013,(16):211-211
目前,有很多的学生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就是学习大多数也是被迫的。这当中还有许多优等生。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的历史学习中尤为突出。学生厌学或被迫学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老师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古人云"不兴其义,不能乐学"。  相似文献   

2.
刘永锐 《文史月刊》2012,(11):43-44
筛选换取自己所喜欢的物品,网络称作"淘宝"。淘宝,不止今人独喜,古人也偏爱。  相似文献   

3.
周渝 《贵阳文史》2012,(3):53-54
《论语》里的"古"与"今",个人以为倒是也可以理解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正如范宁前辈在《论语范氏注》中所言:"末世滋伪。岂惟贤者不如古哉?民之性蔽,亦与古人异矣。"  相似文献   

4.
四大发明源于中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认的。中国古人真是聪明,不但向西方贡献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伟大发明"(马克思语录),而且还具有奇思妙想的头脑,留下了许多古代尚未实现的"科技"幻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深谙养生之道,通过著书立说流传下来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庄子以自然养生,他说:"因其固然、依乎天理"。 吕不韦以运动养生,他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张道陵以仙草养生,他说:"五芝众药,养形轻身"。  相似文献   

6.
古人对官吏考绩的称谓不尽相同,或曰"考核",或曰"考课",或曰"考校",或曰"上计"。清代对地方官的考绩称为"上计",承袭前制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州、县至府、道、司层层考察其属员事绩造册上报督抚。总督、巡抚核其事状,注考语,缮册送吏部复核,上计的标准是用"考以四格"、"纠以六法"的原则行事。所谓"四格",即"才、守、政、年"四者,才或长、或平、或短;守或清、或平、或浊;  相似文献   

7.
餐芳饮露     
桑梓 《风景名胜》2010,(3):72-77
《诗经·幽风》云:"采紫祁祁",这里的"紫"即白色小野菊。古人于入秋之际大批采集,既可入馔,又能入药。这被认为是食用花卉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8.
《风景名胜》2012,(4):13-13
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今年谷雨为4月20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相似文献   

9.
卜辞中的“”为由字说张玉金卜辞有"'字,唐兰先生释为"由"认为即字①,于省吾先生也把此字释为"由"②,饶宗颐则释为"古".③晁福林释为④甲骨文中有"古"字,写作字从“口"从“母"。“母"就是盾牌,"古"是"固"的初文,盾牌的特点是坚固,因之,古人就...  相似文献   

10.
“离经辨志”──古籍整理的一块基石刘家钰古籍整理,它涉及到诸如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乃至学术流别、著述体例等许多方面的问题;然而作为基础的,却是古人提出的"离经辨志"。"离经辨志"一语,出自《礼记·学记》,其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相似文献   

11.
乐素娜 《收藏家》2016,(8):73-77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民本思潮初论孙晓春古人云:"天下无道,处士横议",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活跃的时候大抵不是什么开明治世,被史家称为"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也具备了思想文化繁荣的一切条件,这一方面是由于嘉靖、万历以来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3.
砚趣     
杨得鸿 《收藏家》2013,(3):71-74
中国历代文人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砚——古人称为研,俗称研台。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今肇庆)而得名,其石质、石品及石纹与众不同,而因"发墨而不损"的特点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最早有资料记载应为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苏易简(957-995年)字太简,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砚谱》对砚石的石性,其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造型作了分析。还有宋代朱苇撰写的《砚史》,朱苇(1051-1107年),字之章,号襄阳漫士,祖籍太原,  相似文献   

14.
问道天台山     
陶渊明说:"寻佛。"谢灵运说:"问道。"其实是一回事。要问,自然先得寻到; 不过寻着了之后怎么问,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却是一连串的欲言又止。这个"问"字,还真不容易明白: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含含糊糊地用"问,讯也。讯,问也"六个字敷衍; 王力在《训诂学》里底气不足地说"问、闻同音同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问"是"疑的概括"——那么,"疑问"又是什么?不过我一点都不怀疑古人的智慧:拿这个神秘兮兮的"问"字,搭配追求清虚出尘的道教,常常真能问出点有意思的调调来。比如:问道天台山。  相似文献   

15.
和现代的机关单位一样,古代的衙门也有值夜班的制度。古人值夜的目的多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守护机关印信等。唐代官员、诗人白居易的"苑花似雪同随辇,宫月如眉伴直庐"一诗就是在值班室(直庐)里写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酷热的夏季,当你津津有味地吃着哈根达斯冰激凌,是否以为只有现代人才能享受这种福分呢?其实,在没有冰箱、制冰机的古代,古人利用他们非凡的智慧,早就与冰爽清凉的"哈根达斯"有过亲密接触。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许多朝廷都专门设立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凌人监督民夫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冰块,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还要覆盖稻糠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据说三国时的曹操就对冰情有独钟,他在邺城大兴土木修筑邺城三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冰井台因有藏冰的井而得名,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文史月刊》2014,(2):78-78
在古书中,有不少古人斗鸡、斗蟋蟀的描绘,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但知道古人有"斗茶"习俗的似乎就不多了。据唐冯贽《记事珠》记载,斗茶源自福建建安民间。以福建建安茶农为代表的世俗斗茶,目的是通过斗茶竞选出产贡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由于贡茶的影响,历代以来从宫廷到市井,都乐于斗茶。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说的就是斗茶时清香四溢的场面。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品评名茶。但是斗茶作为排列新茶优劣顺序的活动,则与平和的品茗不同,有着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斗",  相似文献   

18.
李梅英 《神州》2012,(14):63-63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一、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二、正确鼓励,注意启发和激发"自改"兴趣;三、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四、运用各种修改手段,参透"自改"知识;五、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张琪 《风景名胜》2011,(1):12-21
"海外风光别一家,四时杨柳四时花。寒来暑往无人会,只看桃行纪岁华。"古人曾这样描述海南岛的四季如春、风景秀美。这里绿树成荫,这里海水湛蓝,这里阳光灿烂,这里暖风熏人,这里是过冬的好地方!冬天了,去海南吧,给自己放个暖暖的假!  相似文献   

20.
戚永晔 《风景名胜》2009,(11):40-43
巾山又名巾子山。相传皇华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腾入霄汉之时俯视修炼之所,临风作揖。不料头巾随风而堕,翩然直下。落到江畔化为一座形似古人头巾的小山,于是人们便将此山称作是"巾子山"。巾山四塔,既是临海地域的标志,又是台州文物昌盛的徽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