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本祥 《岭南文史》2013,(2):I0001-I0001
<正>建筑是一个民族凝固的历史,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将民族的思想和每个历史阶段的独特象征,都刻录下来,是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演变历程的百科全书。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充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只有充分了解岭南建筑所凝固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读懂岭南建筑艺术。岭南建筑文化特点鲜明,为适应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布局疏朗开阔,  相似文献   

2.
<正>岭南地区的开发始于秦汉时期,自唐初设置"岭南"行政区划以降,岭南的发展进程渐次加速,历宋元明清,其势不减。特别是以珠三角为龙头的南粤,在近代至当代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上,一再成为执风气之先的前沿,引领岭南乃至整个中国前行的航向。纵观岭南两千余年的历史脉动与嬗变轨迹,两宋时期无疑是岭南从蛮夷向神州迈进的过渡时  相似文献   

3.
安大伟 《岭南文史》2023,(3):82-87+74
<正>岭南地区具有深厚的禅宗文化传统,佛教是岭南传播最为久远和广泛的宗教。汉代岭南地区便有佛教活动。南朝梁天监年间,禺峡山始建峡山寺。唐代岭南山林佛教兴盛,禅宗六祖慧能创禅宗南宗,将岭南佛教推向全国。清初江南和岭南佛教最为兴盛,与其时遗民逃禅集中在此二区域密不可分。“明末清初士人逃禅成风,大批文人士绅的皈依,也使得清初岭南释儒交融愈甚,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大量数据,从时、空、类型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唐代岭南文人的社会流动,即从不同时期岭南流动文人的数量分布来看,有唐一代岭南流动文人的数量一直处于小幅波动但持续平稳的增长之中,且后段的数量要大大高于前段;从不同时期岭南流动文人的地理分布来看,唐代流动文人在岭南的分布异常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五管"及以广州、桂州为轴线的各州,各期州数的多寡与人数的增减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从不同时期岭南流动文人的流动类型来看,向上的、水平的流动都是后期比前期的多,向下的流动则基本持平,表明岭南在唐代后期越来越富有吸引力,而文人大批量地到来,又会对岭南文学风习的涵养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改善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5.
岭南历史,源远流长;岭南大地、文史芬芳。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曾让多少岭南人魂牵梦绕,也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张力和厚重中恒久焕发着蓬勃生机。岭南文化包括粤系文化(广府、潮汕、客家三  相似文献   

6.
湛小灵 《收藏家》2014,(10):6-13
<正>岭南地处我国南隅,自古开发较迟。当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文化已经蓬勃发展、焕发异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候,岭南却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唐代宰相张九龄(广东韶关人)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宋代以降,由于中国文化中心区的逐渐南移,岭南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获得发展机会,并逐渐展现其特色。明清两代,岭南经济商  相似文献   

7.
闻史 《岭南文史》2003,(4):18-18
2003年12月2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岭南文史杂志社在广东大厦召开了“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会议由岭南文史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余庆安主持,岭南文史杂志社社长周義在会上作了讲话,介绍了《岭南文史》的办刊过程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进一步办好这个刊物的设想和做法;表示刊物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努力把《岭南文史》办得更好。岭南文史杂志社名誉社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善心和本刊主编、副主编及各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认为,《岭南文史》走过了光辉的20…  相似文献   

8.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开始近代转型。在诸多文学体裁中,寓言的转型最具典型意义。岭南报刊在寓言的近代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岭南报刊是最早译介域外寓言的中文报刊;第二,岭南报刊设立的"寓言"专栏,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寓言专栏,标志着近代寓言的文体独立;第三,岭南报刊是近代寓言原创作品发表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第四,岭南报人引导了近代寓言的发展与嬗变,对近代寓言的产生、传播、定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勾勒岭南报载寓言的发展概貌,探索  相似文献   

9.
岳庆平 《史学月刊》2000,(4):139-142
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体现在时问、农作物、农业技术以及特定地域范围等众多方面。汉代岭南地区按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依次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南部三大地域。东部地域主要指南海郡,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其中尤以番禺一带更为突出;中部地域主要包括苍梧郡、郁林郡和合浦郡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西南部地域主要包括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和今海南岛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  相似文献   

10.
<正>岭南亦称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岭南成为一个以五岭为屏障的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位,由此决定了这片地域的居民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岭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岭南僻处南疆,地理复杂。隋末大乱之时,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唐初和平统一岭南后,采取羁縻政策,以原有势力为基础设管州的"都府"。而在都府之上,朝廷以广州、桂州、交州为中心置"统府",以点控面,有效地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但是这种层层管理的"统府三分格局",到高宗乾封二年发生突变,随着邕府和容府的建立,原统府消失,遂形成并立的"五府格局"。可是,最迟8世纪初,唐朝设立岭南五府经略使,统一管理整个岭南的军事。在此前后,岭南选补使、岭南按察使、岭南采访使等陆续出现,在人事、监察、民政等领域,对岭南道全境实施管辖权。因此,"盛唐"的岭南道,表现出明显的"归一"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在不少外地人眼中,甚至个别岭南人看来,岭南是"文化沙漠",比起五岭以北要落后得多。实际上,岭南非但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块文化绿洲,近现代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  相似文献   

13.
高凯 《史学月刊》2000,(4):132-138
秦始皇在南征岭南的过程中,化大量的战国高人和战国商人子孙作为“七科谪“的对象,谪戍至商品经济极度落后的岭南地区;这些商人的到来,不仅使得岭南出现了商人这一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商业经济的突飞猛进局面;而且也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把中原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积淀下来的先进的商业经济意识借助岭南“陆事寡而水事众”和“以舟辑为食”的优势,得以在海内外发扬光大,并直接促进了汉初“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洛筝  曹阳 《旅游纵览》2010,(8):50-52
<正>岭南——自古以来的凉茶世界深圳——清心凉茶满天飞的城市在我国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甚至再往南的香港、澳门,居民世世代代对一种取材多味中草药、具有浓郁苦涩味道的"凉茶"情有独钟。岭南一带以"炎方地卑"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特点,尤其是夏天持续时间较长,又比较潮湿。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所通越道"包括驰道、"新道"两次修建的南岭峤道;两汉武帝元鼎间、光武帝建武间、章帝永初间、灵帝熹平间五次新修和改建南岭交通,开创了岭南与内地联系的新格局。其交通的开发为维护大一统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起到了桥梁作用,也为维护岭南边疆的安定起到了安全保障。岭南的珠玑、玳瑁等饰物;翠羽、孔雀、能言鸟(鹦鹉)、白鹇等珍禽;犀象等奇兽;以及异香、美木、异果等物品,北方的缯帛等,往来于南岭南北。而交通的开发,也在促进岭南地区的城市、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云诗派”的提法,首次出现在陈永正先生的《岭南诗歌志》(待刊手稿)里。此外,《岭南诗歌志》中还论述了“海幢诗派”。很明显,两个诗派是以诗僧所居寺庙来命名的。《岭南诗歌志》手稿把明末清初诗僧放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去探讨,注意到明末岭南遗民诗僧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诗歌志》之前,陈永正先生还出版过《岭南文学史》①,有关章节阐述了明末岭南遗民文学的历史。相关的成果,有蔡鸿生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②,对明末清初岭南遗民的历史勾稽考信,条分缕析,评定论衡;姜伯勤先生《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③,解剖了遗…  相似文献   

17.
正岭南作为一个地域名,其主体是广东。由于五岭阻隔,岭南在中华文明的范围内处于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一、岭南历史悠久的重商传统岭南面向南海,很早与东南亚各地保持着商贸往来。在整个中华文化具有典型农业文明的背景下,岭南发展出另类的商业文明。"岭南文化的特色在于它从踏入文明社会开始,就一直呈现物质文  相似文献   

18.
岭南是唐代主要的流贬地,流人文士在贬期间创作了大批有关岭南的诗文.本文是在爬梳文献的基础上,对唐代流人创作的岭南诗文进行的整理和钩沉.  相似文献   

19.
<正>岭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秦汉以后,长期以来对岭南古代文明的认知多来源于对历代存世文献中相关文本信息的读取。然而必须指出:岭南古史的书写传统,在记载取向上存在着两个背景与定位不同的文献系统:一是传世文献,以传统正史为代表的一系列基于政治史的整体叙述视角并致力于梳理王朝兴衰  相似文献   

20.
裴娟 《神州民俗》2010,(8):11-13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岭南文化有利于培养岭南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我们了解岭南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