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郡虎符考     
东郡虎符考王关成东郡虎符现由陕西省周至县文管所收藏。1953年该县文化馆征集,流传经过不详。器为模铸,卧虎形,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重260克。通体深褐色间有绿痕(图一,1)。左右两半符内面各有三窍,牝牡对应,合符后吻合较好。图一东郡虎符1....  相似文献   

2.
再谈东郡虎符辨伪王关成笔者曾对东郡虎符作伪提出4条理由①,原文尚有疏漏,现予补充。东郡虎符还有第5个破绽。秦代虎符都是发往各县的。杜县,秦置无疑;新、阳陵秦代置县与否尚难确定。但此二地非秦郡,都是郡以下行政区划则是肯定的②。汉代才向各郡国颁发虎符,1...  相似文献   

3.
文史博览     
郭沫若与虎符 虎符是古代调动军队的一种信物,约二三寸长。战国及秦汉时,帝王依靠这种东西调兵遣将。虎符对剖为二,剖面有齿嵌合,腹部中空。一半帝王自存,另一半交给地方统兵将帅、军队调动时,两个半面虎符如严丝合缝,调兵方能生效。 1941年10月,郭沫若在重庆用10元钱从一个轿夫手里买下一个虎符。郭沫若对这个虎符很是喜爱,因它古气森森,绿霉斑斑,且很重实,就用之当作镇纸,燃起了他创作的欲望。1942年2月2日,他开始写作,用了10天时间,完成了五幕话剧《虎符》。在剧中,郭老塑造了信陵君、如姬、侯赢、朱亥、魏王、唐睢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剧中的魏王,有讽刺蒋介石之意,演出后遭到禁止。全国各地,直到解放以后,很多剧院上演《虎符》,《虎符》可视为郭老的一部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张平一 《文物春秋》2001,(2):24-27,52
符牌是古代皇帝或朝廷传达命令、调动军马的凭证。符牌制度完善于唐,盛行于宋、辽、金、元各代,相袭沿用,成为国家重要典章制度之一。唐代以前以虎形为兵符,故称虎符。朝代更迭,虎符不变,仅是文字和纹饰各有不同,秦代虎符文字错金,汉代虎符多错银,西晋虎符通体有虎斑条纹,刻纹于背、胸前或符阴,东晋则凿款。唐代罢隋代竹使符,启用银菟符,后又改用可以佩带的鱼符。  相似文献   

5.
正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北周时期,隋炀帝时期建立了中央十二卫统鹰扬府,左右备身府统雄武府较为整齐的组织结构。而据《隋书·高祖纪下》:"开皇十七年冬十月丁未,颁铜兽符于骠骑府、车骑府。"说明隋代鹰扬府均颁发铜虎符为信,将军领授府兵亦须持虎符为凭方可用事~([1])。而唐朝因避李渊之父李虎讳而改虎符为鱼符,后又用龟符。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4件隋代虎符上均有铭文,其中有2件被定为一级文物。这几件  相似文献   

6.
汉代的“发兵”制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汉代发兵有四种信物:虎符、节、羽檄、诏书。王朝设有符节台管理符、节、玺印。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7.
庄浪出土隋虎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符是古代军队最高指挥权的物证。甘肃庄浪县出土的14枚虎符是隋大业三年以后的产物,是隋代"府兵制"的史证,为研究隋代军事、政治、兵符制度及庄浪和周边地区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8.
秦汉皇帝通过使用兵符、帝玺等政治信物,实现政治与军事权力。栎阳虎符的格式、用字,与其他秦兵符实际多有不同。战国、秦兵符题铭不使用"虎符"一语,当称兵符,较汉代更为凸显君主角色。秦汉兵符存在用字减省与勘验功能加强的发展趋势。卫宏《汉旧仪》"皇帝六玺"条存在脱简,引述的诸种典籍在句读上皆有疏误。利用《隋书·礼仪志》等材料,可以进行考订推补。"皇帝六玺"在强调内外之别的同时,还建构了"行玺""之玺""信玺"的玺宝秩序,对应封授、赐慰、征召三种功能。秦及汉初主要以皇帝信玺、皇帝行玺两种为主,"信玺"在历史早期地位重要。考察秦汉兵符、帝玺之制,有益于认识中国专制主义皇帝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古代调兵的凭证:虎符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王保存。调动军队时,国王将右一半交给另外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81年第9期刊载的杜阳虎符,似系伪造,理由如下: 1、首行"与杜阳太守为虎符第一",杜字汉人不会作"(?)";阳字篆书从阜,此符上作"邑",而"邑"字汉人书法作"邑",  相似文献   

11.
沧州地区近年征集到两件古代铜器: 虎符一件,长9.5、宽2.1厘米。符阴中空,边缘有三角形榫。背部有错银铭文:"与杜阳太守为虎符第一"十字,左右两片各五字。左半肋部有"杜阳左一"四字(图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郊发现秦国杜虎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9)
陕西省博物馆最近收集到一件少见的战国时期秦铜虎符(图版捌:1)。此符是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沉村社员在1973年平整土地时发现的。虎符身长9.5、高4.4、厚0.7厘米。虎作走形,昂首,尾端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身上有文字九行,共四十字。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九年五月,咸阳博物馆征集到一合完整的铜质虎符,该虎符是秦都区沣西乡李家庄村的村民王小春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在村北菜地打墙时发现的。虎符为铜质。虎符伏卧状,两眼平视,眼呈三角形,较大,右眼清晰,左眼腐蚀比较严重。嘴巴较短,前端呈圆筒形,口微张,刻作一道凹槽。鼻扁平,鼻梁较宽,两耳下垂,耳较大,耳朵和耳颐连在一起,象羊的角向后卷。尾极短粗,上翘,两符合起来象个小圆球。前边每肢各有五个清晰的支爪,后肢因腐蚀较重,无法看清。前爪的楼角有磨出的青铜微带淡红色。符底较平,脊  相似文献   

14.
勾海燕 《收藏家》2012,(9):13-14
东郡虎符(图1),左半,长7.5、高3、厚1.5厘米,呈伏虎状。此虎高额吊睛,嘴微张,耳上卷,四肢弯曲,短尾。虎腹部刻有“东郡左一”四字铭文,故名东郡虎符,虎背刻有脊文一行。背面凹槽,周边有三个三角形榫卯,应与另一半相契合。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1.《文帝纪》:“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页118。下同。) 按:“铜虎符”主“发兵”,不主“遣使者”。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国家当发兵,乃遣使者至郡合符。《严助传》:“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页2776)《王莽传》:“是岁,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饥馑相聚,起于琅邪,转抄掠,众皆万数。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页4154)均是其义,《史记·孝文本纪·集解》引应劭此说,标作:  相似文献   

16.
二则金文考     
俞绍宏 《江汉考古》2006,(4):85-85,54
从字形分析入手,重新隶释出战国王命虎符铭文中的“虎”字以及九年戈铭文中的“■”字。  相似文献   

17.
实验:排练话剧《虎符》引起的一场争论──我在北京人艺工作二十五年散忆“之3”赵起扬1992年11月,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活动中有一台话剧晚会,是由北京人艺重新整理演出的6幕历史话剧《虎符》,这出戏是郭老于1942年在重庆创作的。北京人艺第一次演出...  相似文献   

18.
呼啸 《四川文物》2016,(4):70-75
《大元故汉上九州军民万户高公墓志铭》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墓志主人高林史书无传,京兆高陆人,金章宗泰和二年,生前受封为蒙元汉上九州军民万户,配金虎符。曾参加蒙元攻陷打兴元、成都的战斗。后随蒙元著名将领塔海在川中多处作战,并参加了钓鱼城战役的外围战斗。钓鱼城大战失败后,还曾在川西参与对宋的作战。至元三年终于安西府。墓志内容丰富了蒙元初年关于汉人万户的史料,而且涉及到了蒙宋之间在四川的多次战役,为研究蒙元与南宋之间在四川的战争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阿西依坡 《神州》2014,(12):132-132
彝汉民族之间的交流直接对二者之间团结、稳定造成了影响。翻译便成为彝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文本围绕彝汉翻译具体分析了彝汉语翻译概述,彝汉语间直译与意译产生的错误及成因,加强翻译时直译与意译准确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是周代形成了"淮汉"政治区域的结果。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内王朝、夷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人群间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这一区域长期稳定存在,使淮河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淮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淮汉"政治区域形成,不仅促使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由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还推动了上古政治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