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鞶囊考     
<正>鞶囊,简称鞶,最早出现于周代,男女均可佩戴。一般附于腰带,悬于腰际,以盛手巾。周代男女所用材料不同,男用鞶革,女用缯帛[1]。周代鞶囊种类较少,用途单一,仅作为盛放手巾之用。汉至唐代,见于记载的鞶囊种类逐渐增多,出现了兽头鞶囊、虎头鞶囊、龙头鞶囊、兽爪鞶,盛装印绶或绶带,故又称绶囊,以别身份。而汉魏、北朝、隋唐时期的一些高等级墓葬  相似文献   

2.
《文博》2020,(1)
佩戴鞶囊是中国汉代以来的传统习俗,唐代发展到高峰,之后逐渐衰落。本文对唐代文物中的鞶囊形象进行了分类和探讨,依鞶囊形制将其分为马蹄形、半圆形、椭圆或圆形、长条形、云头形五大类,并论述就每一类鞶囊的源流及在唐代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鞶囊是古人盛放随身携带物品的囊袋,商周时期即已出现,汉唐时期作为一种服饰礼制代表一定的官阶品帙。除现存出土实物以外,在墓葬壁画、画像石、石雕人物、陶俑等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佩戴鞶囊的人物形象,经分析后发现,丝绸之路往来的胡人佩戴鞶囊的现象非常普遍,表明胡人尤其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有佩戴鞶囊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4,(5)
在乾陵王宾像群中,每尊石像的腰带上雕刻着不同造型的物件,总共有四种。因为雕刻在腰带上,称之为带饰无疑,因而也属于服饰、佩饰范畴。长期以来,可能因为其造型偏小的缘故,加之又是服饰制度中一种附属,因而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依据大量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其中的三种带饰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证,最终确定了它们的名称和功能用途。  相似文献   

5.
从四川南部泸县南宋石室墓中发掘清理出的人物浮雕石刻上能找到大量结饰造型。其中仕女石刻与武士石刻上的结雕刻最为精细,最具特色。这些结饰在造型上、数量上、位置上的不同安排,塑造出石刻人物的不同风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结饰在南宋时期的特独风貌,更为南宋时期中国结饰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柳东升 《神州》2020,(5):52-52
线雕是以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以玉石、青铜等为艺术载体,介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独特艺术形式。骨器上线刻是原始社会雕刻的萌芽,是现存最早的雕刻品种。线刻石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即石板为雕刻,拓片为画的造型艺术。玉与线雕的结合更是近乎完美的杰作,天作之合,堪称珍品。  相似文献   

7.
二江孜地区的历史文物 (一)康马雪囊寺雪囊寺在康马迤南约五、六公里处,前章介绍反抗英帝侵藏战争遗址时,已略作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述了。现在只从文物方面补充一些资料,以供了解。寺院本身不大,庙房已多为居民住用。大殿只有五间明堂,正面塑佛像七尊,中间为弥勒,雕塑手法简练(图1)。塑像的莲座及承柱上,通体雕刻,除花纹图案外,还有狮兽力士等形象,造型生动有力,雕饰细致精美(图2、页45图14)。这种雕刻作风与日喀则夏鲁寺的雕刻近似(图3),可能亦为元代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凹版雕刻凹版雕刻师在金属版面上用雕刻刀以点和线的形式,刻出凹下的点线图形,或用腐蚀的方法制作出所需的造型,这一过程称之为凹版雕刻。与其它版画不同的是刻下去的点线即是将要印出的黑线部分,而其它版画如木版画,刻下去的部分印出时则是空白的。雕刻师用凹版雕刻的特殊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用不同粗细的点线表现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点线组织方法,表现不同的结构特征,用高超的雕刻技艺,创造出高难度的独特的艺术形象。凹版雕刻艺术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属于版画艺术范畴,它与其它版画一样在完成了原版制作以后,依赖于印…  相似文献   

9.
韩全红 《旅游》2007,(1):76-81
打开一扇扇铁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石窟。墙壁上,雕刻着释迦牟尼和二菩萨雕像,东西两侧的岩壁上雕刻有佛像和弟子像将近一百多尊,莲花藻井四周精美的飞天雕刻栩栩如生。整个石窟内,佛像端坐,弟子恭立,飞天献果,东西两侧的佛像座下雕刻的弟子姿态各异,眉目传神,门楣上雕刻的火焰状造型给人一种精美的感觉。整个景区空无一人,只有我独自品味这里曾有的热闹、繁荣与辉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竹雕,亦称竹划,即在竹筒、竹片、竹根上雕刻各种文字、图画、图案,或雕刻成各种造型的艺术品,是我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在我国,古人已经懂得用竹制造生产、生活用具,并且在竹制品上装饰花纹,其纹饰之精美,技法之高超,从现存实物上可见一斑。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彩漆竹勺,勺柄有条透雕及浮  相似文献   

11.
房树辉  赵艳龙 《文物春秋》2013,(3):34-36,F0003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于平山县东林山发现摩崖造像一处,雕刻于一块天然巨型岩石上,共有造像13龛19尊,从雕刻技法和造型风格上分析,其时代应为宋金时期。在东林山西边有一座万寿禅寺,传为唐时天寿太子出家处,此东林山摩崖造像应与万寿禅寺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小荷 《神州》2012,(22):88-92
明式家具的美学意蕴在于登峰造极的造型做工,更在于附着其中素有巧夺天工之誉的雕刻技艺。作为我国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明式家具雕刻艺术常以博古通今的大师雅量,游走于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博古器物、西洋纹样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前山西省现存摩崖造像67处。其中21处为北齐,仅11处存有确切的纪年题记。上寨摩崖石刻造像是这11处中最早的一处北齐摩崖造像,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是在汉代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是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表现。对研究中国美术史、佛教史、古代西服服饰史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仪卫性陵墓雕刻是古代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明初仪卫性雕刻传承前朝陵墓雕刻文化,饱含着自身的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根源,在伴随着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江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向世人展示出明初江南的文化真谛和艺术生命的延续,形成了明初雕刻的主导。仪卫性雕刻艺术以威严肃穆、庄重拙朴的造型及江南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源远流长的明初独特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15.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上里乡四家村(原韩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面处均采用石墩作柱础,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  相似文献   

16.
正定隆兴寺内龙纹碑首的雕刻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正定隆兴寺内保存的刻立于隋、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5通较典型的雕龙碑首碑刻,分别介绍了其雕龙碑首的造型特点、装饰手法和雕刻技法,通过分析比较,对不同时代雕龙碑首的变化规律做了初步的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刘大东 《中国钱币》2004,(1):45-46,44
手工钢版雕刻在印刷防伪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手工钢版雕刻不论在工艺技术上还是艺术技法上都有与其它艺术作品及工艺不同的地方。尤其是手工钢版雕刻的不易复制性 ,使其在防伪印刷中一直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防伪手段。手工钢版雕刻是由铜版雕刻演变发展而来的。在欧洲 ,铜版雕刻有 6 0 0多年的历史 ,钢板雕刻有 1 0 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 ,钢版雕刻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因近百年来钢版雕刻一直被用在钞票印制中 ,其技术保密程度很高 ,不为大众所了解 ,被认为是一种很神秘的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大众的防伪识别能力。为…  相似文献   

18.
<正>(上接第16期)冰灯游园会的举办,不仅使哈尔滨成为我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而且使这一艺术迅速发展提高。从第二届冰灯游园会开始,在制作上已从简单的用模具浇冻而逐步采用松花江天然冰,经过切割、造型、雕刻、  相似文献   

19.
潘新宇 《文物春秋》2010,(6):28-29,50
2006年易县南北林墓区13号墓出土的一组石黛板是东汉时期的石砚,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易砚。从其选料、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分析,东汉时期已有了易砚的制作和使用,从其工艺和技术上也可找到自北福地文化以来当地在雕刻技术上的传承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文博简讯     
《文物》1972,(5)
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保存着四尊北魏石刻造象和两块石碑:"双丈八碑",龙泉寺志碑。大石象高约6米,小石象高约3米。石象造型优美,雕刻技法纯熟,雕刻的衣纹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